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8739100000016

第16章 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1)

在咨询中,咨询师要适当地“忘我”,通过积极倾听给来访者创造空间,让其“说尽心中无限事”,咨询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出白居易《琵琶行》。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训练时往往也是比较困难的。学员往往自嘲:“怎么现在连听别人说话都不会了呢?”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听,但心理咨询中的听是专业性的倾听,是需要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的。

专业性的倾听

心理咨询的倾听有多重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获取信息。来访者在咨询中会说到很多信息,如果说来访者的话就像一条潺潺流过的小溪,时而湍急,时而平静,咨询师就像一个渔人,时而在岸上静观,时而涉足溪中,目光犀利、身手敏捷地捉住一条又一条的小鱼,但并不围堵溪水或改变溪水的流向。这需要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非常专注,并且能够区分出关键信息和一般信息。很多新手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会思维枯竭、无以为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倾听。

倾听的第二个功能是传递尊重。专业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它还包括非言语信号,如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前倾、微微的点头等。这些向来访者传递的信号是:“我非常愿意听你所讲的一切,你所说的都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这种尊重态度帮助建立的良好咨访关系,让来访者备受鼓舞,愿意敞开心扉。

倾听的第三个功能是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在评估性面谈中,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而诊断的依据来自于倾听当中获得的信息。新手在诊断过程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用猜测、臆想代替事实,而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捕捉信息、没有很好地倾听。另外,有经验的咨询师还在倾听中评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和归因模式。认知和归因模式会影响人们的很多行为,有时是引起当下困扰的根源(如把所有的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所以找出来访者的认知和归因模式是有意义的。来访者的叙述方式中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可对其进行评估。

倾听的第四个功能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新手感到最难的地方是给来访者提建议。造成这个困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师必须给来访者提建议,因而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二是倾听不够。很多时候,开锁的钥匙不是由咨询师打造出来的,而是来访者攥在手心或放置在某个角落,由咨询师引导其发现而已。在积极倾听中,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捕捉到来访者已铺就的解决问题之路。

消极倾听与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和消极倾听的差别不在表面上,而在于倾听的效果上。不论咨询师是否在专注倾听,都可以摆出倾听的样子。这不是关键,效果才是检验倾听积极或消极性的标准。常见的消极倾听有以下表现:

一是判断先于倾听。边倾听边判断甚至先判断后倾听是很多人的思维习惯。来访者一走进咨询室,咨询师就要从其穿着、外貌进行观察。观察是必要的,但判断可以延迟。心理咨询中的专业倾听要求咨询师先倾听、后判断,过早的判断会妨碍倾听。新手有时出现咨询方向的错误,和过早判断有关。在面接训练中,学员要克制自己判断先于倾听的倾向,练习自己的无倾向性倾听。

二是听到只是自己想听的部分,用自己的故事去解读来访者。根据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是在用自我去度量周围,以自己作为认识世界的参照物。很自然地,我们会把自己的故事投射在别人身上,包括来访者身上。而专业训练中,就需要甄别哪些是来访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哪些是咨询师投射的故事。做这两者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咨询的目标是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不是咨询师投射出来的问题。

三是没有耐心,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全部细节。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些学员在扮演咨询师时常有这样的心态:“来访者开口说第三句话时我就知道他是什么问题了,说第五句话时我就知道可以提什么建议了。一个咨询个案15分钟完全可以搞定。”不排除有这样的高手,但心理咨询个案的常态是:每个个案都是个性化的,虽然同一类个案具有共通性,但个案之间又有差异。这些差异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对一些新手来说,要接受这个现实:心理咨询的过程往往是单调的、乏味的、反复的,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咨询师始终要全神贯注、全心倾听。如果真的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并给出结论,来访者会有自己不被重视的感觉,认为咨询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咨访关系中的信任荡然无存。对咨询师来说,如果在倾听的同时全部心思都在思考解决方案,也会使自己分心,无法专注倾听。

