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式人脉
8388300000003

第3章 抓住最初5分钟,魅力赢得好人脉

第一印象在社交当中十分重要,因为先入为主的个人印象决定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你的看法和态度。为此,在与人第一次见面时,要尽量有所准备,在细节处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不足的方面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分。

好人缘,从恰当的称呼开始

名字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字词,但它却是通向对方心灵深处的捷径之一。在一个陌生的场合,你轻松而亲切地叫出了对方的名字,对方一定会感到惊讶和感动——在对方的眼里,你只是面熟而已,也许他已经记不起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面了,但是你居然叫出了他的名字,这无疑告诉了对方:“你的名字对我很重要,就像你的名字对你自己一样重要。”这样一来,你和对方的距离很快就拉近了。

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使你在人脉之路上畅通无阻。你知道对方的名字,说明你们以前有过交往,你能喊出对方的名字,说明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分量。谁都愿意让别人重视自己,记住自己,你喊出对方的名字,恰恰满足了对方的这一心愿。投桃报李,对方也会重视你的名字的,并且会心怀愧疚地想:“上次是人家主动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却忘了人家叫什么,这次一定要记清楚,下次见面不要太尴尬了!”对方就会把你的名字刻在心里了。

生活中,交际的人很多,如果你只在见面的时候记住了对方的名字,过后就忘个一干二净,再次相遇的时候居然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对方肯定会觉得你之前所体现出来的热情是虚伪的,所以你才会忘掉对方的名字。试想,如果让对方有了这样的想法,你们之间的交往还会是真诚的吗?

有人可能要说了:我知道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非常重要,可我的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来记这些名字,而且我的头脑似乎对记这些名字不太敏感,有时候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了,可转头见了人家,还是想不起来,这可怎么办?

老一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无论生活中如何匆忙,他也仍然能够记得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他的方法非常简单。如果他没有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名字,就会说:“很抱歉,我没有听清楚。”如果对方的名字很不寻常,他就说:“您能告诉我您的名字的写法吗?”

在和对方的谈话中,他会把那个人的名字重复说几次,试着在心中把它跟那个人的特征、表情和容貌联想在一起。如果对方是个重要人物,叶圣陶老先生就要更进一步。一等到他旁边没有人,他就把那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仔细看看,聚精会神地深深记在他心里,然后把那张纸撕掉。这样做,他记住的就不仅是名字的那几个字母,而是活生生的有眼睛、有耳朵的印象。

尽管有很多交际的理由让我们记住别人的名字,但即便是没有交际上的理由,我们也要记住别人的名字,因为这是一种善待生活的态度、感化生活的品质。

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遇到多年前的老师、领导,一见面对方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那么自己心中难免就有几分窃喜,感到自己被他人尊重;久未谋面的同学朋友,偶然相见,彼此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一种久违的亲切穿越时空,温暖心田。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而关注和尊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叫出对方的名字、强调对方的名字。

人脉格言

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使你获得更多的尊重。能够记住对方的名字,你就可以避免在遇到对方时直呼“喂”“哎”“我说那个谁”这些不礼貌的词语,要知道,这样称呼别人是很伤人心的。你伤了对方的心,对方怎么会尊重你呢?

眼神,透露你内心情感的信息

在许多文化中,迎合其他的人眼神是诚实、可靠以及温暖和参与的信号,没有眼神接触的交谈被认为是粗鲁的,表明他缺乏兴趣、不予关注或者揭示了害羞或者欺骗。

仅仅一双眼睛就透露出许多信息,“邪恶的眼睛”“睡眼惺忪的眼睛”“悲伤的眼睛”“有穿透力的眼睛”。当你同意对方的时候,你们会“双目对视”;当你认为某人因为谋杀或者其他原因应该被判处死刑时,你会“不屑一顾”。当你考虑到眼神信息的作用时,就会迅速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尽管眼睛所传达出的这些非言语信号受到较少的关注,但是非洲有句名言“眼睛是侵略手段”,亚太地区的许多岛民都同意这一说法。在大多数非洲国家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如果一个人的地位比你高,你就不应该看他(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内心情感都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出来,而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事实上,用眼睛也可以起到和他人沟通的目的。当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用眼睛盯着一件东西看,这对有些人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如果你正在努力赢得人们的好感,并且想表示你所说的话很认真,这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当你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要求他给你提升时,如果你的眼睛紧盯着他,而不是低着头,那么他会更为认真地考虑你的请求。当你在单位陈述你的一份商业计划时,如果你用自信的眼神看着周围的人,那么大家就会更加信任你并认可你的计划……”自信的眼神让人对你产生信任,真诚的眼神让人对你产生好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为在与别人交谈时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进行正确的目光交流而苦恼。实际上,在交谈过程中,正确的目光交流方式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但怎样才能做到呢?在交谈中,凝视对方的双眼是最不正确的做法。这样做会使对方感到很不舒服并且感觉受到挑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看着对方的眼睛,随后把视线缓慢移到嘴部,过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眼部。这样会使对方有机会对你所说的话做出适当的反应,点头、微笑等带有好感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并且也会让对方觉得与你进行交谈很惬意。

