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8351600000031

第31章 新科学的奠基人(15)

自我分析在字面上似乎是个矛盾。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既做引导者又做被引导者,既做分析者又做被分析者呢?他又如何才能既做病人又做治疗者,作为病人的自己能在同一时间里将感觉传送给作为分析者的自己进行分析吗?然而,谁也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培训,或有资格来做弗洛伊德的分析师,于是,他只好自导自演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邀请威尔汉姆·弗里士充当他的代理分析师,因为他对后者有着很强的依赖感。弗里士虽然是位耳鼻喉科专家,却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其中包括心理学,甚至一度发表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有些理论还相当不错,而其他一些则带有某种神秘和荒诞的色彩。弗洛伊德经常或定期给弗里士写信,将他在研究和自我分析中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他,并时不时地与他会面,弗洛伊德称之为“会晤”。“会晤”时,两人一聚就是二或三天,激烈地就他或弗里士的工作和理论展开讨论。弗里士写给弗洛伊德的回信已失传了,他们在聚会中的谈话也没有任何记录,但大家相信,他在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中出力不少,至少说,弗洛伊德在将自我分析的结果告诉给一位可以信赖的友人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一连数年,弗洛伊德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用自由联想法和释梦法来寻找隐藏的回忆、早期的经历,以及隐藏在每天的愿望、情感、口误和小的记忆错误等现象背后的动机。他要了解自己,并通过对自己的理解来理解整个人类共通的心理现象。“这种分析比任何其他分析都要困难,”他在这一过程的早期对弗里士说,“但我相信,这件事值得一做,而且也是我的工作中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他曾不止一次地认为自己已精神崩溃,结果却是绝处逢生;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自己走入死胡同,结果却是柳暗花明——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一切如他后来在一封信中所说:

在内心深处,我终于体会到了自己所看到的在我的病人身上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一天接一天,我陷入情绪的谷底,因为这些梦境、幻想或情绪我一点也没有理解,但在其他日子里,当一束亮光把连贯的东西带入画面中时,此前消失的一切却又作为眼前的铺垫而突兀而出。

不难看出,这个工作非常难做,因为他正在揭示的是自己的“粪堆”,也即他所说的,那些令人难堪或使人产生内疚感并因此而给尘封起来的记忆。比如,他在童年曾对一个弟弟十分妒忌(他在摇篮期的夭折给弗洛伊德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内疚感),他对父亲拥有着又恨又爱的矛盾感情,并在一个特别的时期,大约在两岁半那年,他看到了赤裸的母亲,并产生了性冲动。

欧内斯特·琼斯在为弗洛伊德所写的那部纪念碑式的传记中说,这次自我分析并没有产生奇效,在自我分析的第一年以及那些干扰性的材料浮出水面时,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症状和对弗里士的依赖似乎变得更明显了。然而,到1899年时,弗洛伊德的症状大有好转,感觉比四五年前正常多了。到1900年,这一任务已经大体上得到完成,并且终其余生,他仍坚持每天花费最后半小时以分析自己的情绪和体验。

弗洛伊德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次自我分析虽然不尽完善,却收效巨大,不但对他个人有所裨益,而且结出了一个硕果,那就是,弗洛伊德通过这一方式顿悟了他对人类本质问题的一系列理论,或确证了他从病人身上所得到的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儿童,即使在其早年,也存在着非常强烈的性情感。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异性双亲的性吸引。然而,儿童感觉到,他们的欲望和幻想在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眼中非常邪恶,于是,他们不得不将其深埋进无意识之下,竭力忘掉自己曾经有过冲动或欲望。

弗洛伊德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病人都说自己在儿童时期受过引诱。他们所揭示出来的“记忆”,大多是一些儿童期的幻想,而不是事实上的引诱。他原本就迈步在正确的道路上,只是没有前进得深入到足以探索精神真相的地步。杰弗里·梅森宣称,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引诱理论,是因为担心其得罪同行,从而使生意大打折扣。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同时代人发现,他新近发现的婴儿性欲和乱伦欲望等理论,将远比他早先的引诱理论更吓人。然而,弗洛伊德尽管对钱有所顾忌,尽管有孤立感,尽管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还是觉得要把真实的情况公布出来。他也的确这么做了,一部分发表于1900年,其他的发表于1905年。

