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靠山屯乡的企业家大周资助了本村一名非亲非故的大学生。凭着职业的敏感,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线索,决定深入采访一下。希望通过这个新闻,倡导更多的企业家积极参与,使“爱心助学”作为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感的一项行动,并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不断深化发扬。
我先是采访了被资助的学生父母。学生的母亲老实,不善言语,都是学生的父亲回答我的问话。
我问:“你们的孩子上的是什么大学,清华还是北大?”
学生的父亲说:“一般大学……”
唉,有点遗憾,要是名牌大学就好了。我接着又问:“你们的学生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吗?”
“不是,俺们村已经有不少大学生了。”学生的父亲摇了摇头。
我听后有点失望,看了看他们两个人不像是有残疾的人,便闪烁其词地问道:“你们两个的身体状况咋样?”其实我心里想的是,若是两个人都有疑难杂症就好了,这个新闻就有看点了。
学生的父亲嘿嘿一笑,说:“没有,俺们两个的身体棒得跟牛似的,耕地都没用过牛,都是用铁锨、头收拾的……”
我心里一动,说:“你们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吧?”若是他们的孩子是个残疾人,这个新闻也有报道的价值。
学生的父亲这次明白我的意思了,忙说:“俺的孩子正常,没有啥残疾,长得可俊了。”
看来,还得去找大周,说不定在他那里能找到突破口。
我问大周:“你是不是没上过学?还是因为家庭困难早早就辍学了?”
大周憨厚一笑,说:“记者同志,你猜错了,我也是大学生啊。”
我眼睛一亮,又说:“是不是你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别人资助的?”如果是这样,这个新闻也有亮点。
大周说:“没有。说实话,我当时的家境在村里还算不错的。”
我不死心:“你资助人家,是不是想让人家毕业了来你的厂里工作?”
“这个也没有。”大周摇摇头。
我给弄迷糊了,说:“那你是什么动机?就是说,你是怎么想起要资助人家的?”
大周不好意思地说:“不说不行吗?”
我说:“不行!没有无言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你资助这个学生,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把这个说清楚,这个新闻没法报道。”
“说心里话?”大周问。
“心里话。”我点点头。
大周吭哧半天,才红着脸说:“因为这个学生长得漂亮……”
啊?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大周补充道:“真的,这个女娃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
不过,后来大周的“爱心助学”还是见报了。他的心里话变成了下面这段话: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孩子就是关心祖国未来。致富思源,回报社会,这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良知。能为够大家做点事我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