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8743600000024

第24章 照明行业,时刻警惕产业资本(1)

雷士照明事件可谓闹得满城风雨,震撼了整个中国企业界,其中关于风投的争议非常大。我们的媒体大概分成两派,一派是同情雷士照明的创办人,原董事长吴长江。另外一派认为吴长江这个人不太守规矩,比较支持风投那一批人,包括软银赛富的阎焱,和法国施耐德电器亚太区的总裁朱海。最后这事搞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罗生门”。

我相信大家也一定非常关注这个话题,到底风险投资公司或者国外的私募基金在中国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以前就在不同媒体里面提过我的观点,其实大家都把外资看得太简单了,引进外资甚至还被当成了一个正面的评价,其实大家完全不晓得这个外资到底有多复杂。

§§§第一节究竟是风投、外资猛于虎,还是我们不专业?

姑且不论孰是孰非,我想先跟各位提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念,为什么风险投资或者私募基金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读者朋友还记不记得,1999年关于南孚电池的故事。在南平市政府的主导下,以南孚电池69%的股份和摩根士丹利、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以及荷兰国家投资银行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我们的领导最喜欢搞这种玩意儿,特别喜欢搞什么大项目,比如中国某某公司、最高的楼、最高的塔、最大的公司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但自己的水平又不够,于是就引进外资,跟外资合作来搞。可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外资为什么会跟你合作,合作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很可能就是把我们自己给坑了,南孚电池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当时成立这家所谓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时候,按照我们领导的期望搞了一个51%股权。这个51%股权是很有意思的,我们领导认为外方只持有49%,那么自己可以控股,掌握局面。但是请你想想啊,这些人的水平哪里能够跟风投或者国外的投资银行相比呢?最后一定是惨败。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惨败的。摩根士丹利慢慢蚕食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股权,通过各种方法,大概投入了4200多万的美金,间接通过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控制了南孚电池72%的股份。按照惯例,投行是不想长期持有股份的,所以最后以1亿美金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吉列。吉列是家什么公司?它有一个电池品牌叫做金霸王,金霸王电池在中国的市场行销完全不能和南孚电池相提并论,整个市场份额大概就只有南孚电池的1/10而已。这下好了,通过摩根士丹利有效的资本运作,金霸王拿到了前所未有的渠道方面的优势,甚至囊括了300多万家零售店,虽然这些零售店并不都是什么大门户,有些甚至只是小商店,那也是不可想象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资本运作,通过摩根士丹利在里面来绕一圈,结果吉列的金霸王就席卷了中国市场。

想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是感到非常痛心的。也就是说按照我们国人,尤其是领导们的这种非专业思维,自以为占了便宜,自以为搞了一个最大的电池公司——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自以为控股51%是最大股东,有绝对的发言权,结果被摩根士丹利这么一搞,失去了我们广大的市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例子,2007年太子奶重蹈覆辙。太子奶也找投行合作,分别是英联、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三家公司先给太子奶总共注资7300万美金,然后就跟太子奶签了一个不平等协议。我都搞不清楚太子奶集团的李途纯怎么可能签这种协议?那么究竟是什么不平等协议呢?协议说注资以后的三五年之后,如果增长率超过50%,外资的持股比例可以相应的下降,如果增长率不到30%呢?那就麻烦了,李途纯有可能被扫地出门。

结果到了2008年年底发生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闹得非常大的牛奶风波即三聚氰胺事件。于是,太子奶净资产由22个亿暴跌为2个亿,可以说这家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巨亏。而这三家风投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跟英联的投资总额虽然只占40%,但是按照协议,一个不可撤销的协议,李途纯被一脚踢出去,净身出户!

又一个风投席卷中国企业的故事,我对此也同样感到非常不爽。

第三个案例是在视频领域做得非常好的土豆。王微本来创立土豆的目的是什么?和优酷竞争。最后又是简单地相信了风投,于是土豆85%的股份由风投控股,而自己持有13%,等到上市以后,王微的持股率只占8%左右了。那么投票权呢?大概还有25%,可这有什么用啊,75%的投票权都给别人拿走了。结果呢?退市之后竟然还被风投捆绑。原来王微创立土豆的目的是跟优酷竞争,而最后却在风投的强迫下和优酷合并。我想请问,你见过多少次行业老大能把老二吞并的?所以这又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被风投耍了一把。

经历了这几个案例以后,我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总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地要找风投?我们从这几个案例里面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是不是我们对于所谓的外资、风险投资或者是私募基金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还是我们自己水平太差,根本玩不过人家?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出了一个新的案例,也就是备受大家关注的雷士照明。