到1900年为止,他的成就远不止新的精神疗法的发明和儿童性欲的发现。他还研究出一系列高度连贯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不管是正常的还是变态的心理现象,都在他的理论范围之内。在吸取其他心理学家的最新发现和观点(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热内甚至可以起诉弗洛伊德剽窃其所谓的“潜意识”观点)的同时,弗洛伊德更多地在著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且绝大部分是自己的——这些创意大多来自他通过某种形式对自己及其病人思想的探索。就这一点而言,心理学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

§§§第五节心理动力学:早期论述

这些使弗洛伊德名声大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理论,完全使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精神过程。弗洛伊德曾为机械生理学学派的随者之一,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的精神现象都可以使用,或以后可以使用生理学术语进行解释。弗洛伊德是在完全放弃这一观点之后,才产生出自己的重大发现的。

在转入催眠疗法和心理分析法之后,弗洛伊德一度曾依附过生理学的某些理论。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从心理学角度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探讨,两人联合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在同一年,他还起草了长达8页的“科学心理学项目”的提纲。在这份草稿里,他雄心勃勃地打算利用在大脑里发生的生理学现象来解释人类的精神过程。虽然这些“项目”中包含有他的一系列刚刚萌芽的心理学理论,但对其进行解释的术语仍旧没有脱开生理学上的概念,如运动法则、神经元中的神经激发数量、该能量的惯性,或释放、释放通道及能量守恒原则等。

弗洛伊德将草稿送给弗里士,自己却率先对其吹毛求疵,没有写完就扔在一旁。他发现,神经科学还没有前进到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的程度。跟威廉·詹姆斯一样,他觉得,心理学目前只能以心理学的方法去对付思想和感情之类的现象。在把“项目”寄出去之后一个月,弗洛伊德写信给弗里士:“我对何以草拟出来这个东西的思维状态再也不能理解……它好像是纯粹的胡言乱语。”几年以后,他又补充说:

我一点也不想让心理学就这样悬在空中,不给其一点有机的基础。然而,除去一种确信(即此处应该存在这样一个基础)2外,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冶疗方法上,我都一筹莫展,只好假装自己所面对的仅仅是一些心理学上的因素。

他虽然放弃了寻找某个统一理论的努力,却不再回到此前的传统二元论上。这种二元论认为,心理是与肉体分开、各不相同的物质。他经常使用的是“Seele”一词,在其作品的标准版本中,他将该词译为“灵魂”,但该词在德语中却有许多意思,心理分析家布伦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以极有说服力的口吻争辩道,弗洛伊德的本意是指“精神”,即个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或简单说来,它指的是心理和情感的整体机制。弗洛伊德终生坚信,心理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脱离大脑而独立存在,而且,存在于神经元中的物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素材。同样,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是一个彻底的决定论者,相信每种心理活动都有其根源,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个错觉。

于是,弗洛伊德不再致力于在生理学基础上建立某种有关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此后,他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仅仅5年的时间内(1895~1900),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法,首创了若干有关人类心理学的革命性理论。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对这些理论不断地进行扩充、修正和增补。即使在1900年以后他什么也没有做过,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也是全方位的。他就心理问题所阐明的理论,散见于这个时期所写的各种文章里,主要概念如下:

动力无意识

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学家们所进行的几乎所有研究和理论上的归纳,都旨在解决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判断和学习等。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无意识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关键作用的理论。欧内斯特·琼斯认为,一般说来,这是他对科学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确切地说,弗洛伊德并没有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发现了无意识。其实,两个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从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到19世纪的催眠大师们,从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家到亥姆霍兹,再到沃兹堡学派的所有成员及威廉·詹姆斯。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把无意识看做某种形式的存储器,也就是一个存放经验和信息的仓库,守在那儿等待调用。弗洛伊德则把这个相对蛰伏但又容易进入的心理区域叫做“潜意识”,认为它与无意识具有根本的不同。

