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导读
8633800000064

第64章 崔涂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光启四年(888)进士及第。因其终生漂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漂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除夜①有怀

迢递②三巴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①除夜:指除夕之夜。②迢递:形容遥远。③羁危:羁旅危苦。

【名家点评】

绝无字眼,自是工致,一字不可易。(顾璘)

(“渐与”二句)句句亲切。平生客中除夕诵此,不复更作。(刘辰翁)

【精品导读】

本诗是诗人客居羁旅中在除夕夜思乡之作。

首联写诗人身处离家十分遥远的蜀地,屡遭挫折而无法容身,直接表达出对于羁旅的厌烦和身世的悲慨。颔联借写所在之地的除夕夜景,表达失意之情。“乱山残雪夜”中“乱”字和“残”字突出地表现出凄凉的山上间杂有积雪的景象,更是表达出他心烦意乱的状态。“孤独异乡人”一句表明诗人身处异乡,倍觉孤独失意。

颈联写自己远离亲人,连僮仆也觉得亲切。诗人把主仆关系当作亲人关系来看待,照应“孤独”之意。尾联诗人无奈自慰,虽然现在正处于漂泊之中,然而明日又是新的一年,看似语淡实则情深,与前面的孤苦失意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虽受“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苦,却能苦中作乐,看到生活中阳光得意的一面,实属不易。

本诗先是通过写景和心理描写渲染除夕夜孤独悲苦的气氛,接着笔锋一转,又看到新年的生机和活力,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①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释】

①矰(zēng):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②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名家点评】

起句即悲。通篇情景相称,优柔不迫,佳作也。(李梦阳)

此诗乃赋而兼比者也。三四句即以表面而论,三句言其失群之由,四句言失群仓皇之态,亦复佳绝。(俞陛云)

【精品导读】

唐诗咏物妙在含蓄,本诗即是如此。全诗以“孤”字为眼,集中所有的文采来渲染孤寂氛围,读之若置身于乍暖还寒的春后,一股凉意走遍全身。

首联“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营造了一个凄凉孤独的环境。不明写孤雁,委婉地通过“行”与“独”的对比来显示雁的“孤”。

颔联指出雁孤的原因及其仓皇表现:时为傍晚,阴雨连绵不断,一只大雁在空中呼唤着远去的同伴,它已无力前进,想落到塘中休息却又有所顾虑,所以说“寒塘欲下迟”。将欲下又止、迟疑畏危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颈联写出了孤雁继续前行,依旧是形单影只。这时候乌云已经逼近洲渚,预示着一场大的暴风雨即将来临。这种氛围下,正常人尚感压抑,何况一只失群的大雁。

尾联意为:孤雁未必会遭到冷箭,但疑惧之心仍会伴随孤雁直到它赶上大部队。惊魂未定的大雁因为疑惧“逢矰缴”,所以才“相呼失”,不敢下“寒塘”。直到这里,诗人才第一次从正面引出“孤”字。遭逢孤雁,孤独的异乡人如遇同病相怜之人。时事多险,以孤雁自喻,也说明诗人对自己未知的前途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