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学习卷)
8506600000017

第17章 第17种好习惯:怎样帮助孩子改造不良行为

习惯点滴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当孩子的某个缺点非改不可,或者某个错误非纠正不可,该怎么办呢?放任自流吧,又担心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将来后悔当初没有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批评吧,说重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说轻了,又怕孩子不把批评当回事。

放任自流,换一个好的说法就是顺其自然,这种方法有时候是可以采用的。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自然后果”教育法,爱弥尔打破了窗子,那么就让他晚上睡在坏窗子下受冻来使他接受教训,认识错误。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与所有的错误。那么,批评呢?有人说,把握批评的度是关键。这种说法很好,但是对于指导实践却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其实,批评的目的,就是改变孩子的不良想法、态度和行为。除了“自然后果”教育法、把握批评的度之外,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改变孩子。

习惯故事

现在我要讲一个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故事。没错,萨哈拉既是非洲大沙漠的名字,也是这个女孩的名字。她心中的秘密也有萨哈拉沙漠那么大、那么宽。

在遇到波迪老师之前,萨哈拉被叫作“特别的萨哈拉”。当别人这么叫她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明星”、“特别的公主”的意思,而是完全相反,认为她有“特别教育”的需要。什么是特别教育?在萨哈拉的学校,就是校长认为有必要由专人负责你的教育,让你和一位特别辅导员坐在学校的大厅里,“在大家的眼皮底下装模作样地做一些练习啊、游戏啊之类的无聊事情。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是街上的流浪者。人们从你的身边走过,装得好像根本没看到你。但是只要他们走过去几步,就会疯狂地联想:‘她为什么坐在这个鬼地方,而不是在舒服的教室里和大家在一起?因为笨,还是倒霉?要么就是因为大家都讨厌她!’”萨哈拉的感觉是这样的。

萨哈拉要接受特别教育,是因为她写了些奇怪的信。爸爸离开她和妈妈以后,她非常想念爸爸。所以她要写信,尽管无处可寄,但写信的时候她会觉得舒服一些。所以她经常写,并藏在课桌里。但是有一天这些信突然从课桌里掉了出来,掉到了老师的眼皮底下,被送到了校长那里,又被送到了被请到办公室来的妈妈的手上。校长从档案柜里拿出了一大堆文件,全是关于萨哈拉在学校表现的记录:做得乱七八糟的作业,还有一些是根本没完成的习题,还有潦草又简短的日记。最后,这些信也被放进了档案柜里。妈妈大概被这些“证据”气得快疯了,情绪起起伏伏地不断变化。

萨哈拉盯着又伤心又生气的妈妈,一个字也没说。“我知道这样很坏,而且妈妈会更生气,但是说谎更坏,不是么?我为什么要做作业?做给谁看?不管我是做还是不做,做得好还是不好,他们只是拿我的作业去喂那个大柜子!大柜子的肚子一旦装满了我的作业,他们又会叫妈妈来看我的成绩有多糟,妈妈又要伤心了,不是么?所以,我再也不会给那个大柜子喂任何东西了,绝不!”萨哈拉讨厌那个柜子,因为它只收集萨哈拉在学校的表现,当校长需要的时候,它就吐出这些证据,证明萨哈拉是个坏孩子。但是,真正的萨哈拉并不在记录里!

萨哈拉喜欢看书。她和妈妈常常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妈妈虽然没有多少钱,但买书的时候,永远不会犹豫。下班后,如果妈妈不是很累,就会给萨哈拉读书上的故事——这时候,萨哈拉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而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学生。但是学校档案柜里不会有这些,也不会有萨哈拉真正写的东西。她把东西写在本子上,然后撕下来,放在了公共图书馆的940区。没有别的书摆在这个区,所以这是属于萨哈拉的地方,只有她的“书”,书名就叫《我的痛苦生活和精彩历险》。她写下了上学以来的每一点每一滴,虽然开心的事并不多,但是她要坚持,她相信自己终会碰到一场“精彩历险”的!“总有一天,人们会喜欢我写的东西,会认为我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萨哈拉的真正理想是成为作家。但是这些,都不会放到档案柜里,更不会改变萨哈拉不得不接受特殊教育的事实。