这个案例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媒体认为吴长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也像太子奶的李途纯一样,被一脚踢了出去。从情感的角度,很多媒体指责软银赛富的阎焱是个坏人,甚至后来施耐德的朱海意图控制雷士照明,也是个坏人。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人不喜欢谈论事实,而喜欢以道德观点来评论案例的本性,以至于这件事最后变成了道德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了。而我希望把整个事件给各位做一个还原,让大家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雷士照明的这个案例。

§§§第二节雷士“罗生门”

按照媒体所公布的,这个案子有三个参与方。第一个当然就是雷士照明原来的控股人吴长江,第二个台面人物是软银赛富的阎焱,第三个就是施耐德电器的大中华区总裁朱海,就是这三个人共同创造了“罗生门”。我们知道施耐德只有雷士照明9%的股份,那么它是怎么翻的盘呢?媒体发现软银赛富在里面,恶名昭彰的高盛也在里面,那么它们两个的股份再加上施耐德,股份就够了,看起来似乎就可以让吴长江翻船。但是朋友们,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家神秘的公司,而这家神秘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重点。

经过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比各位在媒体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得多。我们发现有一个不知名的公司叫做亚盛投资,它和软银赛富、高盛一样,本质都是风投,但它并不是以风投的身份进入雷士照明的,而是以财务顾问的身份。正是这家神秘的公司,把雷士照明、软银赛富、高盛、施耐德串联在一起。那么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了。

这里我先交代一下这三个关键人物。吴长江最大的长处是什么?你要晓得,吴长江手下有36个一级经销商,这些一级经销商下面还有3000多个零售点,所以他对整个渠道的掌控,我相信应该是外资最看重的一点。而软银赛富的阎焱呢?这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就是资本运作,我相信他是这方面的高手。另外就是施耐德电器的大中华区总裁朱海,由于他是在外资企业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我相信是很到位的。

亚盛这家神秘公司在背后运筹帷幄,将这三个各有专长的实体串联在一起,看起来这是桩美好的姻缘,它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也就是说,利用吴长江的渠道,阎焱的资本,再加上朱海的管理,三者加在一起应该可以搞成一家非常好的公司,应该取得巨大的成功才是。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以后发现,从这家神秘的公司介入开始,雷士照明就误入歧途了。

2006年,亚盛投资给雷士照明做评估,评估了多少钱?3313万美金而已。两个月之后,它把阎焱的软银赛富拉进来了,然后评估多少钱?几乎翻了一番,变成6161万美金。哪有一家公司在两个月之内价值可以翻一番的,那你当初是怎么评估的?这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这还不算奇怪,两年之后,亚盛把高盛也带进来了,不过高盛在这次事件中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但是它的位置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两年后亚盛拉高盛进来的时候,雷士的评估价格已经变成3.94亿美金了。那么我们暂时以3.94亿美金为基础,再次看看这件事就会非常清楚了。你知道亚盛拿了雷士多少股份吗?20%,相当于亚盛以打1折的价格拥有了雷士照明20%的股份,也就是说当时雷士照明的价值被低估了90%,阎焱的软银赛富相当于在雷士照明被低估了80%的情况之下,获得了该公司36%的股份。

亚盛的做法让人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你要晓得亚盛不是风投,如果是风投的话,赚一笔钱算是追逐利润,我们还可以理解。可是人家是雷士照明的财务顾问公司啊。

你可能不太清楚财务顾问公司究竟是扮演什么角色。我来告诉你,财务顾问公司有两个信托责任:第一,应该帮助雷士照明做一个最好的评估,免得它被贱卖了;第二,应该指导雷士照明可以卖给谁,以什么价钱卖,用什么比例来卖。结果这两个责任亚盛根本没有尽到,反而以低估90%的方式让自己拿到20%的股份,以低估80%的方式让阎焱拿到了36%的股份。在我看来,亚盛这方面做的,说得客气一点,是不符合财务顾问公司的信托责任,说得不客气一点,是非常无耻的行为!

而等到2011年施耐德进入的时候,雷士照明的估值变成多少?18亿美金。

接下来我需要谈谈阎焱这个人。他通过亚盛的介绍进入雷士照明的时候,持股36%对不对?那他总共投了多少钱呢?一共是3200万美金,这个大家一定要记得,据此可以看清楚另一个本质。等到雷士照明上市以后,阎焱把其中5%的股份卖给了施耐德,自己还剩下23%的股份,而就是这区区5%的股份就套现了9400万美金。也就是说阎焱只投资了3200万美金进入雷士照明,然后倒手卖出5%的股份就套回来9400万美金。各位朋友再想一想,那他还剩下23%的股份呢!那等于是白拿的,空手套白狼。我请问你,他怎么能够白拿得到呢?肯定是亚盛当初跟软银赛富共同玩的游戏。就算不是阴谋,也是阳谋。于是后来大家把所有的矛头对准阎焱、对准高盛、对准施耐德,却忽略了那个真正的幕后操盘手——亚盛的毛区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