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还有什么心情去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还有乐趣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因为工作而让生活一团糟,那就是得不偿失了。休息与工作并不矛盾,只有我们有效地休息了,才能有更加饱满的精神与更健康的身体去工作,而工作也更容易有成绩。因此,休息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是为了让工作更顺利。
北大情绪管理SPA:
(1)笑一笑,疲劳全跑掉
笑口常开的人,很少心情郁闷,身心都更健康。笑,能使人放松精神,可以促进血液流通。笑虽然不能替代体育运动,但笑也类似做有氧运动,对于减缓肌体的疲惫也有益。
(2)最高明的休息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
卡耐基认为:“防止疲劳和忧虑的第一条规则就是经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爱迪生有想睡就睡的习惯,所以才保证了爱迪生源源不断的精力与耐力。休息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对身体与心灵的“修补”。
(3)工作也要避免“疲劳驾驶”
要认识到我们永远都会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我们的生命却有尽头,工作与生命和健康,孰重孰轻,我们都很明白。当我们的身体发出了要休息的信号时,就需要我们立刻放下工作,避免“疲劳驾驶”,造成“过劳死”的悲剧。
§§§第九章抱怨情绪:每个人都有紫手环
1.别让抱怨毁了你的人生
抱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其实是一种常态,虽然我们自己心里都清楚,抱怨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走向,可偏偏会情不自禁地任这种负面情绪蔓延。长辈们经常会叮嘱我们说:“心里有什么委屈,说出来就好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正能量。就如同当年的阿庆嫂,当她一遍遍地重复着“我真傻”时,一开始,人们还都为她的遭遇洒下一把同情的泪水;时间久了,却导致她身边再无一个肯驻留听她没完没了抱怨的人。而她自己也因为频频抱怨,反而将心灵禁锢在了这种不良情绪中,造成她终日疯疯癫癫,生活难以为继。
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曾经发起了一项“不抱怨”的活动,他让每位参加者手腕上佩戴一个紫色的手环,只要察觉到自己开始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哪只手可以带足二十一天,就表示你基本上遏制住了抱怨情绪。
活动开始之际,谁都以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然而,试验结果告诉大家,想要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让抱怨情绪出现,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我抱怨一下,发发牢骚,没看出来它是多么了不得的事,这是纯属于私人的表达方式。话虽如此,然而,有句俗语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我们不能适度地控制这种情绪,而只是图得嘴上的一时痛快,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将会为我们的人生埋下隐藏的祸根。
早期的蔡元培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算是有着杰出贡献的人,而鲁迅作为蔡元培的同乡,则一早就被蔡元培熟悉和赏识。鲁迅的耿直与倔强是众人皆知的,他不肯与人虚与委蛇的真性情使得很少有人能真心与他接近。不过,这世上,真心赏识鲁迅这种刚正不阿性格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蔡元培就算其中一个。
蔡元培对于鲁迅的敬重就如同他在鲁迅追悼会上的致辞:“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由此可见,鲁迅在蔡元培心目中的分量。
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在新婚之初,当时他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原本他想卖稿为生;然而,毕竟写稿不是固定职业,很难预料到下个月会进账多少,而当时鲁迅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日子难免有些过得捉襟见肘。刚巧蔡元培通过朋友牵线,为鲁迅谋求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尚可,从此,鲁迅觉得蔡元培也算是一个做事比较靠谱的人。