另外,交谈时切不可将目光转向地面或天花板,也不可将视线停在对方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这些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现。

因此,在两人沟通的过程中,听者应当在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表示关注;当自己变成说者发表言论的时候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光,除非两人关系已密切到了可直接“以目传情”。当你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应当将目光移到对方的眼睛上,这是在表示一种询问“你认为我的话对吗”,或者暗示对方“现在该论到你讲了”。这一点,在国家领导人的外交会晤中就得到体现和验证,这就是对话沟通中眼神的运用技巧。

当然,在人们交往或销售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注视还因人的地位和自信而异。推销学家在一次实验中,让两个互不相识的女大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事先,这位推销学家对其中一个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研究生,同时却告知另一个人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高考多次落第的中学生。观察结果,自以为自己地位高的女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都充满自信地不住地凝视对方,而自以为地位低的女学生说话就很少注视对方。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往往主动者更多地注视对方,而被动者较少迎视对方的目光。

交流时的眼神是谈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目光散乱,无论你的用词多么讲究,都会给人留下不自信或没有诚意的印象。前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提到过一个关于目光交流的小事例。有一次他去拜会某个国家的议员,会谈完毕,那位议员说:“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因为一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很真诚。”有时候,一个眼神胜过很多话语。

目光的接触和眼神的交流在沟通中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每个人应该都有这么一种经历,我们应当都还记得自己上学时期的情形,只要我们用眼睛盯着老师,根本就走不了神。但是,如果我们盯着我们前边同学的后脑勺或自己的铅笔,那就很容易走神了,但是只要一看着老师,我们马上就能回过神来。这就是目光接触的意义所在,它能够使你更注意倾听对方的话,这样不仅有利于沟通的进行,更是对别人的尊重。否则,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你很可能不知道对方究竟说了些什么,因为你已经开小差了。

反过来说,当对方在沟通过程中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我们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迫使对方凝视你。这样,就可以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

也正因为此,我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无论我们和周围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肯定会对那些用眼神和我们沟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眼神构成了彼此的交流。

人脉格言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眼睛传递出的非语言信息往往是很微妙的,眼神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眼神接触。

手势,最容易沟通的语言

手是人类身体最灵活的部位,手的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具有最丰富的内涵。手势语言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沟通工具,手势语言是运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使用的范围很广,便捷、灵活、变化多样,不仅能辅助有声语言,甚至有时还可以替代有声语言。正因为此,有人称手势语言为人类的“第二语言”。

手势不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外化,也是个人形象的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发挥了语言所无法承担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手势表示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肯定的意义,有些则表示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否定的意义。

正确认知、恰当使用手势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无知或错误认知、不恰当使用则会阻碍甚至破坏正常的人际沟通。就比如被普遍使用的V型手势来说,根据掌心向内还是向外而分为反掌V形手势和正掌V形手势。前者比后者先出现,是一种侮辱性的猥亵手势。后者出现较晚,据考证是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雷的比利时律师发明的这个手势,用它来表示胜利。而这个手势因丘吉尔的使用和宣传而名声大振,很快便席卷欧洲。

如同其他非言语符号一样,手势也有约定性和社会文化制约性,当某种非言语符号获得确定的含义之后,为了准确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人们就应当遵守社会约定,正确地认识它们,恰当地使用它们,而不能想当然地使用它们,更不能有意使用具有消极意义和攻击性的符号来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

手势语言丰富多样,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微小的身体语言,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显现出巨大的魔力。

手势一:用手遮住嘴巴

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有的人还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

