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学生要做好的100件事
859700000025

第25章 找对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第24章找对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要写作就需要清醒的头脑。

——茨威格



英国的著名化学家彼得·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生物转换能并因此开创了崭新的生物能学这一学科。但是,他的成果没有得到普遍承认而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米切尔所撰写的论文晦涩难懂,实在令人费解。很多人根本没法接受他的观点,最后还是剑桥大学的化学家盖伊·格雷维尔为他做了综合转述,才使生物能学这门学科得到肯定,使米切尔在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伦琴发现X射线的报告结构严谨、语言清晰、简练,有人称赞为达到“一字不能加,一字也不能减”的境界。也正因为如此,这几篇高水平的报告对传播科研成果来说功不可没。

这些事实都表明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有人说:“要想成为语言的巨人,就要同时拥有巨人的两条腿——口头语言和写作能力。”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工程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空口无凭,真正落实到笔头上才是真本领。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因为只有写成的文章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宽广和久远的影响。但是,同学们也要认识到写作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要找对方法,持之以恒。

1要坚持多读

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阅读可以扩展人的知识,增强人的知识素养,它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加大脑的信息储存量。科学家牛顿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说他的许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朱光潜称“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多读书,不断积累知识,就可以使人博学多识,这对一个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说熟悉、认识客观世界,通达人情世故,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阅读还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写作材料。

阅读是我们学习写作理论,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韩愈在《进学解》中谈到自己的读书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阅读对于写作何等重要。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都在告诉我们,文章应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只有熟读、多读名人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才能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用于写作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不但要读课内的书,还要广为浏览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是要多读有关新兴科学的书刊资料,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精读是指精心地研读,它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创造性的阅读。培根在《论学问》中作过形象的比喻:“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泛读求量,精读求质,只有正确处理好泛览与精读的关系,才有益于加强自己的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据高考阅卷统计分析,高考作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文章材料虚假,虚构抄袭现象严重,选材撞车雷同,“似曾相识”的“拷贝”文、“克隆”文层出不穷,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考生材料储备不够丰富。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每天都能面对一些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目塞听,就会把信息源拒之于感官之外,大量精彩的、生动的、极其丰富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动笔作文时就只能腹中枯竭,笔下羞涩。因此,要对生活充满热情,打开自己的感觉器官,去听,去看,去捕捉普通而有意义、平凡而又闪光的人事景物,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在平时多观察、体味生活,触动、激发自己的情感,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杨万里有“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生活写作观。可见,多感悟生活是开拓自己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有人说学生本来就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多感悟生活”?所谓“多感悟生活”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多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要对生活有热情、有感触。

学生的生活看似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实则内容丰富,只要我们学会关注生活,激发起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那么祖国父母之爱,师生同学之情,结伴郊游之趣,离愁别恨之痛,偶然过失之悔都会涌于心头,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我国著名写作学专家刘锡庆教授说:“写作的本质是精神的创造,个体生命力的生动外现,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因此,学生的作文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只有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文是由感而发的,只有在真情实感的触动下才能创造出传世的佳文。郭沫若的诗歌、鲁迅的杂文等无一不是这样。只有生活丰富、阅历丰富,感触颇深、理解颇深,思路才能开阔,联想才能丰富,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另外,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我们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3坚持练笔

写作能力的获得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写作实践和写作训练。古谚曰:“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清人唐彪说:“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契诃夫认为:“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写作的方法、技巧只能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去摸索,去学习,才领会深刻。反过来,写作实践、写作训练又会促使写作者广泛、敏锐地感受生活,启动大脑,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

坚持练笔,一要持之以恒。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常练笔,不停笔。白居易谈自己的写作时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唯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只有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都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们在写出了为世人瞩目的文学巨著之后,仍然勤奋练笔,不断耕耘,向着更高的创作目标奋进。

二要循序渐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培养写作能力必须遵循写作行为的规律,即要循序渐进。期望写作速成,一年半载就成为大写作家,是一种幼稚而不现实的空想。华罗庚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学习好比爬格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摔下来不可。这段话用极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达到练笔的目的。

(1)坚持写日记。中学生要坚持写日记,让日记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以后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懒得动笔了。

(2)写信。也许生活中我们没有多少写信的机会,我们可以采用与自己的父母互相通信的方式,通过写信自由地表达对父母行为的意见,然后父母再通过回信给予答复。这样既能使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增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很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可谓“一石三鸟”之举。

(3)多写读后感。在看了新书、新电影以后,我们可以写一些读后感,写下自己对这些文艺作品的看法。可以是对其中所描写内容的感受,可以是对作者表达手法的评价,当然还要包括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收获。

(4)学会用电脑写作。现在的中学生都对电脑很感兴趣,可以借此让自己学会用电脑写作。这样,能够避免手写当中反复修改的麻烦,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以前自己所写的东西以便随时拿出来借鉴。另外,在电脑中写作,我们可以自己利用相应的软件纠正拼写错误。

(5)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自己改,进步更显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学们学会自改作文则更是有益一生的事。

要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就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己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让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怀,拥抱自己的天空,写出感情,写出个性。通过写作,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