十几年后,蔡元培成为大学院的院长,当年的大学院等同于现在的教育部,而鲁迅则再次失业。于是,蔡元培准备让鲁迅担任特约撰述员一职,并且许以不必坐班、薪酬高达三千块的诺言。当时的三千块确实不是小数目,就算是鲁迅如此骄傲之人,听到后也觉得心头暗喜。可没想到,事情居然没有了下文,这难免让鲁迅心头火起,于是,他开始对蔡元培颇多抱怨。一开始,鲁迅只是对一个好友抱怨了此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正值一位朋友问询,鲁迅将此事狠狠地抱怨了一通,言辞间颇为锋利。没想到,这件事情辗转传到了蔡元培耳中。好在蔡元培凭借着对鲁迅的了解,并不以为意,过后不久,蔡元培的聘书送到了鲁迅手中,鲁迅因此得到了一份美差。鲁迅深深为自己的抱怨感到汗颜,如果因为抱怨而失去这份工作,那鲁迅的人生之路岂不是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相信每个人看到上述实例,都会为鲁迅捏一把汗,说声好险。但是也许有人会理解为,鲁迅同样也在抱怨,可他并没有影响自己的人生啊。这种事情绝对是有先决条件为基础的,鲁迅一直是有名的说话不留情面,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蔡元培对他的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如此,才将原本尴尬的抱怨的故事演变为一段佳话。
北大情绪管理SPA:
有的时候,摧毁我们的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不肯走出不良情绪的怪圈。而抱怨则是坏情绪中看起来最微小、实则最伤人的一种发泄方式。北大人深知抱怨情绪的危害,因此一旦情绪波动时,他们都会格外重视。
(1)每个人都有紫手环
每当想要抱怨之际,不妨想象自己的手腕上也带着一枚紫手环,用来鞭策和鼓励自己,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轻易地释放,因为你不是鲁迅,而这世上也不会出现同样的蔡元培。
也许有人会讲,我又不是神经病,不是凭空坐在那里抱怨,肯定是我遇到自己难以接受或者违背了自己意愿的事情,才大放厥词。虽然这种心理是正常的,这种做法也是常人经常使用的。但是,扪心自问,抱怨过后,我们是不是还要重新梳理引起你抱怨的事件?你的抱怨除了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情绪,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正面作用。
(2)小心抱怨的多米诺骨牌倒塌
抱怨情绪就如同多米诺骨牌,虽说不至于祸从口出那么严重,然而,它引起的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堪比“蝴蝶效应”。当我们以为说过就算,开始新的篇章之时,其实我们的内心已经开始计较,出现了不平衡的感受。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很好地调控内心的情绪,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成功的概率都不会很大,这也就是抱怨对我们人生的最残酷的影响。
美国有一句谚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它说:“当我们面对不如意时,请先把嘴巴闭上。”实际上,它正是在提醒我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与其用抱怨来毁坏未知的人生,不如将抱怨情绪转化为行动,去改写人生。
2.重复的抱怨骗走了正面情绪
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遭遇到心存不满之事,有时,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原本闷不作声将一切处理掉也并非难事,可每当我们开始抱怨,经常会有干不下去的冲动,而且越是抱怨越会觉得委屈,先前原本仅有的一点斗志,也在重复的抱怨中消失殆尽。如此说来,抱怨不仅仅会让我们失去固有的奋进精神,还会把我们身体中的正面情绪骗得土崩瓦解、分崩离析,留给我们的是灰暗的心情、疲惫的身心。
罗宾·科瓦尔斯基曾经说过:“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抱怨都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里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兼而有之。”
实际上,上述论点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几个目的存在的,要么就是单纯地发泄不满,要么就是想达成内心的某种想法。可实际上,如果抱怨偶尔为之,让他人得知他的一些做法也许触碰了我们的底线,这也不算是非常过格的事。但是,切记,这种抱怨的形式是出自偶尔,而不是说让我们如同怨妇般,不断地重复过去,没完没了地抱怨同一个问题,这就超出了抱怨应该有的范围,而走向了不理智、不冷静的道路。这时的我们应该说已经陷入了抱怨的牛角尖,我们身体里所有的正面情绪,正在被我们滔滔不绝地抱怨而随机带走。等到我们幡然悔悟,才发现,自己除了不得不吞噬抱怨所带来的恶果,抱怨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然而当抱怨与正面情绪有机结合,那么所制造出的效果,简直称得上是事半功倍。用正面情绪去引导或者去影响抱怨,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明智之举。
