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际影响力
人际关系包含很多内容,如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当置身酒会或庆典时,他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跟所有人交上朋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天赋。在社交活动中,有的人就比较内向,喜欢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李开复曾给大学生写过一封信,其中谈道: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
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角度来看,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不可或缺。当开发出一项先进的技术后,我们想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这就需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要用心准备好产品建议书,并借助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以便让领导者相信这项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新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必须具备良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及影响他人的能力。
人际关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情感的基础。人与人相处,必然会有亲近与疏远、合作与竞争、友好或敌对等关系,这都是心理上距离的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好感或反感是其社会需要的反应,与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直接相关。
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彼此之间是否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相似很重要,因为只有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人际吸引,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培养人际影响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相互认同
包括知觉、表象、想象、思维、注意和记忆等步骤,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通过信息的交流,人们有了一定的相互了解,并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实现情感相容、行为相似。
由此可见,相互认同在人际关系中是第一位的心理成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通常也会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始终如一、一成不变,就算长期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彼此的心理距离也不一定是固定的。
2.情感相容
一般表现为彼此喜爱、亲切、同情、热心、照顾等结合性情感。那些能够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因素,都可以叫做结合性情感。结合性情感越多,人与人之间就会越相容。
而憎恨、厌恶、冷淡、不满等能使人们分离开来的情感,则都被称为分离性情感。分离性情感越强烈,人与人之间就会越不相容。所以,在建立人际关系时,情感相容具有重大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情感成分,并将其看做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3.行为近似
是指彼此的人际行为模式极其相近,如言行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越接近,越容易建立人际关系。因此,行为动作对形成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培养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应从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这三个方面入手,人际关系系统一经形成,对个性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心理健康、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拆除那堵心灵之墙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仇恨和误解,其中一大部分是由冷漠造成的。”恐怕没有人喜欢跟无情冷漠的人交往,因为我们既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快乐与安慰,又不能获得什么有利的建议。冷漠的人很难对别人付出信任,他们的疑心病很重。
一位建筑设计大师精品迭出,阅历丰富,但最大的遗憾就像人们批评的那样,他的作品将城市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而楼房之间的绝对独立,进一步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
过完70岁寿辰后,大师计划封笔,并打算在最后的设计中打破传统的楼房设计形式,力求在住户之间营造一条交流和交往的通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营造一种充满大家庭般的欢乐与温馨的氛围。
他的观点和理念得到一位颇具胆识和超前意识的房地产商的认同,对方出巨资请他设计。方案的确不同凡响。可惜的是,大师的封笔设计叫好不叫座。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市场反应却一场冷漠,甚至出现了楼市新低。
房地产商也心急了,赶紧着手市场调研。结果出来后,让人大吃一惊:虽然这样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但人们还是不愿掏钱买房,他们嫌邻里之间交往多了,不方便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嫌活动空间太大,不方便看管孩子;嫌人员过于复杂,要需要处处注意安全问题……
听到反馈后,大师心中痛惜不已,不禁说:“我只识图纸不识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隔断空间的砖墙能够拆除,而人与人之间坚厚的心墙能否拆除呢?那些抱怨城市生活压力大的人,何时想过自己的责任呢?
