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87483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我从1997年开始学习教育心理学专业,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心理学课程。自2001年开始,我参与了多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对中小学有了切近的观察,发现并思考了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我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已有10年,在与教师、家长的交流中我也不断发现和总结使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

这些年我常听到学生和一线老师抱怨:“教育心理学都是些没用的理论。”其实,我的学生需要教育心理学帮助他们走上讲台,教师和家长也需要教育心理学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去年开始,我在授课和培训时进行了“改革”,所有教学内容都以问题驱动,即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您将在本书中看到的10个教育问题——作为教学和培训的线索,在教学和培训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的教学和培训确实受到了听众的欢迎。这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基于我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经验,写一本源于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书。这是本书写作的源起和动力。

优质的教与学依赖三个系统:目标、动力、方法,这成为本书关注的三类核心问题。

做任何事首先要有正确的目标,在失去目标或者目标偏差的情况下跑得越快则越危险。教育心理学的落脚点是教育,也必然要以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作为引导。学生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任何一门涉及教育的学科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发展目标,而且还要有恰当的、独特的目标。基于此,本书用两个章节讨论学生的两项基本发展目标——良好的品行,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同时对多元智力和个体差异进行了分析。

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动力十足而有些学生却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这牵涉到学习的动力系统。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力,才能支持、驱动他们面对学习的压力和挑战,实现教育的目标。学习动力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优劣之分。优质的学习动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驱动力,而且使学习过程愉悦、高效,这就像一个优质的发动机,不但提供强大的驱动力,而且油耗低、排放少、污染小。本书用两个章节分析了决定、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优化这些因素。

在确定了目标、调动了动力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实现目标、分配动力的问题。这就像一个旅行者确定了目的地、维护好发动机,下一步就要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了。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什么有些学生目标明确、学习刻苦,可是学习效果却不好,这就要考虑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问题。采用优化的教与学的方法就像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学习的旅程会变得高效并且可以欣赏到沿途令人愉悦的风景。本书通过“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如何运用奖励与惩罚”、“优质课堂的核心要素”等章节对良好的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本书力求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尝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本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由实际的教育教学案例构成,这些案例将成为桥梁,让读者将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

然而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使得教育问题的解决非常复杂。

首先,教育牵涉到价值观。教育不是一件“纯技术”的事情,没有所谓“正确的教育”,教育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标准答案。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诉求和价值观,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就会有差异。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教育价值观都在影响我们的教育实践,都在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希望学生(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他们过怎样的生活?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与职业态度”。在本书中,我也明确表达一个观点:教育心理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本书的许多理论、案例的背后都有教育价值观,请读者注意这一点,也请意识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教育研究所发现的规律都是“概率型因果关系”,即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例如,研究表明体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定会发现有些家长体罚孩子,孩子发展得挺好,成长得挺健康;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学生不但不怨恨教师,还会保持对教师的敬重,甚至对教师心存感激。但是,这些个案的存在不可以否定“体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规律,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体罚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呈负相关,这是大量科学研究得到的结论。之所以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是因为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复杂,如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特点、体罚的方法与情境等等。因此,对于本书所介绍的理论和案例,一方面读者不可因个案的存在而否认经过科学研究和缜密推理得到的结论,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实验和探索的态度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避免对知识、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或者照搬案例中的做法。

例如本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美国的“虎妈”如何管教自己的女儿并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成功。重要的是理解她的做法中的关键——对女儿的爱和高期望,以及她管教女儿的成功与她和她女儿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要认识到她女儿很有可能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本书对该案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突出了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实施惩罚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提醒读者不能照搬照抄“虎妈”的做法,否则很有可能在她女儿身上获得成功的做法对另一个孩子却导致惨痛的失败。

第三,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本书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这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改进教育教学的工具,但能否用好这个工具,还与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资源环境等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本书中有大量的理论和案例表明,教师和家长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对教师来说,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悦纳学生、良好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学科知识、敬业的态度等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积极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为孩子做榜样、优化教育教养方法、对孩子表达高期望、良好的亲子关系等与孩子较高的学习动力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改变学生的同时,教师和家长也需要改变,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教师和家长素质的提高为基础。

一个朋友的上初一的孩子描写校园的春天时写道:“在这么好的季节里,又有谁不在生长呢?”是啊,孩子们每天都在成长。老师们、家长们,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创造成长的春天,并和他们一起成长吧。

最后,作为本书的作者,我非常愿意听到读者的批评和建议,与大家就共同感兴趣的教育话题进行讨论对我来说是一件有意义而又有趣的事情。

赵希斌

2012年4月

第二章 学生很聪明为什么却不爱学习——决定学习动力的直接因素平平是一个聪明又开朗的孩子。他爱看课外书,知识面广,爱思考和提问。可是平平的妈妈很发愁,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平平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当时妈妈想也许是刚上学不适应,可现在已经三年级了,平平对学习仍然没有热情和动力,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潦草敷衍,做一会儿作业就喊累。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平平对学习缺乏兴趣呢?