卞之琳曾任北大西语系的教授,他对诗词的造诣更是被赞誉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
作为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诗词精巧玲珑,联想丰富。凡是有过诗词写作经历的人都会有一些体会,但凡作家,大多心思细腻,领悟力强,感性者居多,而卞之琳则正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曾经卞之琳的朋友去看望他,发现他非常喜欢吃炸薯片,问他缘由,他回答说:“他喜欢听薯片入口后,那清脆而细微的咔嚓声。”这也许是最为诗意的喜爱薯片的理由。
卞之琳当年苦追张兆和,那真的是一场辛苦的追爱之旅。虽然卞之琳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从来不写情诗的他,却为这段情事写下了一首小诗。有好事者以为他历尽艰辛始终没有抱得美人归,其诗词里肯定能饱含抱怨;没想到,卞之琳仅仅是感念了自己对这段追求的美好。他也有抱怨,抱怨自己早就已经觉察到了这种追求的无望,预感到不会开花结果,仿佛雪泥鸿爪,留下纪念。而且,他对于这段苦苦追求的恋情,只留下了这么一句似有似无的抱怨,再无其他,可这种写法,反而让人对他理解并感动,并不会对这种抱怨有任何厌烦。如果,卞之琳利用自己的文采,将自己和张兆和的往事出书立传,洋洋洒洒地写上数万字,恐怕,也就成就不了时至今日的美谈。
卞之琳还有一件抱怨的事,而且抱怨得颇为技巧,竟然在他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看了他的名字后,说:“哦,原来你就是在《北京晚报》上抱怨家里漏雨的那个人啊。”可见此事引起的震撼程度。
事情起因是卞之琳家的房屋漏水,久不见上门修葺,于是,他写了一篇杂文《漏室铭》发表在《北京晚报》上,整篇文章怨而不怒,文采斐然,让观者心悦诚服,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心理学家曾经言简意赅地表示,“抱怨,是为了表达哀伤、痛苦和不满。生活不能够总是如意的,因此理论上人人都可能抱怨,也似乎有抱怨的借口。抱怨的好处是能够获得关注和同情心,能够缓解内心压力,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然而,问题是,心理学家口中的抱怨是等同于卞之琳的那种浅尝辄止型。
如果将适度的抱怨用重复的方式演变成了单曲循环,不仅听的人会想逃之夭夭,就连我们自己说得时间久了,恐怕都会开始厌烦这样一个没有正能量的自我。
北大情绪管理SPA:
其实,没有人不知道抱怨是负面情绪,是种种坏情绪的集结,它有的时候就像春天的柳絮,飘飘洒洒,可却又无孔不入,让人避之不及。当我们总是抱怨的时候,那么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目光所及全是负面的思想,其实这些也是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可却又很难做到真心能躲避得了。所以说,学会情绪管理,凭借着我们的内心修为,将抱怨做到最小化,高级化。
(1)重复的抱怨更是如同那最为严重的雾霾
我们重复又重复地抱怨,就好比雾霾中裹挟的那些灰尘颗粒,如影随形地吸收进我们的身体,取代而替换着我们的正面情绪。当我们以为反复抱怨是为自己出气的同时,其实我们是在自己危害自己。吸引力法则有一章这样讲:“我们总是会努力吸引我们内心极其向往的东西。我们抱怨就好像在发射一种频率波,这种波会与我们抱怨的事物本身发生共振,将它们吸引过来。”
(2)学会潜意识法则
如果我们内心向往什么就将全部心思放在向往的事物上,而不是它的反面。这种机制其实就是潜意识机制。种种科学论证得出的结果,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想通过重复地抱怨而达到一种渐入佳境的效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反而在重复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正面情绪消耗掉,假以时日,不但会造成人见人厌的后果,对自身同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放弃抱怨,敞开心胸,当我们试着给对方一缕春风,那么我们收获的也许是比春风还要珍贵的一场春雨。
3.抱怨有底线,不能踩过线
人无完人,就如同麦尔顿曾经说过:“提升自己的要诀不是静静地原地不动,而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首先要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决定好以后即将行走的路程,否则,你就是个整天只会抱怨的人。”
抱怨在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就如同赵本山说过的:“这个可以有。”然而,如何处理好抱怨,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佐料或者说是调剂工作的小插曲,这是一门相当高深的科学,其中的尺度注定要把握恰当。做得好,可能你的小小抱怨一经说出,立即事半功倍;说得不好,久而久之,你在大家心目中就成了爱抱怨的人,那么无论是人品还是修养,在他人眼中,势必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