在大都市中,同一个小区的人见面从未打过招呼,而楼上楼下多年的邻居也不知姓甚名谁。新闻上还报道过,某人不幸死在家中,结果没有任何人发现,直到尸体发出腐烂的臭味,才有邻居报警。在畅谈尊重隐私的今天,许多人认为不跟邻里打招呼是不想暴露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自己会因此而失去一份原始的热心。
在21世纪,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依赖于电话、电子邮件,而忽略了面对面的沟通,于是,一堵无形的心墙立在了人与人之间。冷漠使人们备感人际疏离,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天敌,更是现代人孤独感、压抑感的重要原因。
心墙一天不除,人心就会因为缺少沟通而干涸,人也会陷入忧郁、孤寂。爱是心灵得以健康生长的甘泉,是医治心灵创伤的灵药。爱,以和谐为圆心,辐射出温馨、甜美和幸福,将宽容、温暖和幸福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爱的荒原太荒凉,没有爱的社会太冷漠。爱可以打破冷漠,可以温暖尘封已久的心。
在跟人交往时,请不要吝啬心中的爱,请打开你的心窗,因为只有爱人者才能得到爱。当你陷入困境时,才会有人给予你爱心的关怀和帮助。
有两个重病患者,他们同住在一间病房里。房子很小,只有一扇看向外界的窗子。甲病人的床靠着窗,他每天下午被允许在床上坐1小时。而乙病人则终日都得躺在床上。
每次坐起来时,甲病人都会描绘窗外的景致给乙病人听:透过窗户能看到公园的湖,湖里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往湖里撒面包屑、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手拉手散步,人们在绿草如茵的地方游戏玩耍,上方是美丽的天空。
乙病人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一个孩子差点掉进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通过室友的诉说,他几乎觉得自己也看见了外面发生的一切。
某个晴朗的午后,乙病人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能独享外面的风景呢?为什么我就看不到?”他心中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换床位的想法也越强烈。这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发呆,甲病人忽然惊醒了,止不住地咳嗽,但手一直没有够到救命铃。乙病人选择了旁观,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慢慢停止了。
第二天早上,护士来查房时才发现甲的死亡。尸体被静静地抬走了。过了一段时间,乙病人开口问:“我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吗?”他如愿了,心里感到很满意。护士走后,他用肘撑起自己,费劲地往窗外望……
那里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假如这个人不起恶念,那天晚上按响救命铃,他还能听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现在一切都迟了,他看到了什么呢?不仅是窗外的白墙——一堵心灵的冷漠之墙,还有自己丑恶的心灵。几天后,他在自责和忧郁中离开了人世。
冷漠的心墙让一个人变得渺小,将人性的卑劣尽显无遗,但冷漠并不能让人得到什么好处,不过是内心的愧疚与无尽的悔恨罢了。只有心存美的意象的人,才有机会看到窗外的美景。
陌生人带来的温情
谁都希望自己能受到他人的欢迎,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假如你只是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让别人对你感兴趣的话,那你必然无法拥有诚挚的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并不是靠这种方式来交往的。
在《人生对你的意识》一书中,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亚德勒说道:“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哲斯顿,被誉为“魔术师中的魔术师”。从业40年,他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创造了无数次的幻象,使他们吃惊得喘不过气来,他本人却从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早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背井离乡成了一名流浪者,曾一度搭货车、睡谷堆、沿门求乞,而铁道沿线上的标志,则是他识字的开端。
有人请教哲斯顿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的魔术知识是否特别丰厚?”哲斯顿说:“魔术类的书已经有数百本,而且许多魔术师跟我懂得一样多,然而,我有两样东西其他人没有。”它们是:
(1)在舞台上,我能把自身的情感个性显现出来。
(2)我对别人非常感兴趣。
作为一名表演大师,哲斯顿了解人类的天性。他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语气,甚至每一个眉毛上扬的动作,都在事先练习过无数遍,而他的动作也配合得分毫不差。
看着观众时,很多魔术师会对自己说:“坐在台下的那些人都是傻子、笨蛋,我可以把他们骗得团团转。”但哲斯顿没有这么想,每次一走上台,他都会告诉自己:“我很感激,因为这些人来看我表演,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
对台下观众感兴趣,这就是一代魔术大师成功的秘方。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假如你想交朋友,就要以愉悦和热诚的情绪去与别人交往,如果接到电话,你要表现出很高兴对方打电话给你。纽约电话公司在训练接线生的时候,要求用愉快的口气说:“您好,我很高兴为您服务。”
假如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就要掌握其中的诀窍:了解对方的兴趣,聊他所喜欢的话题。很多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为他的博学所惊叹。不管你是个小牛仔、政治家或外交官,他都能聊聊你的特长。道理很简单,当罗斯福了解访客的特殊兴趣后,会展开这方面的话题。因为罗斯福明白,抓住人心的最佳方法就是聊对方所感兴趣的事情。
对某件事感兴趣就是关注,关注带有感情就成了关切。当然,对他人的关切应该以诚挚为前提,诚挚的关切最能撼动人心。关切是条双向道,对施与者和接受者都有益。
马汀·金斯柏曾谈起,在他10岁时,一位陌生人的关切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天正好是感恩节,金斯柏住在一家市立医院,第二天要动一个手术。他爸爸已经去世,他跟妈妈住在一个小公寓里,靠社会福利金生活,而那天妈妈刚好无法去医院。
一整天,他都被被寂寞、失望、恐惧的感觉所压倒。他明白妈妈正在家里为自己担心,而且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没有人陪她吃饭,她也没钱吃一顿感恩节晚餐。
眼泪在金斯柏的眼眶里打转,他把头埋进了枕头下面,偷偷哭泣,全身因悲伤而颤抖着。
一位年轻的实习护士听到他的哭声,来到了他的床边。她拿起了金斯柏头上的枕头,拭去了他的眼泪。她对小男孩说:“我也非常寂寞,因为今天无法跟家人在一起。你愿不愿和我一起共进晚餐呢?”
