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道阶,置道官,给俸禄,宫观皆赐田。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企图以道代释,改佛寺为宫观。又诏道士与郡县官以客礼相见。徽宗把道教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加剧了释道矛盾。因此,钦宗一继位就下令一依祖宗旧制,道士官阶并予追毁,特权也渐被取消。南宋诸帝仍保护道教,但再未出现真、徽二帝时期那种畸形兴盛。就主流说,宋代儒释道并崇是有利于宋代文化的繁荣的,是宋代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宋代士子好自称居士,僧、道文人化,文人僧、道化,都是宋代诸帝儒释道并崇的产物。真宗谓“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实际得到了三教多数人的拥护。僧人契嵩既通佛典,又悉儒经,其《镡津文集》多论佛道与王道合。天圣中,东京上清宫道士常崇道在《天庆观石幢记》中说:“非道教无以升君子,非释教无以化下愚,非儒教无以理国家。”由此可见,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代是何等深入人心。
教育的普及是宋代文化发达的另一原因。北宋从庆历年间开始就多次大规模兴学,学校之设遍天下。中央设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地方有郡学、府学、县学,民间有书院、乡校、家塾,培养了不少人才,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由于教育的普及,宋人的文化素质远远高于前代,出现了很多神童、才女和儒将。宋代科举设有童子科,《宋史·选举志》云:“本朝童子以文称者,杨亿、宋绶、晏殊、李淑,后皆为贤宰相、名侍从。”所举皆为嘉佑二年贡举以前的人物。宋代才女也很多,多能诗,王安石家最众。安石之妻吴氏,适张奎的妹妹,适吴安持的女儿,适刘天保的侄女,皆能文工诗。宋代的很多名臣都与他们母亲的教育分不开。如参知政事贾黄中、苏易简、宋绶、苏轼兄弟之母。由于宋太祖提倡武臣读书,故即使行伍出身的武将也往往知书;狄青“博览书史,通究古今”;郭逵青年时代常“日怀二饼,读《汉书》于京师州西酒楼上”;冯守信“手不去经,率其所学,以抚戎兵”。
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开拓是分不开的。太宗组织文臣校订经史群书,如《五经疏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并编纂新书,北宋所编四部大书,这就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收稗官野史、小说笔记多达四百七十五种,很多书早已失传、残缺,赖此书得以保存,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小说史的重要资料。《文苑英华》上续《文选》,广收南朝梁末至唐代的诗文,张说、李商隐等人的很多诗文均赖此书保存,是清人编《全唐诗》、《全唐文》的重要资料来源。《太平御览》引书更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保存了大量古籍佚文。
今天我们读到的宋以前的总集、别集多含有宋人的收集整理、校勘笺注之功。如六经、《楚辞》、《文选》,陶潜、李白、杜甫、韩愈之集。宋初乐史所裒集的《李翰林集》,凡七百七十六篇。
宋敏求后又多次辑佚,所得“无虑千篇。沿旧目而厘正其汇次,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凡赋、表、书、序、碑、颂、记、铭、赞文六十五篇,合为二十卷”,奠定了后世所传李白集的基础。曾巩在京师编校史馆书籍时,曾校正考次李白诗先后,作《李白诗集后序》,称“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可见宋人对李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后序》,《李太白集注》卷三一,四库全书本。
白诗的辑佚、编年都下了很大功夫。伟大诗人杜甫之诗不甚被唐人重视。真正普遍重视杜诗是在北宋中叶以后,苏舜钦、王洙、王琪都收集整理过杜集,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与他们的辛劳是分不开的。正如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卷七三)所说,在他之前很难找到韩集,“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其他如柳宗元、李商隐、李贺之诗文也经过宋人收集整理。
以上是嘉佑二年贡举文星璀璨,北宋中叶文化、文学的繁荣的总体原因。与欧阳修同时或早于欧阳修的不少人已在从事诗文革新,为什么只有欧阳修才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呢?除北宋文化经近百年积累,诗文革新经多年酝酿,多人努力,到欧阳修时已日趋成熟等共同的时代原因外,就欧阳修个人讲,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在写作目的上,他反对为文而文,其《答吴充秀才书》(卷四七)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强调诗文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要发扬《诗经》的美刺传统:“善者美之,恶者刺之。”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其《答吴充秀才书》(卷四七)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祖择之书》(卷六八)云:“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同时,他也不忽视“文”的作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卷六七)谓“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他还提出了对文的具体要求,要“简而有法”;要平易自然,反对险怪奇涩之作;反对模拟,强调创新;强调诗文风格的多样性,他托曾巩告诫王安石“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苏、梅诗风迥异,他对两人都十分推崇,他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卷二)中说:“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他反对昆体四六,但其《论尹师鲁墓志》(卷七三)认为“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并称道杨、刘“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不可”。