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远方
8324100000044

第44章 杂感集(15)

妻看“政法频道”和湖南新闻,时有“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的感奋。看到那些“子不养母”或“夫不认妻”等令人气愤之事,很久心绪不得平静,甚至徒增夜间恶梦机率。我只好安抚她:那是极个别现象,况且与我们毫不相干!

2007年7月31日随笔

两难的中国人口政策

(投稿《世界日报》)

谁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的十三亿人口,还是二十多年前强行“一胎化”的结果。虽然“一胎化”执行中弊病多多,但当年如果没有这招,现在人口早就是十七、八亿了!

一胎化对国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相对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日见危急的人口老龄化和不久将出现的新增劳动力短缺。丰盈的劳动力是今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造就“中国制造”,从而促使经济走强的重要一环!

这还不谈及“一胎化”政策执行之中,因为法制不健全、权力滥用等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妇女权益(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妇女)受损等等。我们暂且不去论及当年的中国为什么会被迫地执行“一胎化”。四十年代本来只有五亿多人口的中国,为什么仅仅经过二、三十年,就非得走另一个极端,强制城乡家庭夫妇只准生一个子女。“一胎化”作为国家强制规定在世界上是鲜有的!

“少生优育”对于发达国家,早已经是人们的普遍认同,根本用不着当成政策规定。即令发展中国家,也极少有强制一胎的国家政策措施,只能多方面社会引导来控制人口。可以说,“一胎化”是人口膨胀的中国当年不得已为之的极端举措,长远的弊病随时间推移必然显露出来。

但是,人口基数已经如此庞大的中国,只要稍微放宽出生率,带来的后患是不言而喻的。仅目前而论,国土、资源、环境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许许多多的难解矛盾皆因人口过多。人口多,是方方面面都难以承受的社会之痛。在中国,许多东西都还有待增长,唯独人口不能再大量增加了。

所以,人口增减的举措,对中国国家而论是紧也难,松也难;就家庭个人而言,因为中国实际存在地域、城乡发展的极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很不健全。不同家庭对子女多少也就存在完全不同的企望。

发达的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观念已被接受,即令国家取消一胎化规定,他们也未见得想再多生,就如同世界有的国家要鼓励家庭多子女一样;但对于有的地区,有的家庭,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企盼多子女不但是观念难改,而且是老有所养的实际需要。

目下中央开始有条件地放开“一胎化”,这只能也只会是一个趋步过程。几年之后如果人口状况不理想,必然还将进一步修正!

作者:林里

(新泽西自由职业)

岂能仅止于震惊和悲痛!

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历史上最恶性的校园枪击事件,造成33人死亡。这起事件有似当年“9·11”,在全美乃至国际社会引起极大震动。

三十多张活生生的学生、教授面孔、枪击者作案中途寄出的视频“宣言”,加上不负责任的某媒体抢先作虚假报道、因为肇事者乃韩籍学生赵承熙,不可避免地又带来一番关于族裔的议论等等,各类消息一时间差不多“屏蔽”了所有新闻媒体,各方第一反应都是极度震惊,继而包括总统布什在内,无比悲痛。乃至全国下半旗致哀,史无前例!

如此突发事件,如此严重后果,如此重大影响,怎能不令人震惊、不使人深感悲痛?

怎奈是,校园枪击案早已经不是新名词,几乎年年发生。更严重的是,这种恶性事件在愈演愈烈。仅2006年9月底至10月初的一个星期内,威斯康星州、宾夕法尼亚洲和科罗拉多州曾连续发生3起校园枪击案。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一学年间,美国学校发生了21起凶杀案,28%的12至18岁的学生称自己在过去的6个月内曾受到欺负24%的学生认为学校存在黑帮团伙。美国学生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往往专心不再;美国公民长期生活在这种威胁之下,变得闻枪色变,人心惶惶。

谁也不愿看到此种事件发生。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杜绝这类非正常现象,倒是震惊与悲痛之后应当深思的。特别是国家与社会,责无旁贷!