对于会议的发言人来说,如果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那是最令人不安的手势之一,那表示他们认为你可能隐瞒了某些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我发现有的朋友不太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值得注意的是,听众们双臂在胸前交叉的动作,与遮住嘴巴的手势有着相同的含义。

手势二:用手触摸鼻子

触摸鼻子的手势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几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轻触。和遮住嘴巴一样,说话者触摸鼻子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的谎话,聆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话语表示怀疑。

不过,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触摸鼻子的手势需要结合其他的身体语言来进行解读,有时候人们做出这个动作只是因为花粉过敏或触摸鼻子的手势者感冒。辨别是否撒谎的方法就是,单纯的鼻子发痒往往只会引发人们反复摩擦鼻子这个单一的手势,而和人们整个对话的内容、频率和节奏没有任何联系。

手势三:用手摩擦眼睛

当一个小孩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时,他会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大脑通过摩擦眼睛的手势企图阻止眼睛目睹欺骗、怀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面对那个正在遭受欺骗的人。电影演员们常用摩擦眼睛的手势表现人物的伪善。

交往过程中,男性一般更明显地作出这个动作。如果有人在做自己不想看到的情况时,往往会使劲揉搓眼睛;如果他试图掩盖一个弥天大谎,则很可能把脸转向别处。相比而言,女人更少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势,她们一般只是在眼睛下方温柔地轻轻一碰。这一方面是因为淑女风范限制她们做出粗鲁的手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弄坏妆容。不过,和男人一样,女人们撒谎时也会把脸转向一边,以躲开听话人注视的目光。

手势四:用手抓挠耳朵

小孩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会用两只手堵住自己的耳朵,抓挠耳朵的手势则是这一肢体语言的成人版本。抓挠耳朵的手势也有多种变化,包括摩擦耳廓背后,把指尖伸进耳道里面掏耳朵,拉扯耳垂,把整个耳廓折向前方盖住耳洞,等等。

当人们觉得自己听得够多了,或想要开口说话时,也可能会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抓挠耳朵也意味着当事人正处在焦虑的状态中。

手势五:用手抓挠脖子

通常做这种手势的动作时,会用食指抓挠脖子侧面位于耳垂下方的那块区域。我们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每次做这个手势,食指通常会抓挠5次,食指运动的次数很少会少于5次或者多于5次。这个手势是疑惑和不确定的表现,等同于当事人在说,“我不太确定是否认同你的意见。”

当口头语言和这个手势不一致时,矛盾会格外明显。比如,某个人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同时他却在抓挠脖子,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实际上他并没有理解。

手势六:拉拽衣领

撒谎会使敏感的面部与颈部神经组织产生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不得不通过摩擦或者抓挠的动作消除这种不适。这种现象不仅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疑惑的时候会抓挠脖子,它还能解释为什么撒谎者在担心谎言被识破时,就会频频拉拽衣领。这是因为撒谎者一旦感觉到听话人的怀疑,升高的血压就会使脖子不断冒汗。

作出这种手势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者遭遇挫败的时候,也会用力将衣领拽离自己的脖子,好让凉爽的空气传进衣服里,冷却心头的火气。

当你看到有人做这个动作时,你不妨对他说“麻烦你再说一遍,好吗”或者“请你有话就直说吧,行吗”,这样的话会让这个企图撒谎的人露出他的马脚。

手势七:手指放在嘴唇之间

将手指放在嘴唇之间的手势,与婴孩时代吸吮母亲的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潜意识里对母亲怀抱里的安全感的渴望。人们常常在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个手势。幼儿会将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含在嘴里,作为母亲乳头的替代品,而成年人则表现为把手指放在嘴唇之间,或者吸烟、叼着烟斗、衔着钢笔、咬眼镜架、嚼口香糖等。

手势,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体态语,手势除了在人际沟通时能辅助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外,还能表达出言者的高雅气质与风度。在我们有意使用手势语言时,需要注意到手势运用中的规范要求,以求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1.手势的具体要求

(1)用手势介绍某人或指示方向时,应当掌心向上,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以肘关节为轴,前臂自然上抬伸直、指示方向时上体稍向前倾,面带微笑,视线始终随手方向移动,并兼顾对方是否会到目标。

(2)用手势与人打招呼、致意、欢呼、告别,要注意将手尽量伸开,要根据场景,控制手势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及时间的长短。

2.不规范手势及手势忌讳

(1)与人交流,手势不要太多,动作不要太大;

