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8739100000012

第12章 咨询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3)

一开始,咨询师先给我做了个小游戏一样的测验。其中有一道题我答不出,咨询师一定要我回答。我一再声明我对植物了解不多实在答不出,并反问咨询师回答这个问题对咨询很重要吗?咨询师坚持让我一定要回答,还说你随便想一个答案也可以。我心里冒出了第一个疑问:随便想出来的答案会是重要的吗?这好像不是联想吧?我不敢继续耽搁时间就随便给了个答案。在我陈述完发生的事件和寻求帮助的问题后,咨询师开始了提问。我一边回答咨询师的提问,一边在心里判断这个提问是属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咨询师什么时候用了重述?释义?反射?有些提问我感觉与咨询目标没有关系而不想深谈,当我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后,咨询师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是有关系的希望我回答。可是直到咨询结束我还是没搞清这个方向的提问与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在咨询过程中我有一只眼睛的眼角突然发痒,我用手去揉,咨询师当即要去给我拿面巾纸。我说:“谢谢不用啦,眼睛有点发痒而已。”咨询师回答:“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晕!我哪里有要哭的情绪啊!我在心里说,这个共感可是让我很不舒服的呀!

从咨询工作室出来,我的心情有点沮丧。两小时来访者的体验,让我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感觉很迷茫,同时也对究竟应该怎样做咨询产生很多疑虑。

疑虑一:在收集信息时,可能是咨询师一下子还不能确定方向,所以要求来访者提供信息的方向会比较多。但是不是在反馈时能让来访者知晓你收集这个方向的信息是为了确定什么或是排除什么,尤其是花了不少时间讲述的那些信息?否则容易让来访者对咨询师提问的动机产生怀疑。例如咨询师要我讲述我的原生家庭情况,父母之间关系、我和父母关系,并要我举例等等。回答完这方面问题后咨询师没有给我什么反馈,我就不明白这些问题与我要寻求的帮助有什么关联。

疑虑二:咨询师在给来访者指导和建议时是不是应该根据来访者本身的具体情况而选择角度?在我这项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花费不少时间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人(包括咨询师自己的经历)一生中是要遇到很多挫折。其实这样举例对一个踏进社会已30年、有着较高文化(在咨询开始已询问过我的文化程度)的来访者是没有说服力的。

疑虑三:咨询师发现了来访者的阻抗怎么处理?是置之不理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下去还是要先处理来访者的阻抗情绪?在咨询师滔滔不绝举例的时候我开始有了阻抗,出于礼貌我没有打断他的话。对后面咨询师的提问我尽量用最少的字回答以期望早点结束谈话。咨询师应该感觉到我的阻抗,但他还是按他的认定方式进行下去。

疑虑四:咨询时间一般是1小时。如果咨询师觉得需要延长是否应与来访者商定?我原打算去体验1小时,结果咨询师给我做了2小时咨询。最后付费时我不得不付600元,其实我内心是有想法的:我觉得自己选择的问题完全可以在1小时内结束,第二个小时几乎是咨询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说教,而且延长时间并没有和我商量。

指导老师的话:正是这位学员的体验活动,使得我后来安排了优秀咨询师的示范。我希望学员看到正确的咨询示范,不希望大家带着遗憾完成实习。我们无意批评这位咨询师——这样不成熟的咨询也敢收费300元/小时!他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目前心理咨询师培训体制的一个结果,而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行为。他硬要做两个小时其实也折射出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目前在中国生存的艰难。对学员的四个疑问可以简略回答如下:一、比咨询师了解来访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来访者理清自己的思路,提问一定要为了来访者的利益而不是满足咨询师的好奇或其他个人利益;二、咨询师给出的建议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这位学员其实是想说咨询师的认知矫正其实没有起到作用;三、咨询师应有足够的敏感度感受到来访者的阻抗并加以直接或间接处理,否则咨访关系受影响;四、咨询时间应是双方商量而定,而不是单方面的决定。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决定,尽可能在约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咨询。如果需要更长的咨询时间,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讨论后决定。

只是有一点需要指出:像这位学员带着学习的目的去做来访者,其实不易进入角色,咨访关系的建立会更为困难,对咨询师的要求会更高。她有带着体验、学习、批判、质疑和解决问题等多重目标来到咨询室,这就要求咨询师同时要回应她的多重身份才能满足她的需求,但这可能对咨询师的要求过高。

学员手记五

谁的选择更重要?

牛牛

最近三次扮演来访者时,我都用了同一个案例:“我”咨询的是关于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离开公司后该去做什么?