四是分神或分心。消极倾听中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分神。咨询师由于体力、情绪等各方面原因,在咨询过程中思想如脱缰的马,驰骋在另一片天地。抵制分神往往需要靠咨询师的毅力,靠充分的休息、良好的体力——倾听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劳动,靠咨询师给自己一个倾听的理由,靠咨询师情绪的调整。

五是倾听的敏感力不够。消极倾听是一种懒洋洋的倾听,像一个漏斗,来访者说过的话就像水一样漏过去。而积极倾听是一种思索的倾听,像一面筛子,把有用的东西过滤留下来。如何编织筛子、如何调整筛孔的大小,这就是一种敏感力。敏感力是由心理咨询技术、诊断理论、经验、个人特质等构成。

六是因倾听不充分而提出来访者已经尝试过的无效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会有这样的镜头:扮演咨询师的学员兴致勃勃地提出了一个锦囊妙计,正得意呢,就听见来访者说:“我已经用过这种方法,没有用。”或者说:“家里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我觉得没有用。”这种错误是由于没有充分倾听造成的。咨询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可信度下降,来访者会对其他建议也打上问号,甚至会认为心理咨询不过如此,没有必要再来心理咨询了。

积极倾听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倾听中的非言语信号

咨询过程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不光是咨询师在面接来访者,来访者同时也在“面接”咨询师。咨询师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不确定的口吻、一次迟疑,都逃不过来访者的火眼金睛。那些敏感的来访者从咨询师的这些非言语信号中得到的信息,会比从咨询师所说的话中得到的更多。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是这样。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说明非言语信号的重要性:

一位病人住院了。由于他的病症不重、而且比较典型,主治医生就用他做模特让实习学生练习。医生跟学生们约好:“我不想让病人知道他被当作模特。你们一个接一个进去检查,如果能诊断出来他是什么病,就对我点点头,如果诊断不出,就对我摇摇头,不要多说什么。”学生们按他说的做。病人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一个接一个进来,每一个都面露愧色、摇摇头就默默无语地出去,病人的神色大变,“扑通”一声跪倒在医生面前:“救救我!救救我!不论我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你们都一定要救救我!”医生和实习学生在惊愕之余,赶紧解释。不论他们怎么解释,病人都更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那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所有的解释只是为了安慰即将离开人世的可怜人,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保持乐观。

医患关系中非言语信号有如此重要作用,咨访关系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来访者是带了自己的“探测器”来到咨询室。一进到咨询室,来访者的探测器便开始全方位扫描,从空间布局到咨询师的面部肌肉动作,都会反映在来访者的雷达器上,来访者会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下面谈谈倾听中常见的非言语信号。

目光接触

眼神是咨询师最重量级的武器。眼神能够传递温暖、支持、接纳、鼓励等,也能够传递完全相反的含义。目光接触虽然如此重要,但培训时却无法传授目光接触的规则,因为学员使用眼神的方式有个体差异,而来访者对目光接触的时间、频率也有不同偏好。在咨询过程中,目光接触完全是个动态的过程。学员要观察来访者自己使用目光接触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方式,以来访者舒适为原则。如咨询师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来访者,一位癔症的来访者可能认为咨询师高频度的目光接触是对自己的接纳,而一位人际交往恐怖症的来访者会认为这种目光过于压迫自己,想找个地方躲藏起来。

即使面对同一个来访者、在同一次咨询中,目光接触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咨访关系建立得较好时,双方目光接触会更多;而来访者出现抵触情绪时,目光接触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心的变化。

身体动作

对学员来说,需要有第三只眼睛来看咨询中的自己。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对训练过程录像,在回放过程中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体会自己的感受。可以自查的方面包括:手的动作是否过多,是否过于僵硬;手是否放在来访者能看见的地方,以让来访者安心;胳膊是否抱在胸前,这样会让来访者有被拒之心门外的感觉;脚的位置是否恰当,脚和身体之间是否摆成了礼貌的姿势;身体是微微前倾,还是后仰,前倾是一种尊重,后仰有拉开距离、不在乎的含义;身体是否转过去,以远离来访者,这是一种抗拒和回避;有没有跷起二郎腿,对有些来访者,这代表一种漫不经心;腿部有没有抖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这种抖动都会干扰来访者;身体是否过于僵硬,或过于放松,松紧适度为最佳。

