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善良的天性是每一个父母和老师的天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父母和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自己对环境、对他人、对社会的善良行为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同时,父母和老师要引导孩子体会人间的爱与善良,丰富他们的情感,鼓励他们表达同情与怜悯,比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弱势群体和流浪小动物,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颗柔软而又温暖的心。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有不少人通过投机取巧、行为不轨获得利益。于是,有些家长教导孩子不能吃亏,甚至有便宜就要占,或者告诉孩子“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不鼓励孩子坚持善良的品质或遇事忍让的心态。我们非常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心情,但请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这种选择也许能得到现实的利益,但孩子失去的东西可能更宝贵。请家长们再看一看前面俞敏洪和“23号女儿”的例子,仔细思考他们坚持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来说,孰轻孰重,又该作何选择。
(2)宽容
《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是: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宽厚能容忍,不计较或不追究。前者强调在思想上的兼容并包,后者强调行为上的宽厚容忍。因此,宽容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思想上,允许乃至欣赏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即使自己可能不同意或不认可这种思想和行为;在行为上,在别人冒犯自己的时候理解与忍让。
美国总统林肯9岁时亲生母亲南希病逝。一年后,继母萨利走进他的生活。可是,林肯起初并不接受这个后妈,对这个陌生的女人充满了戒心,从不肯叫她一声“妈”,有时还会出点坏主意让她难堪。萨利对此丝毫没有抱怨,她完全理解孩子的心情,依然加倍地照顾林肯,视如己出。她在家庭非常贫困的情况下说服林肯的父亲让林肯上学,给林肯买在别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书和课本。
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林肯被迫辍学回家做了伐木工人。在伐木场,每个工人伐倒树木之后,都要用墨水在木材上做好标记,写上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然后凭标记向老板领工钱。有一次,林肯发现,在自己辛苦伐倒的十几根木材上竟然写着字母“H”。回家后,林肯火冒三丈地向萨利倾诉:“很明显,这事一定是亨格利那个家伙干的,我要将此事告诉大家,让他当众出丑。”萨利柔声地问他:“孩子,你需要朋友呢,还是需要敌人?”“当然需要朋友。”林肯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就对了,做人要有宽容之心,如果你将来想干一番事业,就需要一大批人支持你,若是树敌太多,必将寸步难行。”林肯默不做声,用力地点了点头,将继母的话铭记在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林肯从未忘记继母的教诲,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待人处世,为他后来辉煌的政治生涯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林肯当上总统之后,国防部长斯坦顿曾在背后咒骂他是“该死的傻瓜”。有人暗中将此事告诉了林肯,就在人们等着看国防部长出丑时,林肯却说:“可能我真是个傻瓜,我了解斯坦顿这个人,办事向来认真负责,他说的话十有八九是正确的。”很快,林肯的话又传回到斯坦顿耳朵里,他羞愧万分,立即跑来向林肯当面道歉。因为胸襟宽阔,林肯不仅轻松化解了一场风波,而且更加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林肯的继母萨利自身就是一个宽容的人,她以一颗宽容之心真诚地对待林肯并感化了他,她也教导林肯要宽容待人,这对于林肯最终做出大成就功不可没!
我在一所幼儿园作讲座的时候,很多老师反映现在有很多父母教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平时在活动中,很多孩子一点儿亏都不能吃,有时还很霸道,受到一点委屈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这确实是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不仅处处面临竞争,有时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伤害。我非常理解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情,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自己该得的”、能够“不吃亏”,但是,前面提到的俞敏洪,他给同学打了4年的水,扫了4年的地,他“吃亏了”吗?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计较”的人,他一定会遇到更计较的人,这样往往会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漩涡中。此外,一个不宽容的人处处想得到,事事要完美,心态往往会变得浮躁,永远没有满足和满意的时候,因而也不可能体验到安宁和幸福。
2007年4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凶手枪杀了32名无辜的学生。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最后自杀了的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2007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据报道,在4月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有人给赵承熙留言:“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
这些悼念凶手的人没有是非观吗?他们不懂得嫉恶如仇吗?不是!因为这些善良的人有同情心,他们认为赵承熙心理有疾病,却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社会是有责任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回家跟你抱怨,班上有个学生太讨厌了,并且列举他的种种不是,此时父母该如何回应?我的建议是,父母可以认可孩子同学的行为确有问题,但同时可以跟孩子说,这个同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可能是家庭和环境造成的,他现在这样挺可怜的,将来会遇到不少困难,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帮帮他。
宽容不是没有原则、好坏不分,而是将错误的事情和做错事情的人区别对待。这就好像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之后要优待俘虏,这是文明的体现。反之,如果以残暴对待残暴,正义在哪里,文明又在哪里?