谁都知道,美国是全世界私人持枪比例最高,也是校园枪击案、社会枪案最多的国家。为了自由和人权,人人都可自卫,成年人依法可以买枪。虽然这样的法律条文不乏世人非议,但看来目前在美国是很难更改。非但不能更改,恶性事件一发生,买枪的人更日见多了起来。

其实,公民持有的所谓“自卫性武器”枪支,无一不具有“进攻性”。所有的校园枪击事件中,肇事者只需用“自卫性”枪支也就足够了,所以,“自卫性”也者,无非只是个名词运用而已!

问题是,十八岁即可买枪,在校学生亦可买枪、藏枪于室内,这样的状况如果能有相应的法律加以限制乃至制止,应当是国家社会的可选举措。既然可以立法拥有枪支,当然也应可限制在某时某地拥有与使用枪支。否则,那些思想尚待转型成熟、青春萌动之期、刚刚走出家门的高中、大学生手中持有名为自卫,实则完全可以攻击的枪支,要万千之中无一失事、不出过激行为,谁又能够保险?

如果因为宪法使然、由于自由人权高于一切的缘故,少年人一旦迈入青年,走进学校就能合法持有枪支而法律无可更改,那么,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怕真的只能一次再次让人们停留在震惊与悲痛之中!

此外,国家、社会、乃至家庭必须全力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引导教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因为人权、自由等社会观念,到十八岁就认定成年而任其个性与生活独立,似乎青年心理引导与教育只能听其自然,社会与家庭的任何干预非但不可取,甚至不合法,此种观念也值得商榷。至少无益于对那些忧郁自闭、思维怪异极端、心结难解乃至愤世嫉俗等等非正常心理的化解,自然会有转化为恶性行为的可能。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年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精神追求和正当信仰的引导绝对不能缺位。

更不可每次事件发生,先去追问其族裔特怔,然后从族裔、种性中寻找因果联系,那是徒劳无益的。谁都知道,肇事者不论何种族裔,几乎所全都是在美国社会成长的合法居留者,都是正当接受美国教育的对象。肇事者出身种性绝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根本在于美国社会怎么样引导与教育青少年、教育好身为学生的这一代!

美国的民主政体当为民主社会成熟的表率,依美国的成熟,对屡屡发生的同一类恶性社会行为,不能不作出正确的彻底反省,令全民心痛悲哀的校园枪击事件,不能仅止于震惊和悲痛,该是有理智的社会行为共同加以杜绝的时候了!

作者:林里(新泽西退休)

(2007年4月23日投稿《世界日报》)

社区“雷锋”开车我们逛商场

来美国探亲的老人大多不能开车。莫说多数人本来就不能开车,即便能开的也没这里的驾照。在美国不像住中国城市,出门就是商店,买东西很方便。这里住宅区是一幢幢小别墅。上商店买东西很远,出门都得开车。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又在不同的商场或商业区。例如吃的在超市、穿的在“贸”(Mall)里,电器在电器专店,建材(修房刷油漆等)又有另外的店。总之,不能开车多数时间只能呆在家里。

儿、媳有位朋友叫冯蕾,北京人,我们叫她“华人社区活雷锋”。不但她名字倒过来音同雷锋,热诚帮忙、助人为乐也真如雷锋那样。她身体并不是很好,家里丈夫管外她管内。就是说,她在家照看孩子、管理家庭内务,比一般上班人时间自由度大些。不但我们的小孙子,周围好几家孩子上学,都请她接或送。就连没上班在家看孩子的,比如有位肖小姐,买菜买食品几乎也是冯蕾全包。在我们附近这个社区的许多华人家庭,一旦有事,都会找她帮忙,她总是热忱相助。

儿与媳都上班,平日时间紧,我们不能开车又想出去,要出都是坐她的车。每周两三次,好几年都这样。妻说,她就像我们的“干女儿”。在这里逛商场,日常购物,都是因着她开车接送。

这里华人按生活需要,一般去三类商场。一是中国食品超市,最近的有“香港超市”、“金门超市”;二是美国生活品超市,最大一家叫“COSTCO”;三是美国商业城--“Mall”(贸)。此外还有些专卖商场如花草、建材、家俱、汽车、电器等,我们单独去得不多。

前面的两类商店,每周至少去一两次。后面讲的那种“贸”,去也是“逛逛”而已。那是许许多多商店组成的商业中心。卖的全是美式生活物品,消费者多是老美。

我俩每次去逛“贸”,先找家咖啡店坐个安静角落喝咖啡,然后到各类店里看看,累了就在走廊的条椅上坐一会。带孩子的美国人,有的是让小孩来贸里游乐玩耍,有的用婴儿车推着孩子四处购物。

