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8525600000060

第60章 技巧60 让孩子学会说“不”

现在有许多孩子,在家中受到父母良好的影响与熏陶,在学校里受到来自老师的帮助与教育,又会得到同学、朋友间的关怀与友谊。

这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虽然是有益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老师、父母、朋友的爱与关怀的包裹下,有些孩子居然将自己的想法隐藏了起来,不知是迁就、忍让,还是觉得自己的主见和群体、朋友比起来,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凡事他们都接受,都一味地说“是”“知道了”“好的”“没问题”,而忘记了不合理的要拒绝,因为他们已经不会说“不”了。

佟烨上小学五年级了。这几天放学回家后,他总是和妈妈说:“同桌这几天总是要借我的作业抄。她说‘不借就告诉老师,我欺负她,还不让其他同学和我一起玩。’”妈妈问他:“你怎么做的呢?”他说:“我借给她了!”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拒绝呢?”他说:“我同桌很厉害的,以前她也欺负过我,这次……”听到这儿,妈妈一时间懵了!从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起,妈妈就告诉他,要关心帮助小朋友,要和同学团结互助,孩子也一直很懂事,会谦让,也乐于帮助同学,同学、小伙伴也都愿意和他一起玩!可是在今天的这种情况下,孩子竟然变成这样,这是让佟烨的妈妈没有想到的事情!

“从前的教育是不是不对。”而此时,佟烨的妈妈也意识到了,是该让孩子学会说“不”的时候了!

在与人交往,在同学、朋友提出请求时,孩子有可能为了友谊、面子,或妈妈意识到了,是该让孩子学会说“不”的时候了!

因胆小、不懂得拒绝的技巧,而常常使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接受别人的命令与请求,如果孩子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会说“不”,那么父母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确保不会让这种情况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形成怯懦的性格。

那么,无论是本来就很怯懦的孩子,还是在生活中慢慢地不坚持自己的想法的孩子,父母要怎样对待他们,要怎样对待这种情况,要如何教会孩子说“不”呢?

不论何种情况,无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告诉孩子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一旦遇到和自己原则的大方向偏离的、不一致的,就要说“不”。比如,孩子自己的理想是成为舞蹈演员,父母却认为舞蹈演员又苦又累,而且成为独舞演员又很难,大家在一起跳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父母建议孩子学钢琴,学书法,学表演……可是孩子只有热爱,有兴趣,才会在学习中激发热情,创造出自己所追求的成绩与理想境界。而孩子的这种想法并不与社会上既定的标准相吻合。所以,此时,孩子要敢于对父母说“不”,坚持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第二,要让孩子能分清好坏,不符合法律与道德要求的事情,要坚决予以拒绝。如果朋友有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要坚决反对,并要制止。

这样,在生活中,孩子在想拒绝时,就有应对的方法了。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会碰到朋友或同伴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孩子一定不能迁就对方,而要勇于说“不”。孩子应该学会做到有效地拒绝,又不伤害彼此的感情。

那么孩子最好要怎样做呢?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下面这样的方法。

姿态拒绝法

不佳的体态是难以抗衡的拒绝,如果孩子觉得有人想让他做什么事而他又无意接受时,那么孩子不妨在进入话题之前就将双手交叉在胸前,或者两脚相叠,双方就会感到难以开口或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在交谈中不时改变姿态,就可以明确地把厌于接受的意思传达给对方了。

“言他”拒绝法

当孩子的同学、朋友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孩子根本没有思想准备时,可以采用转移话题的方法先行进行回避,等想好了答案后再与其沟通。

说明拒绝法

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拒绝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有可能,要尽量详尽地说明理由,使对方觉得你是无能为力的。简单的三言两语往往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引起彼此间关系紧张。对相交坦率的朋友,可直接说明原因。

建议拒绝法

向对方提出另一种较合理的建议,让他寻找另外的通路,或者把责任推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拒绝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使拒绝具有建设性。当然,如果还能设法使对方相信经你补充后,他对现在所获得的比原来要求获得的更为满意,那么,拒绝了原来的要求,反而可以使对方高兴。

想必大家都知道关于爱因斯坦的那个三只小板凳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不擅长手工,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检查大家的手工作品,发现小爱因斯坦的作品是个很难看的小板凳,于是拿起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看见过世界上有比这个更丑陋的小板凳?”全班哄堂大笑。笑声中有一个异样的声音:“有的!”众人将目光投向小爱因斯坦,只见他从抽屉中取出一个更丑的小板凳。然后,他再从抽屉中拿出第三只小板凳—它比第二只板凳还要丑—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小板凳”,又指着之前取出的稍微好看的说:“这是我做的第二只小板凳。”最后,他举起刚才为大家所讥笑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的第三只小板凳。”听完这句话后,没有人再笑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启示性意义。比如说,爱因斯坦对待事情的韧性、永不放弃的精神,等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其中看到另一层含义呢?那就是爱因斯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也敢向不了解他和他的能力的老师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