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天上飞来几只蚂蚱
8308100000012

第12章 什么也不说

看到女儿提着一块猪肉回来,老人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

女儿一下子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爸,买了11斤……”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往年过年,都是买5斤肉。

没等父亲开口,女儿解释道:“爸,老复员军人有补助,1个月180多元,我两个月前给办理的……”

老人白了女儿一眼,心里说咱有手,自己能干活,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女儿似乎知道他的心思,不服气地说道:“爸,那是国家政策,不是给组织添麻烦。要不是您这么倔,咱家也不会是眼前这样!您当年有好好的工作,为啥回来当农民呢?”

1962年,上级号召党员干部支援农村建设。他对单位领导说,俺家很穷,得回去。他当场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那时老人是18级干部,月工资66元多。这在当时,算高工资了,生活是很滋润的……老人回到河南老家后,用积蓄买了一点粮食,就没钱盖房了。村里有两间透风又漏雨的破庙,他和老伴清扫了一下,就住了进去……想想在战争年代,很多时候连破庙也住不上啊。

看到老人不说话,女儿心里有气,自顾说道:“你如果一直当着村干部也好啊,可你偏偏不干。”

当时,村里到处都是盐碱地,村里人缺吃少穿。老人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天天啃高粱面饼子的乡亲们,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稻改成功后,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年龄大,文化低,胜任不了,还是让年轻人干吧。后来“官”越做越小,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

老人看了女儿一眼,心说,当官也是为百姓服务的,不是享受的。

女儿说:“单位为您落实待遇,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您回去工作,您怎么不回去呢?”

那时,原单位的同志找到老人,要恢复他的工作。他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当时福建来的同志大为不解,说你不回去就亏死了!他说亏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拒绝返回工作岗位后,单位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老人发放了生活补助费,此后每季度给他寄一次。国家对他已经很照顾了,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女儿委屈地说:“县民政局根据相关政策,给您办理了工资补助。您咋不要呢?如果咱家里富裕,也就罢了,可咱家里没有啊。不就是因为家里穷,我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妈妈50年没回过娘家吗?!”

老伴家在福建,由于没有路费,50年没有回去过。老伴就省吃俭用喂了一头猪,猪长大后卖了凑沟路费,才回去一趟。老伴一只眼睛患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现在近乎失明。女儿不上学后,想出去打工,因为年纪小,很多地方不用我,只好跟着他下地干活。邻居看她下地干活实在吃力,就帮忙给找了个卖咸菜的活儿。每天,她都要步行几十里路卖咸菜,脸被晒得通红通红,手被盐水泡得裂了一道道口子……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天天一亮就把女儿送到大门外,天黑后再站到村口等她回来。

老人感到对不起女儿,不敢正眼去看她。

女儿心疼地说:“爸,还有您,冬天一件黑棉大衣,夏天一件短袖布衫,常年都是这两件……县民政局也是按国家政策给您发放的,您为啥就不要呢?”

老人心想,单位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两份,让国家吃亏啊。

女儿忍不住又说:“咱家条件不好,您还常常接济别人,这个我没意见,可是您帮助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送吃的,送穿的,人家连句感谢都不会说,您图的什么?”

老人心说,啥都不图,那么可怜,咱咋能不管?

难道是父亲没上过学,不懂得享受?可父亲说他打过很多仗,没受过伤。他曾站在阵地上,向碉堡里的敌人喊话,不费一抢一弹,吓得敌人投了降……父亲是不是诓自己的?想到这里,女儿说:“爸,您说您打过不少仗,咋没见过您的军功章呢?”

老人叹了口气,就从一直旧箱子里翻出一个用红布裹着的包袱,然后一层层打开了。

女儿一下子傻眼了:里面包着的竟全是一枚枚军功章!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级功勋章都有,从那些文字上可以看出,都是在淮海战役、解放济南、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解放福州战役获得的。

女儿好半天才嗫嚅道:“爸,您为何从不讲自己的战功呢?”

老人不屑地看了女儿一眼,心说显摆这些弄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想想死去的战友,我都活到87岁了,还有啥不知足的?再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老人的无语让女儿感到了羞愧。女儿说:“爸,您放心,我再也不说了,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了。”

老人这才咧开嘴笑了,脸上写满了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