接受特别教育的还有一个男孩,叫德里。有时他会和萨哈拉一起接受特别教育。听说德里一年级时就踢断了一个老师的脚骨,三年级时他长高了,可以打到老师的鼻子了,于是一位老师又倒霉了。萨哈拉心里想,妈妈说看书不能只看封面,那么如果德里也是一本书的话,书名一定是《犯罪故事集》。德里从来不跟萨哈拉说话,也从来不看她。萨哈拉觉得这样挺好,至少挺绅士的。但是德里对特别教育辅导员碧丝的态度却不大一样。只要他认为碧丝打扰到他睡觉了,就会特别激动地吼叫,或者在被提问时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萨哈拉把这些告诉妈妈,还跟她讲德里有多有趣。但是妈妈不这么认为。第二天,妈妈来到学校,告诉校长,不想再让萨哈拉接受特别教育了,因为她不愿意让她和一个疯子一起上课。校长一再强调德里不是疯子,而是个有特别需要的正常人,同时萨哈拉也是个有特别需要的人。但是妈妈坚决不同意,宁愿让萨哈拉留级。

萨哈拉很高兴,因为她知道妈妈认为她不笨,而且这个勇敢的留级决定让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让她又成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里面也有德里的一份功劳,虽然是因为他的粗鲁和乱七八糟,但萨哈拉在心里非常感谢他。

萨哈拉的第二个五年级开始了,不知道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还是一个新的噩梦。德里也是这个班的学生。波迪小姐来了。她抱了一大捧鲜花和一盏台灯放在讲台上,然后自我介绍说,“学生大都叫我波迪小姐,当然,有的学生只叫我老师!”德里开始捣乱了,他问“他妈的什么?”波迪小姐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就回应了德里的“问题”:“他妈的老师!”然后她提议讲讲班级的规矩。孩子们开始乱叫起来:不许说话,不许推搡,不许吃口香糖,不许拿别人的东西,不许骂人,不许不做家庭作业,不许拽别人的头发,不许踢别人的凳子,不许抄别人的作业,不许起外号……波迪小姐皱了皱眉头,问道:“有没有不以‘不许’开头的规矩啊?你们就从来没听过以‘一定要’开头的规矩吗?”然后她在黑板上写下“一定要看,一定要听,一定要推己及人”,并向孩子们解释了这几句话的意思。

这个老师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萨哈拉觉得有点儿期待。但德里却又爆发了,他威胁老师说,“你以后最好小心看着点你的后脑勺!”孩子们都呆住了。波迪小姐扬扬眉毛,又抓抓眉毛,非常认真地说,“我怎么才能看见我的后脑勺?我后背上又没长眼睛。”然后挺伤心地叹了口气,“德里,你愿意帮我看着我的后脑勺吗?你如果能帮我分担这项难事的话就太好了,怎么样?帮我看着后脑勺,是你新学期得到的第一项任务!”大家一下子蒙了,德里也蒙了。然后,波迪老师又把别的任务分配给了孩子们。有人负责收作业,有人负责点名,有人负责卫生。萨哈拉很想举手,很想报名,但是她始终没有。

最后,波迪小姐安排了学习内容。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课本,波迪小姐也认为那不过是一堆印刷得挺漂亮的废纸,所以她说自己会找点儿别的东西来上课。波迪小姐还给孩子们发了一个本子,要求他们每天写日记。不知谁说了声“无聊”,波迪小姐一下子生气了:“在我的课堂,无聊是一个骂人的词。我不想听到这个词,永远。”她狠狠地把课本摔在讲桌上,“如果这个词从你们的嘴里说出来,我就要带你们去看医生!他会在你的半边屁股上打一针,治治你的‘无聊症’!”后来她绕着讲台走了整整一圈,做了三次深呼吸,“就像我刚才说的,你们要写你们的生活。如果你的生活恰好很无聊的话,你最好学会让你的生活有趣起来,因为我不读无聊的东西!”

第一天就是这样的。萨哈拉摊开日记本,拼命地想自己要写什么。她想说自己让妈妈难受很抱歉,但马上意识到这个连妈妈都不能告诉,更别提老师了。她想告诉波迪小姐自己读书很棒,嗅觉很棒,视力很棒等等,但这些不是学校关心的问题,不是任何习题的答案,不过是一个人的秘密而已。她也想写自己很喜欢讲台上的花,也想写自己虽然没举手但其实很想当老师的小帮手。她希望老师看到真实的萨哈拉。但最后,她只写了四个字:我是作家。波迪小姐的评语是三个字:我相信!接下来的几天,萨哈拉一个字也没有写。波迪写了评语:作家需要写作。但是萨哈拉仍然没有写,直到生病那次。

波迪小姐有一个“快乐盒子”。就像她说过的那样,她一天的快乐都需要孩子们的帮助。每当孩子们写了一篇好日记,或者有一个精彩的发言,她就会从快乐盒子里拿出一枚贴纸送给他们。萨哈拉想得到奖品,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好好写过日记,所以得不到。有一次,萨哈拉偷偷地揭下了同学露兹的一枚贴纸,但是被同学巴黎看到了。巴黎夺回贴纸想还给露兹,不料却被露兹误会,于是这对好朋友闹了矛盾。课间时,萨哈拉和瑞秋站在操场边上,痛苦地想着这件事。她发现“我喜欢我的同学们”,虽然这个想法让她吃惊,但同学们真的很友好,没有一个人提起过她曾经需要“特别教育”,没有一个人说她笨,说她慢。她开始想去跟大家玩儿,而不是孤单地站在操场边。于是她回到教室把烦恼放进了那个篮子里。

