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8682200000022

第22章 饶人福自来

有一点纷争,相互之间就互不相让,只会激化矛盾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说:“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纷争,用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彼此之间加强了解,就可能冰释前嫌,化解矛盾。相反,如果遇到一点矛盾,双方就针尖对麦芒,有一点纷争,相互之间就互不相让,只会激化矛盾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圣严法师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佛家“饶人忍让”的理念,也是将佛理运用于生活的体现。

饶人,是一种心量,更是处世法则。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过一首四言《劝世》诗,诗有这样几句:“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劝告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它们人们懂得“饶人是福”的道理。

清朝时礼部尚书张英回老家省亲,见家里的院墙破旧了,临走时就嘱咐家人修缮一下。家人想自己家院子窄小,借修墙之机可以往外扩大一点。谁知,邻居家的主人也是在朝中为官的,邻居家见张家往外扩地,占了他家的地,邻居就不让了,两家互不相让,竟然打起了官司。张家的人心想,这邻居家也太不识相了,竟然和尚书家打官司。于是急忙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说话,想这官司张家必赢。一日,张英忽然接到老家来的书信,拆开一看,方知家中因修墙与邻人发生争执。张英想了想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回信。不久,张家的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来信,里面却只有一首打油诗:

千里捎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动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邻居看张家退让了,随即也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诉讼,还为过往行人留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

于是,村人将这个胡同起名为“六尺巷”。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饶人是福”呢?忍字头上可是有把刀呀?忍确实让人受委屈之苦,可俗话说得好,“忍一时之气,可解百日之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林则徐有这样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多一分退让,就多受一分益;多吃一分亏,就多积一分福。相反,多一分娇纵,就会多一分屈辱,多占一分便宜,往往多有一次灾祸。所以古人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饶人是福。”

古时,一座山上的寺庙有一位主持,主持在庙里修行诵经多年,道行很高,平时为人善良,济贫救困,广结善缘,深受方圆百里的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山下村中一少女因与心上人私恋而怀孕。这在当时是伤风败俗的事,少女的一家人都非常气愤,在责难少女的同时追问让他怀孕的人是谁,少女也不敢说出心上人的真实情况,家人就把少女绑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上逼问,恰巧住持从院子外的路上走过,被少女看见了,少女就违心地说是住持。于是,少女的家人抓住住持并把他打倒在地。住持知道了缘由,擦擦身上走了。孩子生下来后,家人就立即把孩子送到了住持那里,而且将住持臭骂了一通。住持还是没有分辨,接下了孩子。

从此,住持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伪善人”、“老色鬼”的恶名远扬。他是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向他吐唾沫。最难过的是老住持为了不让孩子饿着,每天都得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抱着孩子走街串巷给找吃的。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到了第四年的时候,老住持可以领着孩子到村子里走了,见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孩子,那位少女终于有一天良心发现,向家人说出了真相,孩子的父亲也站出来承担了责任。一家人觉得对不起住持,来到山上找到了住持,向住持赔不是。住持像当初接过孩子一样把孩子还给他们,还是什么也没说。当有人问住持,当初本来不是自己的错为什么却要去背那个黑锅呢。住持回答:“世事总有定数,宽容他们,真相总有会大白。”

从此,住持更加受人尊崇,在一百零二岁时圆寂,百姓还立了碑纪念他。

宋代怀深和尚有一首诗:“人人要便宜,个个觅小利;所争能几何,失却大人体。饶人福自来,瞒小祸自至;此理甚分明,尚犹不瞥地。”是呀,一笑解怨恨,一怒把灾祸,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雅量,是举大事者不计小怨;让,是启迪感化对方、引导对方改变自己的过程。适时让人,就不会把自己和别人都逼上绝路。饶人是福,饶人,不仅仅会福泽他人,也是多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