每位扮演咨询师的学员都会问及辞职的原因。了解了原因之后,有一位咨询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对这个团队的爱已经达到可以为这个团队牺牲你个人。”这是我听到的最准确的共感和概括,足以达到震撼的效果!

可是接下来,每位咨询师都是从“如此优秀的员工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离开公司?”这个角度劝诫“我”留在公司。

练习结束后的小组总结时,大家谈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作为咨询师会一再劝诫来访者留下呢?”那其实是咨询师的价值观。既然来访者已经准备好要做出“牺牲”,那么他“离去”的动机会比“留下”的理由更加强烈。而此后的一些劝诫,反而更容易给来访者带来更大的困扰。

“价值观中立”这五个字要做到真的不容易。但是如果能感受到自己在使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来访者,并且及时地调整,也是一种不错的成长。

指导老师的话:对来访者而言,去留并不是他的咨询目标,他已经做出决定要离开公司了。他想知道的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咨询师会纠缠于去留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咨询师从心里替来访者惋惜,或许咨询师不赞成跳槽。不论怎样,在咨询中,来访者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论这是否是最佳选择。尊重来访者的表现之一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指导老师手记

“老师,您不内疚吗?”

今天训练时有两位可爱的MM问道:“老师,面试考试时会考到关于‘第三者’的吗?”

“婚姻和情感案例是会考到的。”

“如果是我们抽到了可就惨了。”

“为什么?”

“我打心眼儿里讨厌第三者,觉得所有的第三者都应该去死,我怎么共感对方呀!”

“你即使共感对方,并不等于你就同意她的观点呀!”

“可是因为我反感所有的第三者,所以我无法共感。面试有15分钟呢!我都不知该说什么。”

“当你的身份是心理咨询师时,你并不需要对对方的道德进行审判。”

学员的语气激动起来:“老师,如果一个第三者带着痛苦的心情来找您,本来她正在考虑是否要退出,在您的咨询下,她的心情好起来。过了一阵,她打电话给您,兴高采烈地说:‘严老师,谢谢您!我现在终于把我心爱的人夺过来了!’这时,您是否会有内疚感呢?因为您的咨询使一个幸福的家庭被拆散了!”

没等我回答,教室里炸开了锅。全体学员都热烈地投入到讨论中。

有学员说:“应该价值观中立,所以不应该有内疚。咨询的最高目标不是保全别人的婚姻。”

有学员说:“应该委婉地提醒她:如果她退出,会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也会给对方一个幸福的家庭。”

马上就有人反问:“你怎么知道那是个幸福家庭?也许本来那就是一段死亡的婚姻呢!”

有学员说:“在我眼中,根本没有什么‘第三者’。来咨询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我根本不会管他(她)是第几者。”

有人问:“那你怎么做得到呢?如果来访者问你:‘别人都说我是第三者,你觉得我是吗?’你该怎么回答?”

还有学员说:“如果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就是做一个没有内心冲突的第三者,咨询师该怎么办?”

最后我做了总结:“是否决定做第三者,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如果咨询目标只是解决当事人的情绪困扰,那就着重在这个目标上。至于咨询师用不用‘第三者’这个标签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这个标签对当事人意味着什么。如果‘第三者’意味着道德败坏者、狐狸精,那最好不要用这个词,如果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代表恋爱对象是一个已婚者,那可以用。咨询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当事人身上,这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咨询师本人的角色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咨询建议。

比如对曾被第三者破坏过家庭的咨询师来说,当他(她)面对一个前来咨询的第三者,内心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感受,甚至会把自己的一些情绪反移情到来访者身上。如果咨询师本人曾有过‘第三者’的经历,他(她)看待来访者的角度又会不同。我个人认为如果来访者的主题触动了咨询师本人未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应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前,个案应转介。

还有一次,我们曾经在案例研讨会上讨论过一个同性恋的个案。那时,同性恋还被列为心理疾病的一种。当事人想解决的并不是自己的性取向问题,而是与同性恋人相处带来的情绪困扰。那么咨询目标只能定为解决他的情绪困扰,而不是去改变他的性向。但如果咨询师认为只有异性恋是正常的,异性恋‘好于’同性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能无意中流露出自己的这种倾向性,他和来访者的信任关系就很难建立。来访者是在父母、长辈那里受够了这种说教才到咨询室求助的。

只是,超越自己的价值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发生的,它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当我们站在地球上时,我们不可能脱离它。但对咨询师来说,必须训练自己有第三只眼睛,当自己把价值观凌驾于当事人之上时,能够马上意识到,并且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对咨询、对来访者有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