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梁孝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会做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孝元帝的往来书信,全都由他抄写。可是,军府里却有人看不起他,不愿让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书法,还说什么“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孝元帝派掌管文书的惠编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于好手,此人姓甚名谁,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的事情了!”听到这话的人从此以后方对丁觇刮目相看,丁觇的官职也逐步升到尚书仪曹郎,后来又担任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的时候,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于扬州。以前那些轻视丁觇的人,后来想要丁觇的手迹也不可得了。
【原文】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亦已悬矣。
【译文】
侯景刚进入建康(南京)时,城门紧闭,但即使这样,城内的官员和普通百姓还是一片混乱,人人不得自保。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部署策划防守事务,一夜之间就将其准备齐备,因此,才得以抗拒凶逆到一百多天。当时,城里有四万多人,王公朝官,不下一百多人,却就凭着羊侃一个人才使局势安定下来,其间才能的高下相差如此可见。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让给别人;而市道小人,却为一钱之利争执不休。”这里,人与人之间的悬殊差异就更大了。
【原文】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译文】
齐文宣帝即位几年,就开始沉迷酒色、放纵恣肆,法纪全无。但他还能把政事委托给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才使得内外安定,朝野安然,大家各得其所,而无异议,保全了天保一朝。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所杀,国家的刑政于是衰弱废弛了。斛律明月是齐朝抵御敌人的将帅功臣,却无罪被杀,将士因此人心离散,北周才有了灭北齐的想法。关中人民到现在还称颂这位斛律明月。这个人的用兵,又岂止是众望所归!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命运。
【原文】
张延雋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译文】
张延雋在任晋州行台左丞时,对主将严格管理扶持,固守国界边疆,广储物资,爱惜百姓,使晋州强大的足足像一个国家。但是,他遭到一些卑鄙小人的大力排挤,因为张延雋使这些卑鄙小人不能随心所欲。以至于后来,张延隽被取代了,紧接着晋州上下稳定的局面被打破,北周一举兵,晋州就被扫平了。自此齐朝就开始败亡了。
【评析】
颜氏在此篇中根据古人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子孙:圣贤之人实属难得,最重要的是要有慕贤之心、敬贤之情。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颜氏懂得这样一条重要的教育原理,即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家长要特别注意客观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颜氏从中引申出交友必须慎重的道理,告诫子孙要注意选择良师益友。
中国历史上较早懂得环境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当属孟子的母亲了。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培养,母亲靠给人家纺纱织布维持家计,母子俩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孟母都没有放松过对儿子的教育,为了使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三次迁居。
孟子年幼时家住在凫村的一片墓地附近。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去看出殡埋葬死人,回村后,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堆土坟,学打幡、抱罐,还学死者亲属的各种哭法。有的悲切凄楚,感天动地;有的明哭暗笑,掩人耳目;有的幸灾乐祸,假情假意。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在此居住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于是搬到邹国中心去住。没想到新居靠近集市,孟子经常到集市上去玩,他听到的是各种叫卖声,看到的是行商坐贾竞相牟利的各种行径,慢慢地也羡慕起做买卖、挣大钱来。他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做生意耍花招的游戏,看谁骗得了谁。母亲目睹儿子的作为,担心儿子学坏,终日吃不好,睡不安。她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下去,儿子必然变成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孟母感叹地说:“这也不是我儿应住的地方啊!”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孟母经过选择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里环境幽静,又能常常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看到师生们彬彬有礼的文明之举,这里的环境使孟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看到这些,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我们居住的好地方。”从此,孟家便在那里安居下来。孟子到了新的学习环境中,进步很快。他专心读书,持之以恒,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故事中的孟母和文章的作者颜氏都能看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颜氏指出:人在幼年时,“神情未定”,很容易学习模仿周围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熏渍陶染”,而这种影响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他在文中说的那样:“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是说,与好人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因受其影响而逐渐变好;与坏人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因受其影响而逐渐变坏。因此才教育子弟要对贤人有敬慕之情。并且颜氏还主张对贤人要抛弃一切偏见,不仅要礼敬远贤,也要礼敬近贤;不仅要仰慕古代圣贤,也要仰慕当代贤才。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学习效仿贤人的做法,向着贤人的方向发展。
英国的塞缪尔·斯迈尔斯也说过:“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相反地,如果与恶人为伴,那么自己必定遭殃。”拉伯雷在谈到对其作品《巨人传》里巨人的教育时说:“与品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你会感觉到自己也在其中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西班牙一句谚语也说:“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嗥叫。”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看看古人,再想想我们今天的有些家长,不要说像孟母那样担心居住环境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不要说像颜氏那样教育孩子要选择良师益友,就连最起码的家庭环境都不能做到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有些父母言行举止粗鲁无礼,互相争吵成风,牌友聚集,等等,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也往往出言不逊,蛮不讲理,不思进取。一位古希腊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让奴隶去教育你的孩子,那么,你得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奴隶,而是两个奴隶。”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也曾这样说:“在语言的环境里学习语言,在音乐的环境里学习音乐。”而作家瞿秋白是在母亲为他讲故事、诵唐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大师陈寅恪是在翰墨书香中筑成大器的。冰心的童年一直沐浴在爱的家庭氛围中,因此形成了她善良文雅的性格。其他如司马迁、王献之等很多有成就的人的家庭环境亦是如此。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个人年轻时,正是受外界影响最大的时候,要谨慎地选择正直优秀的朋友,其后带来的教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反之,如果受到不良的熏陶、诱惑,其后果甚至是一生都无法改变的。
此外,颜氏还提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窃人之财”和“窃人之美”的批判。他认为无论是什么,哪怕是一句言论或是一种美德,只要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就要说明来历,绝不可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否则都是不光彩的。这个观点至今读起来还是具有新鲜感,因为它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当今社会,剽窃成风,就连学术界都未能幸免。而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做的。
最后,颜氏还告诫子孙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了,要子孙不但有慕贤之心,更有识贤之眼,不然就很可能会与贤人失之交臂。这一点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趋于白炽化的今天,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没有识别人才的慧眼,怎么知道该向谁学习呢?一个决策者如果没有识别人才的慧眼,还能利用什么来发展自己呢?如此一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岂不成了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