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时归
848000000043

第43章 扎根泰山 (1)

第26章 扎根泰山 (1)

泰山。

唐一明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过泰山,被评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那种印象,是他在现代旅游的时候留下的。当他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泰山脚下时,那种感觉,和在现代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郁郁葱葱的泰山脚下,透着无比的荒凉,除了山林中鸟兽的叫声外,他再也听不到其他能叫唤的动物的声音。

天色渐渐地黯淡了下来,疲惫不堪的百姓,无法再行走,饥饿和疲劳,一直在纠缠着这些人。粮食已经没有多少了,无论怎样,都不够这将近五万人吃的。为了抵挡饥饿,唐一明下令所有的人在附近找点吃的,先填饱肚子再说。

泰山的脚下,升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疲惫的人们躺在火堆边睡着了。

篝火外围的树林边,有不少正在站着岗的士兵,他们是所有民众的保障,以一定时间为期限,施行岗位交换的制度。

唐一明躺在一个草地上,他平躺着,双眼望着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觉得此刻是无比的累。

身体上的疲惫对他来说,已经不能算累了,他已经习惯了。

“呼!”

唐一明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包涵了许多复杂的事情。

“这个时候,燕狗已经南下包围了邺城了吧?也不知道王凯和李国柱怎么样,是否在燕狗到来之前便已经撤离了?”

唐一明脑海中记挂着一些事情,怎么也睡不着,他坐起身来,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心中淡淡地说道:“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如何驻守在泰山,养活这么多人,确实是个大问题。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看来我得学学红军的先辈们了,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都走过来了,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想到这里,唐一明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他必须在这里坚守到王凯和李国柱的到来,然后带着他们在这里长久的坚持下去。他也曾想过去投靠晋朝,可是晋朝的那些士族,那些王公大臣,又有几个能看得起出身微末的百姓呢?加上他对历史的了解,晋朝就是一个偏安的朝廷,若想指望着晋朝来解救天下黎民于战火之中,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唐一明细细的盘算着自己的打算,想着怎么迎接新的一天,一种不再逃避,不再有追兵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唐一明便开始着手自己的发展计划,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他的心里,泰山就如同一座宝藏一样,他昨天晚上没有能够看清楚泰山的全貌,今天准备带着一部分人上山,去看看这座古老的原生态的大山。

唐一明带了黄二和十个士兵上山,其他的人则全部留在山脚下,百姓砍树伐木,为营造房屋做准备,士兵们去附近打猎、挖野菜。

唐一明和黄二等人一路攀爬,沿途浏览了不少风景,期间也听闻了不少野兽的叫声。

走了大半天,唐一明和黄二等人才攀爬到了半山腰。

唐一明等人稍微歇了歇,然后继续攀爬,非要登上泰山的最顶峰不可。

又连续走了一个多小时,唐一明等人总算登上了巍峨的泰山,站在了泰山的最顶峰上。

好不容易爬了上来,唐一明等人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全部坐在了周边的岩石上。

“将军,登山,可真他娘的累,我平时在平地上跑,也很少累成这个样子。”黄二伸出左手,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唐一明也气喘吁吁的,缓缓地说道:“这里可是东岳,泰山十八盘你没有听说过吗?”

黄二摇了摇头。

唐一明笑了笑,便缓缓地说道:“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

他说到这里,突然就停住了,不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他突然想起来,自己一路攀登上来的道路,都是石块沙砾,根本没有任何石阶。他缓缓起想起,这泰山十八盘似乎是明朝修建的,可现在离明朝还相隔一千多年呢。

黄二和其他士兵听了,都眨巴眨巴眼睛,直直地望着唐一明,准备静静地聆听着关于十八盘的事情,可谁想到唐一明竟然会突然中断。于是,黄二便急忙问道:“将军,你怎么不说了?”