(2)不可用拇指指自己的鼻尖或用手指指点他人,用手指指人含有教训别人的意思,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3)借助手势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轻按自己的左胸,这样显得端庄、大方、可信;

(4)运用手势时,一定要考虑地域差别,同一种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含义,切忌乱用,以防造成不良的后果;

(5)在岗位工作或社交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与手势有关的不雅习惯,如掏鼻孔、剔牙,摆弄随身的小物件,摸头、搔痒等。

人脉格言

行为举止是一面镜子,任何人如果在举止上缺少文雅和稳重,都将以少于深沉、流于浅薄而失去人们的喜爱。如果你想拥有好人际关系,就一定要使自己的举止行为规范化,要优雅大方、稳健从容、表里如一、不卑不亢。

拥抱,用温暖传达你的爱意

根据医学研究证明,拥抱具有神奇的力量。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和孩子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十分需要拥抱,抱住大人是孩子们寻求安全最本能的方式。可见,拥抱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有一位比较年长的朋友,每次聚会时都会与不常见面的朋友,或者交往特别投缘的朋友拥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拥抱的渴望和对拥抱的忽略几乎是同样的突出。

西方人认为,拥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最人性的需求之一。拥抱传达出的信息是爱意,这种非语言信息传达出的这层意思能够以最直接和热烈的方式传达给对方,且不限于同性或者异性。而东方人在表达感情方面就非常“节俭”,常常羞于表达,常借口和人“心照不宣”。而长期“不宣”的结果就是渐渐失去表达、交流情感的能力,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冷淡,集体患上“情感不表达症”。心理学家说:“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而我们的身体失语已经多年。失语的身体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明媚的“春天”,为什么不可以给爱一个形式?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但是拥抱却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当我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你可以试着询问对方:“我可以抱你吗?”然后给对方一个拥抱,给彼此的心灵一丝温暖。这个拥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双方变得不再陌生。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会给我们即将干涸的婚姻注入一股温泉,让这样的一个拥抱告诉对方,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他。那么,所有的不愉快在那一刻,都会随着这样一个包含着爱恋的拥抱烟消云散。

这是因为恋人、夫妻之间的相处,拥抱远比接吻和做爱更具有心灵交融的意蕴,也更具有情感本身的价值。同时,拥抱还是爱情、婚姻之中最具疗伤功能的身体语言,甚至可能是最具身心合一特征的情感语言。有人曾问一对情深意笃的夫妇:“什么情况下最让你们有相爱的感觉?”他们回答说,是双方抱头痛哭的时候——还是拥抱!因此,恋爱、婚姻中的人可以多增加一些拥抱的机会,创造并增加恋人、夫妻的幸福感,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接触,更是情感上的沟通,是爱的交流。

拥抱传达给对方的爱意,可以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可以是亲人之间的亲情,可以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么多丰富的感情就全部包含在这一个温暖的拥抱里。拥抱,常常可以化解对方心理上的冰霜。但是拥抱在中国是有很大的局限的,要分场合和人物,一般限于比较熟悉的朋友或者亲人之间。如果对方对于拥抱是持排斥态度的,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尝试,否则会让双方比较尴尬。

无疑,相拥相亲实乃人的本性,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既然我们希冀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得到爱意,为何我们不撕下含蓄和羞怯的面纱,习惯于亲人之间的拥抱呢?

拥抱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不愉快,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深切地感觉到对方的真诚和爱意。拥抱所传达出的情感胜过言语,巧妙地把拥抱运用在合适的场合,将会使沟通水到渠成。

人脉格言

有心理学家说,“拥抱是一种身体语言,拥抱是心灵上的沟通。”拥抱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它能传达爱意,使人得到慰藉,受到鼓舞,获得力量。

对陌生人微笑,也是值钱的本领

对他人微笑背后的含义就是“我很高兴见到你”。这对他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肯定。快乐是一种习惯,你也可以养成的。微笑是人际交往的第一份见面礼。越是成功的人物,他们越是注意微笑的效应。

因为现代商业社会,人们习惯于紧张,终日在紧张中生活,他们的脸孔在不知不觉中抽紧了,显得死板板、毫无生气!假如你站在戏院门口,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在工余时间到戏院看戏的人。本来到娱乐场所去,脸孔便应该松驰,显出自然的微笑!不过,根据观察的结果,在100人之中,至少有85人,他们的脸孔是那样绷得死板板的!

