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浑或盖,乍宣乍安。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劫也?而邹衍亦有九州之谈。
【译文】
一般人都会对自己耳闻目睹的事物表示相信;而对其耳闻目睹之外的事物,则都加以怀疑。本来,儒家对天的看法有几种: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也有相信安天论的。除此之外,还认为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转动,是依靠斗枢为转轴的,倘若是他们亲眼所见,就应该不会有这么多看法了;倘若是凭空推测度量的,则到底哪种方法是可靠的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凡人的猜测而去怀疑圣人释迦牟尼的精妙教义呢,为什么认定绝不会有像印度恒河中的沙子那样多的世界,微小的尘埃也经历过数次的劫波呢?而且,邹衍也曾提出中国之外还有九州。
【原文】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叶吐丝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实验也。
【译文】
山里人不信会有像树木那样大的鱼,海上人也不信会有像鱼这么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世上会有可以黏合断裂弓弦刀剑的弦胶,魏文帝也不相信会有耐火的火烷布;胡人看见锦后,怎么都不信这是用吃桑叶的蚕所吐的丝织成的;以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也不相信会有容纳千人的毡帐,但是等我到了黄河以北后,才发现这里的人们还不相信会有容纳两万斛的大船呢:而这些却都是得到事实验证确实存在的。
【原文】
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人力所为,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里宝幢,百由旬座,化成净土,踊出妙塔乎?
【译文】
世上有巫师和熟悉各种幻术的人,他们还能穿行在火焰中,行走在刀刃上,能使种下的瓜果立刻成熟,还能挪开水井,在一瞬间做到千变万化。人的力量都可以做到这些,更何况神通广大的佛呢,这就更是不敢想象的了,数千里高的幢旗,数千里广的莲花宝座,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还有从地上踊出的一座座宝塔,这些难道不是瞬间变化出来的吗?
【原文】
释二曰: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获报耳。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盗跖、庄之福寿,齐景、桓魋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
【译文】
对第二种指责的解释是:对于你们所诽谤的佛教因果报应之说,我却是相信的,这种因果报应就好像形体与影子、声音与回响;我曾耳闻眼见了很多这样的事,也有没得到应验的,这可能是因为当事者的精诚还不够深厚,所以因缘尚未发生感应,报应的时间虽然有早有晚,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得到报应的。一个人行为的善与恶,往往决定了他会招致福与祸。九流百家对这个观点也都认同,为什么只有佛家这样说了才被认为是虚伪的呢?项橐、颜回的短命而亡,伯夷、原宪挨饿受冻,盗跖、庄得福获寿,齐景公、桓魋富足强大,要是将这看成是他们的前世功德或恶业,报应在后人身上,道理就很好说通了。
【原文】
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傥值福征,便生怨尤,即为欺诡;则亦尧、舜之云虚,周、孔之不实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译文】
倘若是因为行善事而偶然招致灾祸,做坏事又意外得到福报,而产生怨恨之心,从此便认为因果报应之说是假的;那么这也就是在指责尧、舜的事迹是虚假的,周公、孔子也是不可信的。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又能靠什么信念来立身处世呢?
【原文】
释三曰:开辟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诗》、《礼》?
【译文】
对第三种指责的解释是:自从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就是坏人多而好人少,怎么可以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看见名僧高尚的德行,都置之不理;见到了凡庸僧尼伤风败俗,就指责非议谤毁。再说了,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这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况且凡庸僧尼学习佛经,这跟士人学习《诗经》、《礼记》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乎?其于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译文】
用《诗经》、《礼记》中所要求的标准去衡量朝廷中的官员,恐怕也没有几个是合格的吧;用佛经的戒律去衡量出家人,为什么唯独要求他们不能违犯戒律呢?品行不好的官员,尚且能获取高官厚禄;那么犯了禁律的僧尼,享受供养又有什么惭愧的呢?对于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人们难免会偶尔违反。出家人一旦披上法衣,一年到头便吃斋念佛,这与世人的修养相比,其德行的高低程度远远胜过了高山与深海的差距。
【原文】
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
【译文】
对第四种指责的解释是:出家仅是佛教修行的多种方法之一。倘若能把忠孝牢记在心,将仁爱施惠作为立身之本,那么像须达、流水两位长者那样,也就不用剃度为僧了;更不用将所有的田地用来建寺庙佛塔,让所有的编户都去当僧尼了。由于当权者对佛事没能很好地节制,使得一些不守法纪的寺院,妨碍了民众的农事,德行不好的僧尼,坐享国家的赋税,而这并非佛教的本旨。我还可以这样说,信奉佛教是为个人计划;珍惜费用则是为国家谋划。
【原文】
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有让王辞相避世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妙乐之世,禳佉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
为个人计划和为国家谋划总是无法达到两全其美的。这就好比忠臣献身于君主而放弃抚养双亲的责任,孝子为了孝敬双亲而忽略了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行为准则是有别的。儒家中有不屈从于王侯自命清高的,隐士中也有不留恋相位遁世山林的;难道也要计算他们的赋税徭役,并说他们是逃避赋役的罪人吗?倘若能感化百姓都信奉佛教,皈依释迦牟尼,则会像佛经中所说的妙乐、禳佉国那样,会有自然生长的稻米和无尽的宝藏,当然就不用去求取种田养蚕的利益了。
【原文】
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佑,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
【译文】
对第五种指责的解释是:人的形体虽然死去了,但是精神却依然存在着。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远望死后的事,似乎生前与死后没什么关系;但是等到死后,才发现灵魂与前身的关系,就仿佛老人与小孩、早晨与晚上一样密切。世上有死者的灵魂,会出现在活人的梦中,有的托梦给仆童、小妾,有的托梦给妻子、儿女,向他们讨求饮食,乞求福佑而得到应验的事,也是不少了。如今有的人看到自己一辈子贫贱受苦,都怨恨前世没有修好功德;从这一点来说,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为自己来世的灵魂开辟一片安乐之地呢?
【原文】
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己之神爽,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
【译文】
至于人有子孙,他们只不过是天地间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而已,跟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呢?就这样还要尽心尽力地去爱护他们,把家业留给他们,那么对于自己的灵魂,我们又怎么可以轻易舍弃不顾呢?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对来世是无法预见的,所以他们往往宣称来生和今生不是一体;倘若人有洞察万物的天眼,就可以看到生死轮回了,要是这样的话,他难道不感到惧怕吗?而且君子处世极重要的是要克己复礼,匡时救世,有益于人。治家的人盼望家庭幸福美满,治国的人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仆人、侍妾、臣子、民众,和我自身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还要为他们而辛苦操劳呢?
【原文】
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生难得,无虚过也。
【译文】
这也和尧、舜、周公、孔子一样,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欢乐罢了。一个人修身求道,可以超度几个世人,能使几个人开脱罪恶?对于这样的问题,你们一定要好好考虑!如果你们要顾及世俗的生计,建立门户,不能舍弃妻儿,不能出家当和尚;那也要兼及修行,留心于诵读佛经,以此来为来世的幸福架好桥梁。人生是很宝贵的,你们万万不可虚度啊!
【原文】
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其数甚多,不能悉录耳,且示数条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