接下来,萨哈拉得了传染性感冒,只好待在家里。波迪小姐来看望她。不过,萨哈拉装作睡着了。于是波迪小姐和妈妈在客厅里聊了起来。他们的谈话,全被萨哈拉听见了。萨哈拉听见妈妈问,萨哈拉还是老样子吗?也就是跟她以往的记录一样?波迪说:“如果有个孩子不老实,反应慢,不会看书,慢慢地我会看出来,我有眼睛,足够了,所以我不需要记录。”妈妈又说,“看看记录不是能省很多时间吗?”但波迪说,要是记录都是错的,就不那么省时间了!她只看到了萨哈拉本人!她将是一名作家!她从来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留级!……波迪小姐走后,萨哈拉感到难过极了。“如果别人都不希望你留级,你却非要让自己做出一副失败的样子,是不是很可耻?我不想让妈妈难受,也不想让波迪小姐失望。”萨哈拉找出日记本,开始一篇一篇地写作。

萨哈拉的文章让波迪老师和同学们都大吃一惊,因为写得太好了,他们都相信她将是一名作家。萨哈拉终于变成了一个很好很好的孩子。而德里,却仍然是老样子。萨哈拉一直在偷看他的日记,发现他总是抱怨或者骂人。“我和德里不一样的是,我知道我讨厌谁,而德里讨厌所有人。”萨哈拉想。她希望能够帮助德里,因为德里帮助过她。有一次,萨哈拉把一首诗放到了德里的椅子上。德里读了出来,然后声嘶力竭地喊道:“有人说我是孤儿!我不是孤儿!”波迪小姐认真地说:“没人说你是孤儿。”那天下午,波迪老师讲了一个寓言,然后让孩子们以“我的愿望”写一篇日记。德里是这样写的:“好吧,我承认,我是孤儿!我希望有个朋友!”当德里开始停止抱怨,开始说出自己的渴望,那么,他的人生就要走向更好的轨道了。

萨哈拉的故事,就写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

教育良方

一定要看,一定要听

家长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孩子,用自己的耳朵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任何的道听途说,都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或者说片面的。波迪小姐不喜欢看档案,她要自己去认识孩子们。正因为如此,才没有武断地得出结论、错误地做出批评。因为,错误的批评将是一个更大的错误,可能导致孩子不再对批评者敞开心扉。正如萨哈拉和德里在遇到波迪小姐之前那样。还好,波迪看到了真正的萨哈拉。

用积极代替消极

孩子的错误,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如果某个错误越来越突出,或者毛病越来越多,那有可能只是因为“无聊”。试着让他们的心灵充实,让他们去关注那些伟大而美好的事物吧!因为,在你种了玫瑰的地方,野蒺藜就不能生长。当萨哈拉的阅读和写作得到肯定后,她就开始变得乐观和开朗。当她知道波迪小姐并没有让她留级的打算后,她就努力让自己不留级。

运用文学艺术来劝说

德里在家里得不到关注,在学校又被迫接受特殊教育。他很孤独,感到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但是,当他读到那首诗时,正好触动了他的这种“孤儿”情结,于是他很生气——因为自己被看穿了,同时也很高兴——因为看穿也意味着理解。波迪老师给孩子们读的那些故事和寓言,同样也在教育着孩子们。不需要直接的批评和劝说,只要给他们读书,他们就会把自己投射到故事中,因为文学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觉得“每一个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延伸阅读

走进孩子心灵的书

这本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孩子的萨哈拉是怎么看待她所遭遇的一切的。孩子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大人可以从中学到走进孩子心灵的方法。美国的《书天堂》这样写道:这本书写的不是什么奇人奇事,但是它本身却很神奇……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萨哈拉,但不是每个人都很幸运,能够替心中的萨哈拉找到现实中的波迪小姐。

人生哲理之书

这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因为是以萨哈拉的口吻写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所具有的深度,比如“额外的奖赏”,人生中某件事最好的报酬也许并不是本来的那些,反而是那些额外的奖赏最令你感到幸福。美国的《书单》杂志是这样评论的:科德尔总是通过最最简单的比喻,告诉我们最最高深的人生哲理。

推荐版本:《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美)爱斯米·科德尔著,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冬兰编写)

习惯箴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东晋·陶渊明)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前苏联”高尔基)

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法”拉罗什富科)

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己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英”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