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
8738400000009

第9章 开朗的孩子,生活里充满了阳光(2)

1在孩子盲目冲动时,父母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正常活动。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发牢骚,会让孩子的心情越来越坏,甚至会产生抑郁。有的父母只顾自己嘴上痛快,怎么有理怎么说,甚至让话语偏离事实,对孩子很不公正。这些方式都会给孩子错误的人生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十分不利。

2父母要平静对待孩子的错误。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就大肆指责孩子,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罗列罪名,只要是平时做得不对的、不好的,有关无关的都扯进来。本来孩子心情就很沉重,这时父母非但没帮助他们解脱,反而火上浇油,使孩子更加委屈,更加烦闷,甚至感到绝望。这对孩子改正错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既不要一味地乱指责,也不能盲目地表扬。在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千万不要再给他贴“标签”。因为,很多孩子自身有了缺点后,他们也感到矛盾、彷徨、痛苦,这个时候你还去给他贴“标签”,例如“自毁前程”、“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一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孩子渐渐长大,隐私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如何尊重、保护孩子的隐私,成为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不少父母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些事瞒着家长,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父母有些惶惶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

其实父母不必惊慌,每个人都有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虽然小,但作为一个人,他也会把自己的隐私看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粗暴地干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深孩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立,轻则会伤害孩子,重则让他们关闭自己的心扉,形成自闭的不良性格。虽然父母窥探孩子隐私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毕竟尚未成熟,处理一些事情难免幼稚、失误,但粗暴地干涉孩子的隐私,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和自我掌控权利,才能让父母与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甘心将自己的秘密与父母分享。

星期六,儿子不在家。高有亮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的书桌上学习用品比较乱,准备帮儿子整理一下,一不小心碰到了抽屉上挂着的锁,高有亮突然很想打开儿子抽屉看个究竟。于是,他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

日记本有这样一段话:“上学以后,我的心里就开始变得空虚与孤独。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他们根本不明白我心里真正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该死作业时,我就特别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和小朋友们玩一会儿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高有亮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原以为自己的心与儿子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他根本不是儿子的“好朋友”,他失落地站在那里……

吃晚餐的时候儿子很沉默,突然开口问:“爸,妈,你俩谁动了我的东西了?”

高有亮心里一震,但装作没什么事地说:“没有啊。”

儿子脸上闪过一丝怀疑,一丝不悦,但什么也没有说。高有亮非常想知道儿子的心思,尤其是对他的看法,两天以后,趁着儿子不在家,他又偷偷溜进儿子的房间,想翻开儿子的日记本,但翻开第一页后他吃了一惊,只见儿子在上面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尊重我!”高有亮虽然很好奇,但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隐私,把日记本原封不动地放回了抽屉里。

晚上儿子心情很好,对高有亮说:“爸爸,谢谢你对我的尊重!”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上用胶水、颜料等做了严密的标记,只要翻后面的内容,肯定就会被发现。高有亮知道后,坦诚告诉儿子那天一时好奇侵犯了他的隐私,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儿子眼里满含热泪。从此,高有亮父子真正成为了“好朋友”。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隐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孩子一个人。尊重孩子的隐私是父母保护孩子的重要内容,父母不能借教育孩子的机会而窥探孩子的隐私。唯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感觉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从而形成乐观、开朗、有爱心等良好性格。

爱心指导尊重孩子隐私权的4个方法

1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要乱翻孩子的东西、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不要私拆孩子的信件等。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如临大敌。要客观地分析这些“秘密”,有的秘密或许只能孩子自己知道,那就让这一份秘密埋藏在孩子的心中吧。

2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并选择合适的引导方法。父母要努力创造一些条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才能减少神秘感,尽量避免窥探孩子的隐私,并适当给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有小秘密,父母要加强心理情感的疏导,这样不仅能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跟孩子做朋友。父母要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遮遮掩掩的对话,而是热忱平等的交流,如此才能让孩子受到感动而主动袒露心扉。在此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走进孩子心中,减轻孩子心理上的负担,帮助孩子形成好性格。

