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
8546000000054

第54章 和老外打交道

一位澳洲的同事,因为工作的需要,想了解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接到这样的要求,老刘便以一贯的认真态度工作起来。首先是查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找出当初计划经济的各种特征,然后又翻阅大量现代文献,总结出今天市场经济的多项特点。由于涉及经济学领域,老刘还不辞辛劳地专门搜集了一堆经济学名词的英文译法,然后还画了一张图,示意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最后,动用了一些PowerPoint的设计手段,把个两三页的片子搞得漂漂亮亮,自我欣赏一番之后,发给了那位同事。过了两天,也没看到同事的回音,心里还兀自纳闷儿,怎么的啦?那么漂亮的东东,好歹也得夸咱两句吧?怎么连个信儿都不回?正郁闷着,回信来了,当然首先是感谢,然后她说,这两天几乎没干别的,就盯着(staring at)你那两页PPT呢。乍一听,觉着受用,细一想,这好像不是在夸我呢吧?怎么两三页的东西够她盯上两天?显然是蛤蟆跳井——不懂啊!

之后,她又非常委婉地发过邮件来,说其实她只是想知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年代社会有什么区别,譬如出去旅行。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来她想知道的,并不是那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后来我也相通了,那些经济学术语,别说我用的英文词可能有很多问题,就算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和准确,她也未必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像我不能很好的理解那些经济学的中文词一样,搞不好这两天的时间都花费在查字典上头了。可能后来实在是没有了办法,才委婉地告诉我她原本想看的东西。

这一回我也不用上Google了,也不用登陆“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和什么新华网,China Daily了,更不用查了金山词霸还不好使,硬生生把两寸厚的大辞典搬出来了,因为我亲自经历过那个年代,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体会到过去20多年中国的巨大变化。于是,老刘只是简简单单地做了一张Chart,分别列出来计划经济时候人们的吃穿住行,粮票布票花生票,国有企业的计划,工人的工资,农民没有地,种什么,收多少国家计划等等。甚至加上那个时候我一个月得到多少粮票,工资多少。

这回发过去很快就得到了回音。她说她明白了!她当初想看的就是这个东西!千恩万谢。老刘看了当然高兴,也有些后悔。当初如果不是那么想当然,恐怕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学习经济学术语吧。虽然这样一个过程帮助我增加了不少知识。

如果说从这个小事儿里面得到什么启发,那第一条是沟通,事先的沟通;第二条是别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做,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白的绝对不用复杂的方式,除非你成心想绕人家;第三是千万别以为老外比咱有学问,我敢说,大多数老外对中国的了解赶不上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们国家的了解,不管她的官职是不是比你更高,工作经验是不是比你更多。

(20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