不久后,她端了两盘食品进来,有火鸡片、马铃薯、草莓酱和冰淇淋甜点。她跟金斯柏聊天,并试着消除他的恐惧。尽管她4点就可以下班了,可她一直陪金斯柏到将近11点。她一直跟他玩、聊天,直到他睡了才离开。
金斯柏说:“一生中,我过了许多感恩节,但那个感恩节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中消失。我清楚地记得,所有沮丧、恐惧、孤寂的感觉突然因一个陌生人的温情而全部消失。”
可见,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感兴趣。在跟人相处时,我们要尽量让对方明白,他是个重要的人,所以,要让别人喜欢你、记住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对方感兴趣的事为话题,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屠夫、面包师,还是国王,都愿意跟那些欣赏和关心他们的人交往。
一战结束之际,德国的威廉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去荷兰避难。国民对他恨之入骨,不少人想将他碎尸万段。这时,一个小男孩却给威廉皇帝写了一封信,在那封诚挚的信上,小男孩写道:“无论别人怎样,我永远只喜欢威廉作我的皇帝。”威廉皇帝被小男孩深深地打动了,特意邀请小男孩同他的母亲一起去拜访他,并给了他重赏。
展现你的亲和力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情商和亲和力是密不可分的,高情商者必定拥有非凡的亲和力。这就像我们初见到一个人时,通常感到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迫使我们无法不去喜欢他。这神秘的力量就是亲和力,我们就是在亲和力的感染下走近他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高情商的人绝不会忽视亲和力的作用。良好的亲和力,能促使我们的事业尽快走向成功,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圆满。一个具有良好人际亲和力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会有很好的人缘,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1964年,年届68岁的土光敏夫任职东芝董事长,他经常不带秘书,独自一人巡视工厂。东芝散设在日本各地的30多家企业都有他的足迹。
作为一家大公司的管理者,亲自步行到工厂已经非比一般,更绝的是他常常提着一瓶日本清酒去慰劳职员,跟大家同乐。员工们在震惊之余有点儿不知所措,又有点儿受宠若惊的感觉。谁会想到一位身为大公司董事长的人,会亲自提着笨重的清酒来跟普通职员一起分享。因此,他从工人们那里得到一个美誉“捏着酒瓶子的大老板”。
这种平易近人的低姿态,帮土光敏夫和职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算是星期天,他也会到工厂转转,跟保卫人员和值班人员亲切地聊聊。
土光敏夫曾说:“我非常喜欢跟我的职工交往,不管哪种人,我都喜欢和他交谈,因为我可以从中听到很多创造性的语言,获得巨大收益。”
的确如此,通过对基层职工的直接调查,可以拿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亏损的种种原因,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还能赢得员工们的好感和信任。没有人不怕被别人拒绝,这是人类的天性。假如你具有亲和力,不摆架子,也不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就会令别人感觉很“安全”,不再对你感到恐惧,并乐于接受和欢迎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良好的亲和能力,因为良好的人际亲和力能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如收获更多的友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拥有更多的人际资源、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前途和机会。亲和力不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能力,更是赢得成功的无形资本。
既然亲和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呢?
