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8743600000007

第7章 走出萧条的希望:砸碎束缚中国企业发展的十条枷锁(1)

近十年来,我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府错误的公共经济政策、政府和执法机构造成的恶劣营商环境和企业低劣的经营水平。企业的经营水平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洗礼,自然会得到逐步提升,有关这个问题我之前出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性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和研究这些案例。本章我要讨论和批评的是,政府哪些错误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劣的营商环境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坦白地讲,今天的中国经济就是管制经济,今天的中国市场就是政府办市场。甚至在很多领域,政府不仅仅是市场的主体,而且是市场的主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而我想说的是,要把企业从权力的笼子里解放出来,要砸碎束缚企业发展的重重枷锁。

§§§第一节审批枷锁

中国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管制,是管制经济。行使管制权力的方式就是审批,是层层审批,是事先审批。

这一点不用我细说,做过企业的都清楚,用“是一部血泪史”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像刘铁男掌管的那种大的审批项目暂且不说,就说说企业工商年检这点小事。我有一个东北的朋友,是个小企业主,有一年企业年检递上去几次都未通过。幸好一个朋友提醒他,然后通过了。通过的原因是他在执照里夹了500元人民币。后来这个朋友告诉我,这是潜规则。照这样算来,全国这么多家企业,每家500元的话,加在一起肯定是个天文数字,我实在不敢统计。这还仅仅是企业工商年检这点小事,那么其他众多的审批项目呢?我们统计过一个房地产企业从买地到竣工,再到给老百姓房产证,这其中要经过110多个公章,157种收费。一方面,程序烦琐得要命;另一方面,每一个公章背后都有一次和公权力的交锋。所以李克强总理说,简政放权是预防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也是释放市场、激发经济活力的基本之策。希望这些中央政府下放的权力交到地方政府手中不要变了味道,变成他们的敛财工具。

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的理解就是不让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我最近终于看到了发改委公布了一项还算不错的文件《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我给各位分享几段:“抓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进一步完善放管结合的体制机制。今年,要重点取消对投资创业就业影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明显的行政审批事项,更大限度地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更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受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快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逐步做到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从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取消或者下放了416项审批权,但是还有上千项可以取消,远远不够嘛。看到“下放”这两个字我就头疼,我个人的建议是能取消的就尽量取消,“下放”的审批权越少越好。

通过这个文件的发布,我们看到审批这个枷锁已经开始逐步打开了。不打破这些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审批枷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只是说说而已,中国的经济就不可能走出今日的萧条,什么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类的话就会成为空话,腐败也只会愈演愈烈。

§§§第二节垄断枷锁

垄断是企业的天然属性,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所有市场化国家都立重法预防和惩治垄断呢?原因无非如下:一是垄断会形成消费的高价,推动通货膨胀;二是垄断阻碍创新,抑制产业发展;三是垄断愚弄和压迫消费者,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今天中国经济的滞胀,垄断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我的观察,今日中国的垄断至少有四种情形:一是政府垄断,以土地为主;二是国企垄断,以基础设施、资源能源、通信和出版传媒等为主;三是官商勾结形成的垄断,以服务业为主;四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各个行业都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前两种垄断,根据三中全会的文件要求,想必会逐渐破解。第四种垄断,恐怕中国还没什么破解之道,因为我们距离那个阶段还很远,至今还没看到什么有影响力的案例。最令人发指的则是官商勾结形成的第三种垄断,例如出租车行业、大型食品批发市场等等。其中对于出租车行业,我曾多次呼吁取消数量管制,消灭份子钱,因为这是造成老百姓打车难、打车贵的直接原因。城市的蔬菜供应集散地也与之类似,铲除这种垄断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最后一公里的菜价。

我在本书第一章也说过,美国和德国经济复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降低成本。当然了,打破垄断也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第三节税费枷锁

中国企业税负之高,想必各位有目共睹。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税负高、福利也高,这可以理解。但现在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了,一直在要求欧美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是那么高的税负却没有相应的福利就不正常了。根据福布斯公布的“税负痛苦指数”,中国排名仅次于法国,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福利水平能和法国比吗?

我们中国真是一个奇葩的国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都在逃税和避税;另一方面,我也听许多企业家说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拉升本地的GDP政绩,到年底的时候大量多开增值税发票,是否真的缴税了则不得而知,留给有心人去统计吧。

高税费必然带来下面的恶果:一是抑制投资;二是推高物价,助推通胀;三是与高物价连带的抑制消费。最近我看到中央采取了一些降低税负的措施,比如小微企业免征所得税、营改增,减轻企业1200亿税负,出版物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等。但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还是太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还是过低。最让人气愤的是竟然没有资本利得税,一个小白领辛辛苦苦上班,一个月赚5000元要缴税,但是拿几个亿去炒楼炒股的人反而不用缴资本利得税,这是典型的劫贫济富。我们应该学学里根经济学(对这方面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的另一本新书《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当然了,如果大幅降低税负,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征管水平需要接受考验了。

降低企业税负的好处不用我再多说,因为我们的政府已经享受过对三资企业减免税的益处了。

§§§第四节融资枷锁

贷款难,利率高,是目前套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脖子上的枷锁之一。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一书中进行了详尽分析。

我们超发了那么多的货币,而银行又闹钱荒,那么“钱去哪了”?据我观察,中国不差钱也不缺钱,这些钱都去国企那里了、去地方政府那里了、去影子银行那里了。而国企的钱呢,也去影子银行那里了。够乱了吧。根据统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2013年的时候中信银行统计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17万亿,《金融时报》说在20万亿,瑞士银行说在13.6万亿~24.4万亿,《南京证券》估计在28.6万亿。2012年9月12日达沃斯论坛上,当时中国银行董事长肖刚说,未来五年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因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大多数的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三分之二不足三个月, 大量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当借不到钱了,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就没法继续下去。 所以到最后借款利率会越来越高,钱再次扎堆到影子银行那里去了,我们的房地产业、制造业,还有其他实体经济将更加痛苦,从而加速滞胀的到来。

为什么会导致滞胀?这样高的利率,会造成企业运行成本升高,物价能不涨吗?更严重的是导致经济滞胀,本来投入到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的钱,都到影子银行赚取高额利润去了,或者做实体经济的人因为贷不起款停工或者减产,这就是“滞”,这样中国经济滞胀的局面就发生了。

我们再看看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利率,都没有超过1%,所以人家首先制造业复苏了,紧跟着服务业也复苏了,其金融业,包括股市等资本市场,自然是高歌猛进。通过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被银行业绑架了,同时顺便也绑架了股市。银行及其衍生的影子银行,这种高利贷式的对中国经济的盘剥,如果不打破的话,中国经济就看不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