请想想,假如在这样的场合里,你能够看到这样的笑容,你心里是否感到十分舒服呢?

毋庸置疑,微笑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学问。微笑牵涉到我们的文明素质、生活内容和节奏,也牵涉到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微笑是内心的愉悦自然地流露在脸上,它是伪装不出来的,非伪装不可,也是苦涩的笑,倒不如不进行伪装的好。微笑是有讲究的。

1.首先要学会微笑

如果你对别人抱着友好的态度,对社会具有好感,自然会笑口常开,久而久之,微笑会自然地变成你自身的一部分。当你遇到别人时,如果心中想:“啊!能看到你,真高兴!”把这种心情表现在你脸上,你会显得满面春风。

你每天都应抽出点时间去笑。在家庭中,也特别需要这样的调剂。笑能使你在社会上人际关系融洽,家庭中天伦之乐融融。当你某一时刻心情恶劣时,设法使自己笑出来,是改变心情最好的办法。

无论你遇到的困难多大,处境如何痛苦,一旦你笑了,你就可能撑过去,不会被困难压倒,也不会向处境屈服。

如果你平时不太喜欢笑,又想学会笑,那么可先从搜集和剪贴各种趣事和笑料做起。用剪贴簿搜集资料当然很花费时间,但是只建立一个简单的笑料档案却很容易,把你所喜欢的和别人代你找到的笑话和漫画剪下来就可以了。

另外,再预备一本记事簿,记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笑事情,你一翻阅就会笑起来。

2.笑要注意场合

笑在一般交际场合中都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任何交际场合中都适用。如果在不该笑的场合笑了,那么,不仅达不到搞好人际关系的效果,而且还会受到别人的冷眼,甚至会引来别人的愤怒,这当然是很糟糕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场合。例如,当你参加葬礼或追悼会时,你对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就不能笑脸相迎。

3.应和大家一起笑

许多人聚在一起时,如果别人的笑和幽默引起大家的共鸣,你绝对不能单独板着脸。大家都笑而你却正襟危坐,无疑会破坏整个气氛。讲笑话的人心中会十分不快,认为你有意和他为难,诚心不笑(其实你只不过认为并不好笑),其他的人也会认为你大煞风景。所以,在这种场合,表现出能欣赏别人的笑和幽默,和大家一起笑,是争取友谊或友好对待的方法。不要瞧不起别人的笑和幽默,不要认为笑和幽默是你的独有物;应该用笑声来表示对别人笑和幽默的赞赏,这样也会使你收到友谊的回报。

4.不要取笑他人

在运用笑和幽默时,不要把别人作为取笑的对象。特别是不要取笑他人生理上的缺陷,如斜眼、麻面、跛足、驼背,等等。对别人的不幸,你应该给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许多人交谈中,有一位是生理上有缺陷的,那么在说话时,要避免易使人联想到缺陷方面去的笑话。也不要取笑他人的过错和失误。例如,不要取笑你的同学考试不及格,不要取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时跌了跤,等等。也不要取笑他人出身贫寒、职业卑微、家属中有不法分子等,免得使人感到窘迫。在某种特殊的交际氛围中,不如将自己作为取笑的对象,文雅地嘲笑自己,以此使整个场面松弛、欢快。

5.应考虑对象

笑和幽默是孪生姐妹,但在运用时应注意对象。也就是说,要看对方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要是不考虑这些,乱来一气是会把问题弄糟的。

此外,还应考虑对方的文化层次以及地域、国情、国别,还要记住对方的宗教禁忌。

当对方的地位高或职务重要时,你不能无端地用笑和幽默,而应先提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在谈话中有分寸地表现你的笑和幽默。

在运用笑和幽默时,要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否则,你想搞好人际关系的希望就会落空,甚至带来麻烦。

对人微笑,对人运用笑和幽默,是想搞好人际关系,共同快乐地享受人生,并不是为了取笑嘲弄别人,更不是为了和别人比高低。否则,笑往往会变成仇恨的种子。

我们应以微笑诚恳待人,搞好人际关系,以使工作和生活更快乐。但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什么叫快乐?怎样才能使别人也使自己快乐?要是损人利己,取笑他人的过失,嘲弄他人的缺陷,这种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不是为了微笑而微笑,微笑仅是为了表示我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的态度。

