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8657200000002

第2章 兰亭集序①

兰亭集序 ①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⑤,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⑦,所以游目骋怀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⑨,俯仰一世⑩。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①《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所写的诗作的序。序中描叙了兰亭的自然景色和聚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由此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言辞朴实,笔调优美,是一篇难得的好序文。②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年号。暮春之初:指三月上巳日,即三月初三。③兰亭:位于山阴县(今绍兴县)西南二十七里外·的兰渚上。④修禊(xì系):古代习俗,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临水设祭,除灾求福。禊,一种祭礼。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前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名人;后指王家子弟(如其子王献之、王徽之等人)和他自己以及其他年长的人。流觞曲水:将盛酒的杯子放在弯曲的渠水中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饮这杯酒。曲水,用来流杯、临时开掘的环曲小水渠。⑥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边。次,停留之处。惠风:和风。和畅:暖和舒适。⑦品类:物类,万物。⑧游目骋怀:放眼纵观,舒展胸怀。⑨相与:相互交往。⑩俯仰一世:意谓很快就度过一生。俯仰,低头仰头之间,形容时间短促。怀抱:胸襟抱负。晤言:面对面谈话。放浪:放纵无羁。形骸,形体。趣舍:即取舍。万殊:万种差别。静躁:指好静、好动两种性格。曾:竟,却。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所之既倦:对所追求的事物已经感到厌倦。系:继,连接。修短随化:指寿命或长或短听凭造化决定。终期:指人最终的大限。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若合一契:象符契一样吻合。古代符契,刻字以后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喻:理解,明白。一死生:把死生看作一样。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大宗师》篇说:“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齐彭殇:把长寿、短命看作一回事。彭,彭祖,名铿,相传为颛顼的玄孙,活八百岁。殇,此指未成年而死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妄作:妄造,妄谈。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名字。致:情趣,情致。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在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举行修楔的活动。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全都聚在一起。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有繁茂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净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辉映,如同带子萦绕在左右。我们把水引出来,构成漂流酒杯用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渠。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那样的热闹气氛,一面饮酒,一面咏诗,也足够痛快地叙说心中深藏的感情。这天天色明朗,空气清新,和风暖洋洋的,吹得人很畅快。抬头望天地的广大,低头看万物的繁多,这样放眼纵观,舒展胸怀,也足够尽情地享受所见所闻所带来的乐趣。真是一桩可以使人高兴的事。

人们相互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有的人和朋友在屋里对面交谈,把自己的抱负坦露出来,有的人凭借着一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感情、放荡无拘地生活,虽然他们的取舍千差万别,有的好静、有的好动,各自不同,但是当所接触的事物使他们高兴时,自己便暂时很愉快地感到满足,却不知道很快就要衰老了。当他们对所追求的事物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接着产生了。从前所高兴的事,顷刻之间成了过去,对这些尚且不能不引起内心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总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啊!”这怎么不令人伤心呢!每当看到从前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如同符契相合那样二致,我没有一次不对着文章叹息悲伤的,但心中又不能理解这个道理。本来我明白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没有根据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荒谬的。将来后代人看现在,也正如我们今人看过去一样吧,思想起来,真令人悲伤!所以我一个个记下参加聚会的人的名字,抄下他们写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事情不一样,人们产生感触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人读了这些诗篇,也将和我产生同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