宽容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要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声音。现在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A不同意B的看法,就对B破口大骂,而B也不甘示弱地骂回去,最终成为两派的互相谩骂和羞辱,争论的观点反而不见了。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名言首见于霍尔所著的《伏尔泰的朋友们》一书中。这是作者对伏尔泰观点的阐释,基于伏尔泰在《论宽容》中所说“自己独立思考,并让他人同样享有这样做的特权”,以及伏尔泰在给勒希什的信中说:“拉贝先生,我讨厌你所写的东西,但是我会拼命给你写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宽容的人最有力量,宽容的人最自信。
父母和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别人的声音与想法,即使自己当下不能同意或接受,也要怀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尊重别人及其观点。比如,在别人表达观点的时候,要耐心倾听,有不同意见时以商量的、有礼貌的方式提出来,有时要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争论可以很激烈,但气氛应当很友好。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都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一个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学习、提高和完善自己。
(3)谦逊
谦逊的基本含义是不自大、不虚夸。我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有时个别学生会表露出“精英意识”,看不起成绩或能力不如他们的同龄人。我会和他们分享一件事:我的父亲重病,母亲年纪也大了,兄嫂工作繁忙,我又在外地,照顾父亲实在困难。我的表姐退休了,在我家人的请求下,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照顾我的父亲。表姐对父亲全心全意、悉心照顾,全天陪伴、全年无休。一年后,我的父亲竟然有了好转。我从内心对表姐非常感激,表姐高中都没毕业,退休前一直从事的是服务员的工作,但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每次回家,都能吃到她花样无穷的饭菜,一家人围在一起欢声笑语。在这个方面,她的贡献比我这个大学老师要重要得多。
《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6日)有一篇报道——《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这个院士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袁苏妹——被称作“香港大学之宝”。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危险,不允许孩子做一个平凡的像三嫂那样的人。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班上考第一名好,成绩不好却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也很好;上重点中学好,无力升学早早进入社会为父母分忧的邻家伙伴也很好;上名牌大学好,没有上大学生活得普通踏实的同学也很好;功成名就好,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同事也很好。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可以教学生自信但不可自负,可以教学生进取但不可张狂。本章开头的张炘炀是自信的,但不是谦逊的,没有谦逊的加持,自信就有可能膨胀成自大和自我中心。谦逊的人也可以获得成功,他们也能获得名利,但他们不会成为名利的奴隶,因为一颗谦逊朴实的心让他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
(4)真诚
真诚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真实、诚恳。下面是我的学生的作业片段:我的高中文科班主任邓老师是一位风趣敬业的历史老师,整所高中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邓”,这样没大没小的称呼是因为他的好脾气和亲近学生的性格。我体会最深的是在高考文综前夕,已经是晚上了,我忽然想起一个当年北京的热门话题,这也许会成为考试题,于是连忙给邓老师打电话请教,因为信号很不好,邓老师那边不得已挂断了。我守在电话边有些心急,但是很快,邓老师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大致回答了我的问题。我看到短信已经基本明白了,但是过了几分钟他又用街上的公用电话给我打回来,因为生怕我没有收到短信。文综考试时,我想到的内容的确出成了一道大题中的一问,感谢老师的讲解,我答得很顺利。高考过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接到我的电话时还没回到家,而触屏手机的手写笔又丢了,无奈之下竟是到街边绿化带里捡了一根树枝代替笔,给我编辑的短信!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