学习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它为学习提供能量,优化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待在学校的这12年的时间就没有被充分利用,甚至被荒废,这将是不可逆的巨大损失。

我的学生李亚琳在高中阶段是一个学习动力特别强的学生,她在作业中写道:我认为,大多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相信“努力”并且实践“努力”。从高二开始我便寄宿于学校,学校规定每天早晨六点三十分起床,七点到教室进行一个小时的晨读。我坚持每天六点起床,迅速洗漱整理好,到楼下等着宿舍大门打开(六点三十分开)。这时通常都只有我一个人在等待,门一开我就会第一个奔向食堂,这让我颇有成就感。因为太早,食堂里除了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为了赶时间我买一个包子或饼边吃边走向教室。教室的钥匙由我管理,进教室后,按照前一天晚上制订的计划,做自己买的地理练习题。当大家七点到教室后,我已做完并对完答案。接下来是一个小时的晨读,我们的晨读安排是一天英语一天语文。我特别喜欢英语早自习,因为我喜欢读英文,觉得是一种放松和享受。同学们常常一开始读得十分卖力,渐渐地,教室就安静了,因为读累了,这时我的声音依旧洪亮,常常会显得特别突出。

我觉得用整块的时间记英语单词太奢侈,便利用课间十分钟这种零碎的时间记单词,记完了就巩固,总之就是不停地重复。如果是二十分钟的课间,我就背历史或者政治。中午十二点放学,大家都在听到下课铃后立即冲向食堂,我却坐着不动,我要利用十二点到十二点半的时间做一篇完形填空和两篇阅读理解,并对答案,思考为什么会做错。做完后,大家差不多吃完饭了,食堂也不挤了,我再优哉游哉到食堂去吃饭。

吃完午饭到教室进行自习,这是老师要求的,但是大多数同学都会利用这个时间睡觉——我可以理解——但是我绝不会将这段时间用来睡觉,这是非常宝贵的、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大块时间。我数学比较差,所以将中午的时间完全用来学数学,先将老师上午讲的东西完全吸收,再做自己买的一些练习题,直到下午上课。

一整天,我很少离开我的座位,以至于我去厕所,同学都会调侃:“哟!老班(意为班长,作者注)也来上厕所啊!”晚上接近十一点的时候放学,大家都回去了,我仍旧坐在教室里,因为我要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哪段时间具体做什么全都要有,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由我掌管钥匙了,因为我总是最后一个走第一个来。当时我的桌子几乎是全班最烂的,但是我特别喜欢,上面不知谁刻上了特别大的一行字:“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我相信这一点,并且以此鼓励自己。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动力这么强,而有的学生却不喜欢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下五个方面是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直接因素,如果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优化这些因素。

1.偏好

心理学家实施了一项巧妙的研究,探测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研究者以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为研究对象,两组双胞胎自小被分开抚养,生长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接受研究时他们都已是成年人。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对两组双胞胎进行测查,在11项量表内容上(包括自我接纳、幸福感、责任心、自我控制等等),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度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度,这说明即使分开抚养,使得同卵双胞胎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但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仍然有超出普通人的一致性。因此,天生特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对个体的心理及行为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量化研究表明,这种先天特质的影响力大概在50%左右,即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可将约50%的原因归于先天特质。

在餐馆里,父母会问孩子喜欢吃什么,然后再点菜;在体育课上,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还有的喜欢跳绳。有些菜孩子不喜欢吃,父母不会为此感到难过或愤怒,我们也不会认为选择足球而不喜欢篮球的同学不正常。那么,一个学生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应对考试,也和一个人不喜欢吃某道菜、不选择某种体育活动一样,是自然而又正常的——学生“天生”地会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或不感兴趣,这就是个体的“偏好”。前面案例中的李亚琳同学,学习对她来说是一件富有吸引力、值得追求的事情,而对有些学生来说——如平平——学习却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些孩子第一天到学校就会感到新奇,对自己学会的第一个字、会做的第一道数学题感到欣喜,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渴望听到老师的表扬,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些都说明这些孩子对学校、对学习有相当的“偏好”,他们投入学习的动力就会强一些。相反,有些孩子在最初接触学习的时候就可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会不适应、不喜欢坐在凳子上听老师讲课,不习惯从一个“自由”的人变得要守这样那样的规矩,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而不能到教室外面玩。这些孩子同样显示了“偏好”,只不过不是朝向学习,他们的学习动力相对就会弱一些。

我的学生柴天磊在作业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