唐一明嘿嘿笑了一声,随口说道:“没啥好说的,不能同日而语。我当年也没有怎么攀爬过,都是坐着索道上来的。”

“将军,啥叫索道?”一个士兵好奇的问道。

唐一明解释道:“这索道吗……索道就是一个可以乘坐的工具,可以从山脚下一直做到山顶上,高高地悬挂在半空中,沿途可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黄二那一只独眼眨了眨,然后扭过头,望着天空,似乎在幻想着索道的样子。

“将军,那你说的,岂不是会飞的马?”一个士兵叫道。

唐一明不禁觉得好笑,一千多年后的东西,如果全部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恐怕这些人都会觉得很神奇。他略微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大概就是那个样子吧。”

他说话这句话,便站起了身子,留给了黄二等人无尽的遐想。

唐一明走到了一块石碑前,见那上面刻着三个大字,那三个大字他自然认得,便是矗立在泰山之巅的“玉皇顶”。他浏览了一眼那块石碑,然后走到悬崖边举目四望,云海茫茫,浩瀚无际,他顿时感到心胸豁然开朗。

此时的泰山依然披着萧索的冬装,疏虬的枯枝、苍翠的青松、枯黄的灌木、裸露的岩石构成了一幅苍朗的山景。残雪被封干了,或斑斑驳驳地铺撒在山坡上,或如银瀑倒挂在跌宕的涧溪中。岩石毫不掩饰地坦裸着奇丽,整座山像是由大大小小的乱石堆成,或突兀涌出于山坡峰腰,或壁立千仞如斧劈刀割。

唐一明曾经到过不少名山,有的清幽,有的险峻,却从没见过如此雄浑苍朗的山色。或许是因为千年前与千年后的不同,他此时看到的泰山,是一种至刚至阳的美,是一个敞开了的胸怀,是一股激荡于天地间让人难以消受的气势。

面对这样的景色,他不禁想到了一些古人发出的感慨,如司马迁的“或重于泰山”,如李斯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也坦坦荡荡地接受着历史给予的殊荣,并把它凝聚成代表中华民族气节、品格的泰山精神。

于是,他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山景和历史汇聚成茫茫苍苍的云海,层层叠叠地向他涌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油然升起于胸腹间。

这里曾经是帝王封禅的地方,飘荡的当然是高贵之极的帝王之气。秦始皇在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三年,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大典,并且刻下了一块高三丈的石碑立于巅峰,而这块石头,正矗立在唐一明的身边。后来,汉武帝也来了,而且还不止一次的来,都在泰山之上举行了封禅大典,这也使泰山拥有了极其浓厚的帝王气息。

当然,历史的年轮并没有止步。在秦始皇和汉武帝之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明皇、宋真宗、康熙、乾隆,一个个步履矫健,春风得意。泰山绝顶雄风激荡,洪钟大吕响彻天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唐一明发出了一声高亢的声音,声音随风摆动,飘荡在了空气之中。

他这一声发喊是发自内心,他所想到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他初开始选择泰山只是为了躲避胡虏骑兵的侵扰。此时此景,当他又一次站在泰山之巅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未来,一种在他内心逐渐崛起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啊——”

唐一明控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大声地喊了出来。

他看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云海,他觉得,他的希望就在这里,在这个到处透着帝王之气的大山之中。

转过身,唐一明看到黄二等人都站了起来,在向四周眺望着,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显示出了对泰山的喜悦。

唐一明走到了黄二的身边,将一只手搭在了黄二的肩膀上,眼睛望着远处的云海,缓缓地说道:“小黄,咱们以后再也不用逃避了,咱们就在这里住下了,为了驱逐胡虏奠定基础。”

黄二扭过脸,望着唐一明,见唐一明紧紧地皱着眉头,深邃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寒光,让他的身体不由得微微颤抖了一下。

“将军,真的不用再走了吗?”一个士兵问道。

唐一明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咱们一路逃了过来,本以为南边要比北边好,可谁曾想,南边比北边更糟。南也好,北也好,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在哪里都一样。”

他说完这句话,所有的士兵的心头,都涌出了一股子极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