1.不迷信个人魅力
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迷信自我,这类人不仅回避和抵制批评,而且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的存在。由于内心世界的大门一直是封闭的,所以他们在情感上与任何人都保持距离。其实,谁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不妨敞开心扉去听取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接纳对方,这样你才会被接纳。
2.语带善意的沟通
有的人说话总是冷冰冰的,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而那些说话和善的人,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心与心的平等和互惠。
无论你身处什么职位,管理着多少人,都不能失去友善的态度,假如失去了,就会不再拥有别人的支持和爱戴。放低自己的姿态,语带善意地跟别人沟通,就会让人产生亲切的感觉。
3.主动跟人交流
见面的时候,不要总等别人先说:“你好!”试着主动跟对方打个招呼,并开始一段愉快的交谈。你们有很多可以交谈的话题,如天气、爱好,甚至是一片美丽的树叶。当然,了解一下对方的现状,谈谈一些跟对方有关的事情更好一些,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你比较有亲和力。
4.将微笑挂在脸上
微笑是展现亲和力的最佳表情,真诚的微笑能传递很多信息,如宽容、善意、温柔、爱意、自信和力量等。不管是客户、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你面带微笑,他们都很难拒绝你。世界因微笑而变得妩媚和温柔,心灵因微笑而充满阳光和感动。
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压力过大时,人们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一副烦躁不安的样子,就算内心懂得跟人交往的亲和原则,可还是会无法控制地乱发脾气,让别人与你保持距离,所以,现代人要学会劳逸结合,时刻保持一份好心情,这样才能完美展现人际亲和力。
给予也要讲条件
一位智者曾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确实如此,舍与得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总是形影相随。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我们时刻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
在茫茫的沙漠中,一位旅行者迷了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水早就没有了,饥渴难忍的旅行者感觉到了死亡的临近。
他在心里不停地提醒自己:“水!水!我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我会找到水源的。”
靠着一股强烈的求生本能,旅行者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行。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看到了一块小石板。在小石板的旁边,他又看见了一个汲水机。
旅行者迫不及待地使劲儿地抽水,可是怎么也没有抽上来。就在他心灰意冷、懊丧不已之际,却在不经意间发现旁边还有一只水壶,壶上有个塞子。
旅行者拿起了水壶,准备一饮而尽,这时,他看到上面刻着这样几行字:“旅行者,当你发现这个水壶时,它也许只剩下半壶水了。只有将这半壶水灌进汲水机中,你才能在井里找出水来。记住,离开前把水壶灌满。”
拔开塞子后,里面果然有半壶清水。看着水,旅行者犹豫起来,是立刻倒进干渴的喉咙,还是把它倒进汲水机?假如倒进汲水机又打不出来水,自己极有可能会渴死。
最终,他选择将水倒进汲水机。一会儿的功夫,他就打出了清洌的泉水。旅行者痛快地喝了个痛快,一种由衷的幸福感从心里膨胀开来。
稍作休息,他将水壶装满水,盖上塞子。然后,他又刻下一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只有先舍弃半壶水,你才能得到满壶的水。”
上升之物终究会降落,输出的也迟早会回归。每一颗种子都向我们许下千木成林的诺言,但是千万不能把种子储存起来,必须将它赠予肥沃的土地。给予和接受也是这个道理,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导致给予。给予越多,你所获得也就越丰厚。
给予和接受几乎存在于人际关系的所有内容中。事实上,只有在给予时,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变出万千种。那些在给予中没有变化的东西是不值得给予的,更不值得接受。只有在给予别人时有所失,你才会有所提升。
假如勉为其难地给予,那给予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实,给予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人的给予是无条件和真诚的,那他所得到的回报必然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在给予和接受中所怀的意愿是最为重要的,他的意愿应该是为自己和接受者创造快乐。
所以,给予这一活动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我们的精神应该在给予时有快乐的感觉。这样的给予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给予才能蕴含强大的能量。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发现巷子深处有一盏晃动的小灯笼,他听到身旁的人说:“盲人过来了。”
僧人对此很是纳闷,于是请教那个盲人:“既然您什么也看不到,为什么挑一盏灯笼呢?”盲人解释道:“黑夜里,世上的人都看不到了,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
僧人仿佛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呀!”
