书城传记黑塞传
87484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德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大厦添了不少砖瓦,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名字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可你听到过黑塞的名字吗?读过他的作品吗?黑塞何许人也?

1877年7月2日,赫尔曼·黑塞出生在一个传教士的家庭,他的父亲和外祖父在印度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母亲生在印度,因此,这个家庭始终充满着多元文化的氛围,既有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又有外来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的熏陶使黑塞拥有了世界襟怀,让他在文学创作生涯中胸有东西文化,手著宇宙篇章。最后,他终于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敲开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大门,把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捧回家中。1962年,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离开了人世。

黑塞有许多身份,读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他。

黑塞是个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作有《中国的诗翁》、《雾中》、《白云》、《消逝》、《写在沙上》、《闻友之死》和《伊丽莎白》等。他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婉丽飘逸,被人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最后一个骑士”。黑塞性情忧郁,多愁善感,缅昔怀旧,在他早期诗品中,常常流露出孤独、飘泊、悲切的感情和怀乡、恋母的情怀。

他13岁时就立志成为一个诗人。黑塞一生中创作的诗歌有600多首,绝大多数是抒情诗。高尔基曾说过:“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黑塞的诗歌是心迹的表露,是感情的宣泄,他曾说过:“一首诗的诞生总是带着些儿纯粹一次性的东西。它是一次邀请,一个号召,一声呼喊,一丝叹息,一种姿态,它是诗人有所体验灵魂的反应,藉以保卫自己的某种激情或者某种体验,或者是自觉地探索这类感情。”黑塞,《谈谈诗歌》,载《黑塞散文选》,张佩芬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94页。

黑塞中年和晚年的诗在内容上有了扩展,有对生命的思索,有对和平的渴望,有对精神的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悟,当然对大自然的颂扬始终是黑塞诗歌的主题之一。

我们来看一首名为“伊丽莎白”的诗:

一朵白云,

伫立在天边,

像是你,伊丽莎白,

如此洁白美丽而遥远。

白云悠悠,

没惹得你把意留,

可是在夜里,

它将在你的梦里漫游。

悠悠,轻弄银波,

知否,知否:

它将是你永恒的怀念,

你甜蜜的乡愁。

在黑塞眼里,白云像少女伊丽莎白一样美丽,美得你不能不想她,就算你白天没留意她,夜晚她也会来搅你的梦。白云是飘浮的,就像一个游子漂泊,黑塞认为没有人能比游子更能懂得白云,她把游子的思念带到了自己的故乡,而且这种思念是永恒的,今生今世难以忘怀。

忘记谁曾说过诗歌是音乐。黑塞的诗歌不仅是音乐,也是图画,因为他不但长于诗,也工于画,1920年,他出版了《画家的诗》(包括10首诗和绘画、散文)、诗歌和水彩画的合集《流浪》及《堤契诺11张水彩画》。所以他的诗歌既有非常美的韵律,也蘸满了画意,黑塞的诗是语言、音乐与绘画极好的统一体。

黑塞是散文家。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论命运》、《我的信仰》、《致儿子马丁·黑塞》、《童年轶事》、《梦之旅》、《谈谈诗歌》和《乔迁时的遐想》等。

散文的第一要义是散而不空。黑塞有的散文是触景生情之作,笔随心走,它们都是他真情的流露。一篇篇散文有的是对生活的见解,有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有的是对大自然的歌颂,有的则是对故乡、逝去的童年及亲人的回忆,有的是对艺术与文学的思考。他的散文不讲什么大道理,没有说教的味道,往往是以小见大,而且感情极为真挚。在描写大自然时,他往往赋予自然现象以意义,不管是云彩还是花鸟,不管是露珠还是风雨,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人生感悟。他的散文不仅有思想,有感情,文字也很优美,不能说篇篇珠玑,但佳作不少。

黑塞是心理学家。

黑塞熟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本人也接受过荣格及其弟子的心理治疗。他有的作品也可看作是精神分析的文学阐释。他的作品描写外部的事件不多,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人物的灵魂传记,描写的是人内心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黑塞笔下的人物和黑塞本人是精神兄弟,就连主人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常与黑塞的相同。莎士比亚曾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黑塞有的作品就是表现人的灵魂中人与兽的较量与角斗,但这种对抗的两极常常能融合,达成统一。

1927年发表的小说《荒原狼》是黑塞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事件。黑塞在这里解剖了人的灵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兽寓一体的人。中年的黑塞已脱离了早期抒情怀乡的浪漫王国,走上了“通向内心之路”,这个心路历程很长,道路很坎坷,彷徨、困惑、寻求、剖析是必然的心理现象。

黑塞是社会批评家。他凭着作家的良心,敢于用手中的笔抨击一切有违人性的社会和制度。1906年发表的小说《轮下》取材于黑塞自己和弟弟童年时的亲身经历,他用辛辣的手笔揭露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对孩子们进行的精神摧残。这种教育制度抹杀人的个性,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结果是还没完全绽放的生命之花被社会与教育的“车轮”碾得粉碎。

他有的作品是对现代文明弊端的猛烈抨击,趋名逐利,物欲横流,精神荒漠,媒体误导,时代危机都是黑塞批评的对象。描写与揭露的目的是治愈,是引向精神的永恒,而非沉沦沮丧。

黑塞是预言家。

他像希腊神话中的卡珊德拉一样有一双慧眼。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在作品中对再次爆发战争提出了警告。《荒原狼》的主人公哈里对充斥着战争叫嚣的报纸十分恼火,他认为这样的舆论能把社会引向战争,他警告说:“我的同胞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阅读这类报纸,每天早晨和每天晚上听到的都是这种调子,他们每天被灌输,被提醒,被煽动,被搅得不满和发火,这一切的目的和结局就是爆发另一场战争,而下一场战争也许比上一次战争更可怕。这一切非常清楚简单,任何人都能理解,只要思考一个小时就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可是,谁也不愿这样做,谁也不想避免下一次战争,谁也不想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避免一场死人的大厮杀。思考一个小时,检查一下自己,扪心自问,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世界上的坏事,承担多少责任,你看,这就没有人愿意做!于是一切都按老皇历进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非常热心地准备着下一次战争。我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的身心就麻痹了,绝望了。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祖国,没有理想了,这一切都只是那些准备下一场屠杀的先生的装饰品。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去思考,把它说出来,写出来,这已经没有用了……”

《荒原狼》是1927年发表的小说,正像主人公预言的那样,十几年后就爆发了下一场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比前一次战争更恐怖,更不人道。

黑塞虽然向世人发出了战争警告,但百无一用是书生,世人谁会把作家的话当真?他的预言不幸成为了现实。与卡珊德拉不同的是黑塞没有走向毁灭,而是在战争爆发前早早地入了中立国瑞士籍,远离了战争策源地,所以他得以逃脱了纳粹的魔掌,也免遭许多德国作家流亡的命运。不过,黑塞并没有完全置身于残酷的现实外,他尽力帮助流亡者,筹措救济金,表现出与其他受到迫害的作家的团结精神。纳粹虽不能对黑塞进行人身迫害,但并不放过对他精神产品的封杀,他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作家的黑名单,其作品在德国出版困难。黑塞只得在瑞士出版自己的作品。

黑塞是人道主义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