4父母要加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孩子的隐私权是孩子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不能随意干涉侵犯。对隐私权的重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懂得尊重个人隐私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父母在尊重孩子隐私权上也要“成长成熟”起来。“间谍式”的教育方法绝对不可取,不利于孩子形成好性格。

教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

如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唯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与合作的精神,是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孩子在成长中如果能逐渐学会分享,对孩子的人生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时,可以让孩子从趣味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当然,一个人如果把分享当成换取报答别人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只是一种“虚假分享”。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芬芬是80后年轻夫妇的独生女,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芬芬到3岁的时候,细心的妈妈发现她很少和院子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要求芬芬带一些小朋友回家玩,但没想到芬芬立即就拒绝了。

妈妈很着急,于是几次邀请了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但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原来,芬芬不允许小朋友们动她的玩具。针对这个情况,妈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

一天晚上,妈妈在给芬芬洗脸的时候问:“宝贝,上次咱们请了些好朋友来,但都没有玩好,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芬芬想了想,说:“是因为我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妈妈关心地问:“那咱们芬芬为什么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啊?”“他们动我的玩具。”妈妈听了之后沉思片刻,说:“既然是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当然要给他们一些玩具玩啊。”“但我就是不喜欢他们动我的玩具。”芬芬倔强地说,妈妈赶紧问:“是所有的玩具吗?”芬芬摇着小脑袋说:“也不是,我只不过不喜欢他们动我的动物玩具而已。”

妈妈顿时明白了,那些动物玩具每天陪着芬芬入眠,对芬芬来说,它们的意义非同一般。“我明白,咱们只要把动物玩具都锁到卧室里,然后将其他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你愿意吗?”芬芬还是有点担心地问:“他们会不会弄坏那些玩具,妈妈?”“当然不会啦,你相信妈妈吗?”芬芬高兴地说:“那我愿意,我当然相信妈妈了。”

又是周末,妈妈再次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芬芬热情地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玩得十分开心。

从那以后,芬芬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身边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多。

合作与分享,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娇惯、放纵,致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脾气大、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的毛病,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应该从现在起,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爱心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与合作的3个方法

1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能力,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一些相关方面的思想准备。例如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每个人应负的责任;最后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这些讨论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受教育机会,能够让孩子知道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并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其次,还能够帮孩子们在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处在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团体中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帮助。这样,对孩子的分享与合作能力是一种很大提高。

2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表扬自己。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当孩子做出分享或合作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方法来肯定孩子的行为,让他们体味到合作分享的乐趣,并且让合作分享逐步成为他们的意识。

3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培养孩子的分享与合作能力,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教育方式不容易,因此父母要联合起来,以群治独,使“小家变大家”,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父母要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假如孩子的同伴范围有限,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他人分享,也体验不到合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他在玩耍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好性格。

★马上行动

打开孩子心扉的4种好方法

父母都希望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但孩子是以个体为单位存在的,即使年龄再小,也拥有着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假如父母使用的方法不当,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唯有用符合人性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下面列出几个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伤害。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同时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这种期待的具体是什么,这种期待并不过分。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孩子一定也会从父母的期待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2父母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和孩子是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是应该的。如果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会更加尊敬你,并且也会向你敞开心扉。

3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我的工作细节有什么,它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人类有什么意义等等。现在许多父母的确都很忙,但再忙也不能成为疏忽对孩子教育的理由,“子不教,父之过”明确无误地说明了父母培养孩子的责任重大。父母应该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自己工作的细节,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体验,这样,父母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4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尽量少发表自己的见解。父母虽然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表现行为,但要接受他的感受。父母要明白,孩子诉说时,父母的关注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当孩子倾心向你诉说时,你自然也就走进孩子的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