谁知盲人却说:“不,也是为我自己。尽管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在为别人照亮道路的同时,也能让别人看到我。这样,我在黑暗中就不会被碰撞到了。”
给予了别人,而自己也在给予中有所获得,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那些只想“借光”而不想“挑灯”的人,他的人生必然永远在黑暗中穿行。
学会真诚地给予并不是一件难事:
假如你需要快乐,那就将快乐给予他人;
假如你需要爱,那就学会对别人付出爱;
假如你需要别人的关注和欣赏,那就学着去关注和欣赏别人;
假如你想物质上富有,那就先帮助别人致富;
如果让别人得到他们所要的,那你也会拥有自己想要的。
尽管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它绝对是一个真理,而且适用于个人、公司、社会和国家。假如你想幸福地拥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那就学会真诚地祝福所有人都如意吧!高情商者之所以能在人生中收获更多,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给予的方式和力量。
从“是”开始你们的交谈
在跟人交谈时必须要记住一点:切忌从分歧开始,而应从双方都同意的地方开始。这么做可以让对方意识到,你们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方法罢了。谈话的开始阶段最为重要,假如从一开始就使对方说“是”,那你必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你将遭遇重重障碍。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不’是最难突破的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对你说了‘不’,他的尊严就会要求他不管对错都得坚持到底。”这种心理模式很好理解,一个人在说了“不”之后,他的心理状态趋向于否定,他全身各组织器官,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等,也都会呈现出抗拒的状态。要是你注意观察,你甚至能发现他的身体在收缩。假如对方一开始就说了“是”,那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他的心理状态便会趋向于肯定,他的身体也会呈现出接受和开放的状态。
不少人喜欢和别人唱反调,觉得这样做使他们显得更有分量。但事实上,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假如他们只是想找“有分量”的感觉,或许还说得通;假如他们想实现什么目标的话,那就太愚蠢了。反抗只会引起反抗,在一开始就说“不”很容易,但要想将这个“不”变成“是”就太难了。就算付出10倍的努力,也很难改变对方的态度。
所以,还是说“是”对沟通更有利。詹姆士·艾伯森是格林尼治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用这种方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客户。
有个年轻人来银行准备开个户头,艾伯森递表格给他填写。有些问题客户答复得很爽快,有些问题对方则断然拒绝答复。
艾伯森说:“在不懂人际关系之前,我会对客户说‘如果他拒绝给银行完整的资料,我很难为你开户’。”但那天早上,他突然认识到,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客户需要什么。于是,他决定从一开始就先诱使对方回答:“是,是!”
客户提出异议后,艾伯森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并告诉他:“其实,你拒绝回答的资料并不是非写不可的。”
得到“是”后,他又说:“但是,如果你碰到意外,是否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呢?”
客户回答:“是的,当然愿意。”
“那么,你是否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沂我们,以便我们到时可以遵照你的意思处理,以便不出错或拖延呢?”
客户再次回答:“是的。”
客户的态度完全缓和下来,他明白这些资料并非是为银行着想,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最后,那个年轻人不仅填写了所有资料,而且在艾伯森的建议下开了一个信托账,指定他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告知了所有跟他母亲有关的信息。
艾伯森说:“由于一开始就以回答‘是’开始,所以客户忘了原本的问题,并高高兴兴地去做那些我建议的事。”
让对方说“是”往往比让他说“不”有利,而强硬地批评或指责对方通常就是说“不”的诱因,为什么不试着换一种战术来让对方接受你的建议呢?为了达到自己的沟通目的,每一位高效的沟通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一些技巧,而让对方说“是”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算不能让对方马上说“是”,最好也不要给对方说“不”的机会。
贝尔是电话机的发明者。有一次,他又出门筹集研究经费,准备去拜访了当地的一个大资本家斯贝特先生。他虽然很希望斯贝特先生能够对他正在进行新发明投入一点资金,但贝尔知道斯贝特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而且对于电气事业从来没什么兴趣,所以,贝尔开始时并没有对他说明能获得多少利益,也没有对他解释科学理论。那么,贝尔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按照贝尔传记上面的记载,过程是这样的,贝尔弹着钢琴,但他突然停止了,他对斯贝特说:“你可知道,要是我把这脚板踩下去,然后对钢琴唱一个音,这钢琴就会重复唱出这个音来。这事你觉得有趣吗?”斯贝特自然摸不着头脑,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于是,他放下了手中正在阅读的书本,好奇地询问贝尔。接下来,贝尔详细地对他解释了和音或复音电话机的原理。谈话结束了,斯贝特心甘情愿地负担了一部分实验经费。
其实,贝尔的方法很简单。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就是一种四周埋设着重重陷阱的做法。在讲述那个故事之前,他先设法引起斯贝特的好奇心,一旦斯贝特对贝尔及他的理想产生了兴趣,沟通就会变得异常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