许多线索显示,在弗洛伊德的前辈及同时代人,尤其是催眠大师们的作品当中,无意识已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更有人甚至在描述它时用到了“动力”一词。弗洛伊德在吸纳这些思想的同时,以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自我分析为基础,把它们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他认为,意识在功能上有三种层次,即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最后一种是意识王国中最大也最有影响的部分。它远非某种处于非活跃状态的材料库,而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区域。在它的疆界内,强而有力的原始驱动力及受到禁锢的欲望以伪装或改变的形态不断地对有意识的思维造成压力,促成和决定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

这一点在弗洛伊德的临床工作中已变得非常清楚明了。在接受分析之前,他的病人的思维和行为完全受某种他们根本无法了解、更无法掌握的力量所支配。心理分析的目的,乃是给病人的“自我”以“自行决断的自由”。这并不暗示某种自由意志,而是要人洞察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并使自己处在某种可以由有意识的思想做出选择的状态。

弗洛伊德慢慢相信,对神经症病人适用的东西,对正常人也同样适用。然而,后者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即,他们不为人接受的欲望,也就是藏在清醒头脑之外的东西,被转变为某种可以给人接受的行为方式。因此,健康的行为,如同病态的行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无意识力量的促进和诱导。

原始加工及次级加工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领域不仅是我们用以羁押思维当中原始和不成熟部分无法忍受的思想和欲望的理想场所。而且其中还进行着他称为“原始加工”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行动来打破禁忌,满足欲望,但在行动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时,则通过幻想或梦,就像儿童期间的引诱概念一样。无意识的内容虽然并非来自现实世界,却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心理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渐渐知道,我们并不能按照那些不受控制的原始加工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我们开始学会哪些欲望在现实世界里可被接受,可以实现,哪些不能。我们的思维操作方式,开始按照“次级加工”进行,也即我们的思维、认知和问题解决等精神活动,需要寻求那些可满足社会所接受的欲求的办法,并实现它们。

快乐原则

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趋乐避苦。弗洛伊德将这种信条归入其无意识理论,但重心有所改变。他认为,整个心理机制的基本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抑或一种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从而渴望消解紧张,得到快乐。起初,弗洛伊德将之叫做“非快乐原则”,但后来重新命名为“快乐原则”。该标签后来即成为心理学词汇的一个部分。

“快乐和非快乐原则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属于最基本的概念,”琼斯说道。“它自动调节着性力投附的过程。”“性力投附(catheexis)”是弗洛伊德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词是弗洛伊德标准版作品的译者詹姆斯·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根据他所用的德语词汇Besetzung译过来的,德语原意是“全神贯注”或“充满”,弗洛伊德用其表示“心理能量的负荷”,或者,按照后来的说法,是“情感投入”。

饥饿是典型的愿望。当原始加工的思维(想像、梦见食物)的画饼充饥达不到平息非快乐的效果时,次级加工思维过程开始启动,性力投附或心理能量被转移到现实世界的活动之中,如购买食物、烹调等。这些活动不久即可排除饥饿的感觉,带来快乐。

因此,原始加工按快乐原则行事,次级加工则按现实原则行事。弗洛伊德后来进一步补充道:

用现实原则来替代快乐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去除快乐原则,只意味着对它的保护。暂时快乐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最终将会被抛弃,从而使思维烦者这一新的路径在不久之后获得确定的快乐。

性欲:俄狄浦斯情结

直到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思想才初具雏形,并在他的理论体系里显示出它的独特地位。然而,众所周知,早在1900年之前,他已坚信性欲的驱动力是最勇猛的力量之一,它甚至存在于人类的儿童时代,无论是在正常人格还是神经症人格的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认为,该驱动力的最重要方面是,在儿童时期,它通常因为原始加工而导向异性父母。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这一驱动力叫做俄狄浦斯情结,在希腊神话中,这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鬼使神差地误杀亲父,娶下生母。在男孩心中,这种恋母的性意识导致其仇视父亲,视其为情敌,甚至还伴随有甩掉他的邪恶愿望。然而,通过现实的次级加工,男孩认识到,他的父亲远比他强,在任何一场争斗中都将必赢无疑,而且,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愿望还包含着某种严重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