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按照一般人的习性,后夫大多宠爱前夫的孩子,后妻必然虐待前妻的孩子;这不只是因为妇人生性妒忌,丈夫迷恋后妻的缘故,也是事态迫使他们这样做的。前夫的孩子,不敢和自己的孩子争夺家业,将他提携抚养,日子长了自然生爱,因而宠爱他;前妻的孩子,地位常常在自己的孩子之上,无论是学业、做官还是婚姻嫁娶,没有一样是不需防范的,唯恐对自己的孩子不利,因而就要虐待他。异姓的孩子受宠,则父母就会遭到亲生孩子的怨恨,后母虐待前妻的孩子,则兄弟之间就会成为仇敌,家庭里发生这类事情,都是家里的祸患。
【原文】
思鲁等从舅殷外臣,博达之士也。有子基、谌,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视。王亦凄怆,不知所容,旬月求退,便以礼遣,此亦悔事也。
【译文】
思鲁的堂舅殷外臣是一位学士,他博学多才、知礼通达。两个儿子殷基和殷谌,都已经长大成人,而殷外臣又续娶了王氏。殷基每次看见后母的时候,都会因思念生母而痛哭流涕,以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里的人都不忍抬头去看他。王氏也很悲伤,她不知该怎样做才合适,不到半个月,王氏就请求退亲离去,殷外臣也不得不按照礼节将其送回娘家。这也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原文】
《后汉书》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
【译文】
《后汉书》上说:“安帝的时候,汝南有一人名薛包,字孟尝,他学习刻苦勤奋,行为端正直率,其母死后,他因为孝而闻名。后来父亲娶了后妻,就开始厌恶他,并将其逐出家门。薛包每日每夜痛哭流涕,舍不得离去,甚至被用棍棒殴打。无奈,他只好在屋外搭了个草棚,一大早就回去打扫庭院。他的父亲还是怒火不息,再次将其驱赶,他只好在里弄搭个草屋以安身,尽管这样,他还是早晚去给父母请安。一年多后,父母觉得非常惭愧,就让他搬回了家。后来,父母去世,薛包行了六年的丧礼,实在是超过了丧礼的要求。”
【原文】
“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还复赈给。建光中,公车特征,至拜侍中。包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也。”
【译文】
“而后,他的弟弟要求分家产,薛包无法阻止,就将家产平均分配:他将年老的奴婢留给了自己,并说:‘这些奴婢与我相处的时间长,别人使唤不了。’他将荒废的田地留给了自己,并说:‘这是我小时候经营管理过的,我对它们很依恋。’他将快要腐朽的器物留给了自己,并说:‘我一向都是用这些的,已经习惯了。’后来,弟弟几次破产,薛包仍然救济。建光年间,公车署特别征召薛包,并且授予他侍中的官职。可是由于薛包不重名利,性喜恬静,所以他就借口自己卧床不起,以死来推辞。朝廷只好下诏令,允许他告病带职在家休养。”
【评析】
后娶就是通常说的续弦或再婚。中国古代后娶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而带来的家庭问题也非常突出。后母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父子关系,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颜氏举了因后娶而导致父子产生罅隙的,因后娶而导致整个家庭不和的,当然还有因此而不再续娶的,他用这些事例来告诫子孙在对待后娶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慎重。由于后娶带来的家庭矛盾,一般人都将其归罪于后母,而颜氏看问题比较全面,他站在很公平的立场上指出后母也不好做,文中所举王氏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可以说后娶带来的矛盾是一个千古难题,作为教育家的颜氏虽然未能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他还是提出了一条解决的途径,他想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儿孙树立一个道德方面的楷模,即薛包。薛包可谓是孝子的典范,在父亲续娶后,他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不惜忍辱负重,对父母依然恪守孝道,对后母所生的弟弟恪守友爱,由于他感人至深的孝行,使得皇帝都对他优礼有加。可以看出,颜氏是反对后娶的,但是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还是希望孩子们能以薛包为榜样。
其实颜氏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薛包那样,即使做到了,靠一个人忍辱负重,也解决不了“后娶”带来的全部家庭问题。尽管如此,这样的方法还是可以教化人的。孝悌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如果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能恪尽本分,相亲相爱,那么整个家庭必然和谐,欣欣向荣。即使不是亲生的,也应该做到恪尽本分。能做到不续娶的并不多,因此,解决后娶带来的家庭矛盾也只有像颜氏提出的那样,为人子就要尽孝道。能做到这一点的古代圣贤还是大有人在的。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舜恪守孝道,孝敬后母,从而感化天下众生的事迹了。
相传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孝慈礼敬,天下一片太平景象。但在历山这个地方,却住着一对出了名的坏夫妻。男的是个老糊涂,原配妻子死后又娶了后妻,对后妻生的儿子象和女儿嚣很好,却对前妻生的孩子舜很不好。
后母简直把舜看做眼中钉,一点都容不下舜,坏的给舜吃,烂的给舜穿,还让舜住在不避风雨的破烂小屋中。弟弟象是个粗野傲慢自私自利的家伙,只有小妹妹嚣多少还有点善良之心。舜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不但得不到温暖,还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心肠狠毒的后母,总想找机会杀死舜。但舜一点也不怨恨他的父母,依然非常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妹妹。
尽管如此,夫妻俩也没有丝毫悔意,反而变本加厉。舜在家中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搬到了历山脚下,盖了一间草屋,开垦了一片荒地,一个人过起了日子。但他心里依然想着父母和家庭,每遇荒年,他总是暗中拿些粮食去接济他的父母。
舜在耕地时,常常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心而发愁,经常责问自己有哪里没做好,有时候竟仰天大哭起来。乡里人都说舜是不堪父母的虐待才痛哭的,舜却说:“我不是为劳苦而哭的,我哭的是不能让父母为我高兴。”听了舜的回答,人们都夸奖他,说他是个天下少见的孝子。一传十,十传百,由近到远,舜的孝名被传到了四面八方。