说话声音

声音包括音质、音量、语速和流畅性。声音在咨询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对那些擅长运用听觉感官的来访者。学员要对自己的声音有了解,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声音形象会怎样知觉,自己的声音会对咨询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些声音会让来访者有亲切感,有些会让来访者感受到权威,有些则会传递咨询师的不自信。

如果说音质具有先天性,那么声音的大小、语速和流畅性则是可以训练的,尽管这些也和人格特质、自我概念有关。一般说来,咨询师的声音要清晰而温暖,柔和而坚定。语速和流畅性可以根据情境随时调整。

学员要对这些方面有所意识,从无知无觉走到有知有觉,然后加以训练、提高和改进。

非言语信号的同步性

在非言语信号中有一个高级技巧:同步性(pacing),即咨询师通过有意识模仿来访者的言行达到与来访者建立深层次的和谐关系。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群学生在看抑郁症团体心理辅导的无声录像,教师请他们猜测谁的抑郁症状最重。学生们从身体动作上判断那个头低垂、目光回避、面部表情呆滞的男子抑郁程度最重。教师放出声音,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人是该团体的心理咨询师!这位咨询师就是用了同步性技术,他比抑郁症来访者更像抑郁症,通过这种模仿,他与团队成员达到一致和默契。

在个体面接中,同步性技术常表现在声音的调整上,如跟着来访者放缓语速或加快语速,使用来访者目光接触的模式,模仿来访者的某些身体动作。这个技术运用得好,会在不知不觉中与来访者建立一致性。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模仿拙劣、过多或不恰当,会让来访者有被嘲弄的感觉,会破坏信任关系。

倾听与回应

倾听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咨询师不时地要有回应。更多的语言回应将放在“第十章 面谈中的反馈技术训练”部分,这里谈点头回应、重复回应。

点头是最常见的回应方式,它常配以目光注视、身体前倾。需要提醒学员的是:注意点头的频率和幅度,以让来访者感到舒适为度。如果过于频繁地点头或幅度过大,会让一些来访者以为咨询师对自己所说的话不感兴趣——当人们不耐烦时,非言语信号的动作频率会加快。过于机械和僵硬的点头也会让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是在敷衍自己,并没有认真听。

重复回应是指重复来访者所说的关键词或句子,并不添加任何其他内容。它能起确认、强调、共感等作用。虽然这种方式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学员在练习时也需要注意频率、重复的内容。这种重复回应不是机械地重复最后一个词或词组,而是有选择地回应。如果频率过高,会干扰来访者,甚至会让一些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是在嘲讽自己。

在倾听中准确了解信息:以重性心理疾病个案为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实例来展现前文所说的要点。

个案实录

“你好!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我最近非常担心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我即将到一家公司去见习,但我担心他们最终不会录用我。”

“你很在意这次实习。”

(这里的回应很不错。但建议使用来访者的话语,如“见习”而不是“实习”。)

“对,这是很好的机会。”

“你担心什么?”

“担心我的同学会跟公司领导说我的坏话。”

“他们会说什么坏话呢?”

“他们会说我是邋遢的人,会说‘她从不洗澡’。”

“你平时和同学的交往怎样?”

(这个问题是可以问的,这里转得有些太快,同学的坏话还可再问得详细一些。)

“平时我不怎么和他们交往。”

“那你怎么知道别人怎么说你的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说你的?”

(虽然这个确认是必要的,但语气上有些硬,仿佛律师在取证。)

“是在大一军训时。有一天军训完我实在太累了,没洗澡就直接睡了,结果宿舍人就一直拿我说事。”

“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