许多老人还有残疾人,坐轮椅也来这里。商城两层,上下挺方便,有玻璃透光屋顶照进阳光,甚至还有树木、流水和小鸟。又是室内空调,既淋不着雨,也不会过冷过热。

我夫妻俩去“贸”,一般都在那里吃午饭。吃了两回西餐后,决定只找中式餐食吃。可惜那家大“贸”仅只一家中国味餐馆,原名叫“中、日餐馆”,在整个“贸”里,也就只能在这店招牌上看到两个中国字。去年写着“中-Restaurant-日”。今年他们搬了地方,牌子上写着“铠”、“越”,大概是他们的新店名。

2007年7月22日随笔

近日在美国中文报上看到一则笑话,有点意思,摘留下来:

小时候,把English读为“应给利息”的同学后来当了行长;

读为“阴沟里洗”的成了小菜贩子;

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

读为“硬改历史”的成了领导;

读为“英国里去”成了海外华侨;

而我不小心读成了“应该累死”,结果成了研发人员;

这当是某人的博客,被广为录用流传。当然最后一句也可根据你在干而又有些“牢骚”的职业改成:“成了公司白领”、“成了老板雇员”等等。

说到底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世界大国关系之一,同为亚洲大国的中国日本,都是当今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国家。虽然较之与西方,中日之间不论历史交往或民族文化等可找到的趋同点更多。所谓“一衣带水”,常为两国民间友好人士所乐道。但是日本侵华那段历史,却永远是两国关系无法、也不应回避的问题。

二战虽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由于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彻底反省侵略历史,特别是日本国内总有部分所谓“民粹派”极右势力坚持错误的历史观,拒不承认侵略,伤害了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和亚洲人民感情,一直成为改善中日关系最大的障碍,参拜靖国神社只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安倍首相主政后,看来吸取了小泉的前车之鉴。走马上任就先访中、韩,寻求改善日中、日韩关系。去年十月八日安倍访华后发表的<中日联合公报>,双方就表示了“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今次温家宝应邀访日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双方确认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并在经济、外交、国际和地区事务、民间交流、能源、环保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和协议。

看来,目前的中日关系,至少走出了小泉时代的困局,开始朝好的方向在发展。

走出这一步是很好的,但绝非中日关系从此就进入了坦途。原因一是深层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二是利益使然亦或国内思潮变化,很难说不出现反复。中国学者高洪说:“中日之间能否在今天实现睦邻友好,取决于历史问题的正确定位”。也有国外评论认为:“政治、历史等棘手问题仍有待未来做进一步触及”、“至于历史问题,双方很难在这一问题上轻易说服对方”,也还有诸多国际经济、政治领域的疙瘩待解。只能对中日关系表示“谨慎乐观”。

中日两大国关系深层次讲,又涉及世界其他大国特别是美、欧的利益。虽然表面上谁也都会说“对中日关系改善乐见其成”,但骨子里难道不会考虑其自身相关的利害冲突,并在实际上做出具体反应?

国与国的关系说到底,是各国利益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角逐。政治家台面上说一套,回去做的可能更具体,一切都只能是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在双方利益趋同点上讲一至,在双方利益矛盾与对抗点上只会讲斗争。当然,当政的政治家个人智慧与政治取向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纵观中日关系目前大势,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因为日本在市场、贸易、国际舞台演绎等等方面的实际需要,鉴于小泉执政的教训,安倍改善日中关系的努力眼下看来还是认真的,所以说中日关系“走出困局,朝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是肯定的。但因为许多深层矛盾和困局仍有待化解,如要谈及中日之间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我看当下还为时过早。与任何大国一样,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软、硬实力的较量,加上执政者方略之间差异,必然还有一番明争暗斗。我们只能希望,作为世界两大国的中国和日本能真正地世代友好,从而造福两国与亚洲人民!

2007年8月

孙崽在美国初中毕业

AnderwLuo初中毕业了。还差半个月满十四岁的孙崽,最近做了一次体检,身高1.74米,个头已经超过了我,和他爸爸“齐头并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