人脉格言

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如果能用微笑来对待他人,就可以反应出本人高超的修养和待人的至诚,也就非常容易被别人接受。因为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它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敲开别人的心扉。

服装扮靓你的社交魅力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家是否知道一个地方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是什么?没错,无论在什么地方,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肯定是银行。是因为银行有钱吗?不是,主要是银行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使人们对自己产生信心,这就是银行对自己的一种包装。银行需要一种稳固高大的形象,只有这样大家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如果银行破破烂烂的,像一间茅草屋一样,你敢把自己的血汗钱放到这家银行吗?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第一印象主要体现在衣着穿戴方面,其次才是言谈举止。可见,衣装对于沟通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生性散漫,懒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服装。有时,一件外套一穿就是一个月,袖子和领子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但是他们习以为常了,照样穿着出门、上街、逛商店、会朋友,甚至出席宴会。他们认为,衣服只不过是御寒的工具,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心思。这种想法就是大错特错了!

一个人的服装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别人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穿戴来推断他的文明程度、精神状态等,切不可等闲视之。试想一下,一个衣着怪异、头发凌乱、长期不修剪指甲、口红涂得吓人、领带污迹斑斑、衬衣的一角外露等,一切不修边幅或刻意标新立异的行为在你看来会怎么样呢?在旁人看来又会怎样呢?如果这些在工作中尚有情可原,但是在其他场合却不然。衣着随便、草率是一个人个性的体现,人们很容易从一个人的着装上定下其思维也草率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劝告:不要以貌取人。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人的审美眼光出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从第一印象中萌发的,而人的仪表恰好承担了这一“特殊”的任务。

尽管有许多有学识的人不修边幅,不太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尤其需要出现在正式社交场合的人来说,仪表是至关重要的。衣装整洁、整齐不仅能够给自身提供信心,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使你办起事来信心十足、一路绿灯。质于内而形于外,文化修养高、气质好的人,往往懂得如何修饰自己的形象;仪表端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品位格调,也是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尊重。

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分了2组人员进行这项实验调查,他首先在机场和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置了一枚硬币。一旦有人进入电话亭,约2分钟后他就派人去敲电话亭的门说:“对不起,我在电话亭里遗失了一枚硬币,不知道你看到没有?”结果,着装整齐的第一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77%;而紧接着,着装寒酸的第二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38%。除了着装影响到这个结果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因素吗?

社会学家分析得出,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着装整齐的人询问时,可能会察觉到他们对自己说了很关键的话,而面对着装寒酸的人,因为在不想接触对方的念头下,也不想去理会对方的问题,所以在没有听清楚询问者的话之前就已经开口回答“不”,企图驱赶对方。可见,着装不仅影响到对方的视觉愉悦度,还会影响到对方的心理,因此,着装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

在我们可以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所有元素中,最容易变更的就是衣装,最讲究技巧的也是衣装。得体的穿着讲究和人本身的身材、年龄、性格等相和谐,同时也要讲究和场合相和谐,在不错的基础上再讲究搭配的技巧。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技巧地打扮自己,这样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当然,这里所说的衣装包括衣、裤、裙、帽、袜、鞋、手套及各类饰物,它们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所以,一个人穿戴什么样的衣装直接关系到别人对他个人形象的评价,也就影响到人际关系中的沟通。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常感觉自己的能力、人缘并不比同事差,但是为什么升迁的机会却落后在能力远逊于自己的人之后?问题的答案可能和衣着对于事业成功的影响有关系。一般来说,所有公司里办公衣着的最高效用是建立力量和权威。简单地解释就是通过衣着为自己的职业素养加分。还有,某些衣服会使人更受欢迎,因此,你也可以利用服装的这点特性来争取更多的友谊,从而拓展你的人脉。

既然服饰起着传播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作用,那么我们再与人交往时,就必须多注意到自己的衣装服饰。下面提供一些衣装穿戴的基本原则以供参考和借鉴。

1.合体

穿衣要合体,这是衣装穿戴中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的合体是说,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服装,不能肥大无比也不能短小箍身,而是要量体裁衣。不能为了追赶时髦,不顾自己的体型胡乱穿衣。因为穿在别人身上是美丽的,穿在自己身上就未必如此了。

此外,在追求服饰美的时候,要懂得借鉴服饰之美来装扮自己。比如,服装的质地、色彩、图案、造型和工艺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他人的各种错觉,利用好服饰的这点,并充分了解自身的特点,通过服饰着装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合适

