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8319200000026

第26章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以适当而有效的方式,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儿童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问题。成人应注意培养儿童对问题的积极态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应培养儿童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可以结合孩子每天的生活,包括吃穿住行、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细节,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不难发现,很多孩子,甚至到了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还不知道怎样妥当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学习多门课程的时间应该如何安排和协调?烦恼时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与同学或朋友发生矛盾应该怎样解决?与父母或老师意见不合时该怎么办?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紧急的情况应该如何自救和救人?……面对问题,许多孩子采取了不适当的解决办法,有的深陷烦恼之中无法自拔,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自杀;有的一意孤行,加剧了人际冲突,最后离家出走,甚至杀人惹祸;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逃生时往往秩序大乱,相互踩踏,甚至伤亡惨重。所有这些,都与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1.儿童的生活充满“问题”

有人说,生活就是问题的集合。这话是有道理的。生活中充满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生活的本质就是持续的问题解决过程,生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问题解决能力。所谓问题,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惑,或有待消除的疑惑。在问题状态下,我们在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一段距离要走,有一个空间需要弥补。所谓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以适当而有效的方式,在解决各种认知问题(如语文、数学等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社会性问题(如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人际冲突、应激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成人的生活充满了问题,儿童的生活也是如此。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认知问题与社会性问题。认知问题主要是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社会性问题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感到苦恼时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麻烦时应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保持环境的清洁?对儿童来说,学习就是学会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社会交往就是学会解决一个又一个社交问题的过程。对早期的儿童来说,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儿童社会生活的核心。

幼年的孩子通常是生活在父母身边的,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在学校里则主要生活在老师或保育员的身边。保护他们,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是成年人的主要任务。我们似乎也习惯于保护孩子。由于孩子降生、成长的整个过程都是在父母眼皮底下展开的,因而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似乎永远是那么脆弱而需要保护。孩子似乎总需要自己在身边才能生活得好一些,孩子的事情似乎只有自己替他做,才能做好。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父母似乎习惯了替孩子解决各类问题,所以孩子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想起了父母。换言之,父母成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者”,他们则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何才能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们如何才能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既然问题本身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就应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面临问题的时候,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尽管各种问题都没有一套固定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愿意积极地去解决,愿意开动脑筋想办法。而这正是成功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大量研究证明,那些能够适当、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往往拥有健康的人格和情绪,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适应能力较强。相反,那些问题解决能力较差的人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率往往较高,人际关系较差,在家庭、工作和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矛盾重重,通常有严重的社交焦虑、抑郁、攻击、酗酒、吸毒、犯罪等消极情绪和行为以及较低的幸福感。这些研究同样表明,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包括个人自身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集体生活问题)的人格和技能,让他们学会生活。

从人格方面来看,我们应在生活中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解决问题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如回避问题、盲目或冲动地解决问题;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如积极地面对问题,理智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积极的态度,同时应避免消极的态度。要让孩子形成积极的态度,父母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时,启发孩子多想一想,遇到各类问题时多问问孩子应该怎么办。孩子的解决方案最初也许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重要,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耐心地分析,引导孩子得出更妥当的解决办法。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做法,孩子可以形成“问题意识”,面对问题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想办法,更愿意迎接问题带来的这种挑战。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在此过程中,父母的宽容、鼓励非常重要,可以大大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或“效能感”。

从技能方面来看,进行生活教育,首先应培养孩子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其中,包括吃、穿、住、行方面的技能,如整理玩具和书、坐车、骑车、过马路、打扫卫生等技能;社交技能,如与人交谈、打招呼、讨论等技能;身体运动或活动技能,如各种跑、跳、球类运动技能和其他运动技能;安全和自我保护技能,如基本的逃生技能、救人技能;学习技能,如听讲、表达、阅读、书写等技能。这些技能是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基本条件。儿童一旦习得这些技能,就能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从生疏到熟练,通常要经历一个练习和应用的过程。生活技能的学习也不例外。父母可以通过身教,给孩子做榜样,向孩子示范这些技能,如给孩子示范如何过马路、如何与人交谈、讨论,如何打球等。同时,应该给孩子创造练习的机会,对孩子恰当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恰当的行为进行分析,帮助孩子矫正。这种反馈也是必须的。一言以蔽之,父母结合孩子日常的生活,帮助他们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

在这些技能的基础上,父母可以结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和引导,由此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儿童学会适当而有效地生活。例如,在孩子与小朋友争夺玩具时,在孩子遇到生活中的难题而感到手足无措时,可以帮助他们分析,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鼓励他们想一想,然后分析这些方法的利弊。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情境越来越多,所掌握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会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而且形成了积极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信。

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父母、同伴和老师交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冲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都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在每个方面,孩子都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在入学之后,教师当然可以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合理地竞争。可以围绕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与父母交往的问题、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与老师交往的问题),设计教学。事实证明,以生活中的各种典型问题为起点,让儿童进行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的人格倾向。

更重要的是,成人要结合孩子每天的实际生活,包括每天的吃穿住行、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细节,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如此,家长也应如此。这对于早期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思维发展的局限性,生硬的说教并不如具体的行为指导有效,也就是说,从行为入手培养能力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