在他德行的感化下,那些过去争夺地界的农民,就都能够和睦相处了;后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那些为争夺渔场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也都能和睦相处了。无论舜走到哪里,他崇高的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大家都喜欢他,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到了第三年,那里就成了一个小镇了。
当时,帝尧的年纪已经大了,正在天下寻找贤人,准备把帝位禅让给他;各地的族长们都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做继承人。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并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
舜做了国君以后,心里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舜最后死在出巡的路上,噩耗传来,人们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失声痛哭。舜的两个妻子更是悲痛欲绝,天天望着舜死的地方哭泣,滴滴泪水洒在竹林里,竹子上从此留下了斑斑的泪痕,后人便称这竹为“斑竹”(又叫湘妃竹),悲痛之下,两人一起投湘水自尽了。
后娶确实给舜的家庭带来了矛盾,尽管生父和后母对舜百般虐待,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动摇舜恪守孝道,疼爱弟妹的信念,并且总是为自己不能让父母高兴而愧疚地痛哭不止。故事里没有告诉我们舜的做法是否感动了父母,但我们知道他感动了天下人,并影响着他们。舜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受到万古后人的顶礼膜拜。君子美德的发扬,应以孝悌为先,总是先让身边的家人受益,然后才能渐渐光大推及到大众。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诸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也接踵而至,再婚的现象当然也很普及了。因此,后娶给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在今天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当原本不同的两个家庭组成一个新家庭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当然会应运而生了,因此,面对“后娶”这个既成事实,我们今天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恪守自己的本分,既然大家成了一家人,那就应该把自己应该担当的角色扮演好,只要做到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那么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治家第五
【原文】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译文】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从前人向后人延续的。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仁则妇不贤。至于父慈爱而子叛逆,兄友爱而弟傲慢,夫仁义而妻霸道欺侮,则这些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仅用训诲教导就能将其改变的。
【原文】
笞恕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译文】
家里如果没有人发怒,将鞭笞的体罚废置太久,则孩子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如果刑罚用得不确当,那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治家的宽仁和严格,也像治国一样。
【原文】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骄纵无理,节俭了就会显得固陋。与其骄纵无理,宁可固陋。”又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他骄纵且吝啬,别的优点再多也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俭省可取而吝啬不可取。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在别人困难危急的时候也不体恤救助。当今常有人施舍时就过于奢侈,节俭时又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原文】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译文】
老百姓生存最根本的事,就是要播收庄稼和桑麻而获取衣食。储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园场圃生产出来的;食用的鸡猪,是鸡窝猪圈畜养出来的。至于房屋器具,柴草蜡烛,没有一样不是靠耕种养殖的东西来制造的。那种能保守家业的,即使不出门,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都已经够用了,家里所缺的只是一口盐井而已。如今北方的风俗,都能做到省俭节用,能承担起家里的衣食所用;江南一带地方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节俭。
【原文】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
【译文】
梁元帝年间,有一位中书舍人,由于其治理家庭不能把握好尺度,行事过分严厉苛刻。结果其妻妾收买刺客,趁他醉酒之际将其杀死。
【原文】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译文】
当今的名士,在治理家庭上只求宽厚仁爱,却弄得待客馈送的饮食,被僮仆克扣;允诺资助别人的东西,被妻子束缚,甚至家里还会发生轻侮宾客,刻薄乡邻的事情:这也是治家的大祸害啊。
【原文】
齐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尝嗔怒,经霖雨绝粮,遣婢籴米,因尔逃窜,三四许日,方复擒之。房徐曰:“举家无食,汝何处来?”竟无捶挞。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颦蹙,卒无一言。
【译文】
北齐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生气发怒。有一次,天下连绵大雨,家里断了粮。他派一名婢女去买米,不料这个婢女竟乘机逃走,过了三四天,才把她抓获。房文烈见了她,语气和缓地说:“全家都没有粮食了,你跑到哪里去了?”竟然没有鞭打这个婢女。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那人的奴婢把房子拆了当柴烧,差不多都要拆光了,房文烈听到了这些事,只是眉头紧皱,最终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