衣装要和自己的社会角色相协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必须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服饰着装方面自然也是如此。因此,无论你做什么,最好先弄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合适的服饰。比如,你参加社交晚会,你就不能穿着一身牛仔赴约,而应该是晚礼服。因此,合适的服饰不仅可以增加自信,更会使旁人对你多添几分好感。

3.得体

衣着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称”。一个老太太穿上少年时的校服,很难让人产生美感;一个男人穿上女人的衣裙,只能逗人发笑。所谓美,就是与自己的身份、性别、年龄相称的基础上,善于突出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得体和谐的另一点要求就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如身材、肤色、年龄、身份等特点选择服饰。此外,还要考虑到衣装本身来搭配和活动的特定需要,不能胡乱搭配。当我们的服装满足以上条件和要求时,就做到了得体,这样参加社交活动与人沟通,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4.整洁

这一点容易明白,但是有一些人衣服挺好,但不洗、不熨,给人一种不整洁、不健康、窝窝囊囊的感觉。这样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人不愿意同他接近,影响了人际沟通。

总之,在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场合,尤其是有许多陌生人的场合,一定要注意仪表风度,充分利用第一印象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来说总是有益的。

人脉格言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着装艺术会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与情操,它往往能在别人认识你或你的才华之前,已向别人透露出你是何种人物,因此在这方面稍下一点功夫,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吃”出你的体面

吃,要有吃相。但吃得“漂亮”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例如,当几个人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就餐时,有人手拿筷子敲打碗盏或者茶杯;主人尚未示意开始,有人就已经狼吞虎咽起来;不等喜欢的菜肴转到自己跟前,就伸长胳膊跨过很远的距离甚至离座去夹菜;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叭叽叭叽”作响;用餐尚未结束,自己的饱嗝已经连连打出,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那么,怎样的吃相才算“雅”呢?

在入座之后,一面做好就餐的准备,一面可以和同桌的人随意进行交谈,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用餐气氛。不要旁若无人,兀然独坐,更不要眼睛紧盯着餐桌上的食物,显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也不要无意识地摆弄餐具。

主人招呼后才开始进餐。一次夹菜不宜过多,吃完之后再取。不要对不合自己口味的菜显出为难的表情,而应当礼节性地品尝一点。吃东西时不要大声咀嚼,喝汤时不要弄出声响,碗筷刀叉不要碰得叮当响,更不要用匙子去刮碗底。吃东西时嘴里的残渣不要往桌上、地上乱吐,应把这些东西集中放于一处,以便主人饭后打扫,同时也不至于影响周围人的食欲。

筷子的使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子,即在等待及就餐时,不能用筷子随意敲打;二忌掷筷,即在发放筷子时要轻,相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就是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或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四忌插筷,即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把筷子插在菜上或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盘里翻来搅去,在说话时不能把筷子作道具,在空中乱舞或者用筷子指点别人。

在餐桌上,不要嘴里含着食物大声说话,弄得饭菜乱喷,这是粗俗的行为,是应酬场合之大忌。

做客吃饭时,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盘里挑挑拣拣,拨来拨去,这样做即使是小孩也会让人生厌,在家里吃饭也要杜绝这种习惯。请人在家里吃饭时,最好使用公匙、公筷,实行分餐。在酒宴上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也可以同时举杯示意,但不必逐一碰杯。

当主人或主宾致辞时,其他的人应暂停进餐,专心倾听。特别是当主人和主宾前来敬酒时,被敬者要起立举杯,双眼注视对方并与之碰杯,互祝美意。

在宴席上要控制酒量,以免失去自制力而失言、失态,成为笑柄,同时不要极力劝酒,不要以喝酒论英雄,这样不但伤身还伤感情。

出席宴会时,要谨慎小心,注意周围环境,控制自己的动作,以免不小心发生意外情况,如打碎餐具或打翻酒水等。

在主人家吃过正餐后,饭后喝茶、吃水果的座次可随便选择,不必过于拘礼。

宴会结束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应向主人表示感谢,然后告辞离开。

人脉格言

有人说,你怎样品味食物,别人就怎么品味你。也有人说,在你细品食物的同时,别人也在细品你。你在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对方能够以你的吃相来判断你是否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真可谓是“成也吃相,败也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