他提倡诗文革新,但他对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号称古文”而求深务奇的狂词怪论也毫不手软。正因为他既反对西昆体,又反对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才保证了诗文革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欧阳修以大量堪称典范的作品,扭转了当时文坛的风气。欧阳修曾对苏洵说:“予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洙),石守道(介),然意常有所未足。今见君之文,予意足矣。”欧阳修以前的古文家,其作品还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他们不能完全战胜和取代西昆体的重要原因。欧阳修及其门人之所以能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完全胜利,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就在于他们创作了大量完美的足以传世的作品。
第三,欧阳修培养了大批新秀,壮大了北宋诗文革新的实力。宋代文化特别是宋代文学发达的原因很多,奖掖后进成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欧阳修之成为欧阳修,与他受人奖掖分不开,更与他喜欢奖掖后进,造就出曾巩、王安石、三苏父子等一代文豪分不开。天圣六年(1028),二十二岁的欧阳修在再试不中之后,携文谒翰林学士胥偃于汉阳,偃大奇之,他对修说:“子必有名于世。”他不但把欧阳修留置门下,携修泛江入京再试,而且以女妻之。三十年后即嘉佑二年,自己做了翰林学士的欧阳修,读到初出茅庐、亦仅二十二岁的苏轼的文章,连声称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朱弁《曲洧旧闻》卷八载,欧阳修一日与其子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古往今来,那些眼光如豆、心胸狭窄的人,一看到胜过或可能胜过自己的人,就想把别人踏下去。比起“尚欲放子出一头”的欧阳修来,真该愧煞。
第二节 嘉佑二年群星的影响
嘉佑二年贡举标志着北宋古文革新的胜利,它对整个宋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宋代文学各体无不受其影响。宋赋虽然诸体皆备,但最有特色的是形成了不尚用典、骈散结合、押韵不严、具有散文化倾向的文赋,出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北宋古文革新对骈文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古文家,而且专精四六的骈俪名家,其四六文风格,亦为之一变,形成新式四六文。
北宋古文革新对宋诗、宋词的影响也很深远。宋人以文为诗,袁桷《书括苍周衡之诗编》(卷四九)云:“以文为诗者,韩吏部始。然而舂容激昂,于其近体,犹规规然守绳墨,诗之法犹在也。
宋世诸儒一切直致,谓理即诗也,取乎平近者为贵,禅人偈语似之矣。”林俊《正德胡刊本严沧浪诗集序》云:“迨宋以文为诗,气格愈异,而唐响几绝。”明人许学夷云:“唐人以诗为诗,主达情性,于《三百篇》为近;宋人以文为诗,主立议论,于《三百篇》为远。”清人叶燮反驳说:“从来论诗者,大约伸唐而绌宋。有谓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于《三百篇》为近;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于《三百篇》为远。何言之谬也!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议论尤多。……而独以议论归宋人,何欤?”叶燮之说虽是,但前人以议论为诗远没有宋人突出,以议论为诗确为宋诗特点,也是宋诗不如唐诗耐读的原因。《筱园诗话》卷一:
“自宋人好以议论为诗,发泄无余,神味索然,遂招后人史论之讥,谓其以文为诗,乃有韵之文,非诗体也。此论诚然。然竟以议论为戒,欲尽捐之,则因噎废食,胶固不通矣。”
苏轼之词“如诗如文”,辛弃疾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卷六):“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魏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用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尽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词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在后来形成了以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为代表的豪放词派。直至清代的陈其年、郑燮、蒋士铨、况周颐等人,都深受其影响。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云:
“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南宋辛稼轩,运深沉之思于雄杰之中,遂以苏辛并称。他如龙洲、放翁、后村诸公,皆嗣响稼轩,卓卓可传者也。嗣兹以降,词家显分两派,学苏辛者所在皆是。至清初陈迦陵,纳雄奇万变于令慢之中,而才力雄富,气概卓荦。苏辛派至此可谓竭尽才人能事。后之人无可措手,不容作,亦不必作也。”
嘉佑二年贡举的考官和进士,其诗、词、文很多,都成了南宋、元、明、清学习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文平易流畅的风格奠定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发展的基础。元好问《闲闲(赵秉文)公墓铭》(卷一七)论宋文对元影响云:“国初因辽、宋之旧,以词赋经义取士,预此选者,选曹以为贵科。荣路所在,人争走之。……盖自宋以后百年,辽以来三百年,若党承旨世杰,王内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杨礼部之美,王延州从之,李右司之纯,雷御史希颜,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若夫不溺于时俗,不汩于利禄,慨然以道德仁义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沉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幼而壮,壮而老,怡然涣然,之死而后已者,惟我闲闲公一人。”刘基《苏平仲文集序》云:“元承宋统,子孙相传,仅过百年,而刘、许、姚、阎、吴、虞、范、揭、欧、黄之俦,诗文皆可垂后,则由其土宇之最广也。”王文禄《文脉》卷一亦云:
“胡元易世,宋学犹存。”
明前后七子认为宋无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汉唐。明人学宋代诗文者并不少,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提法,虽然宋已萌芽,元已大体成型,但流行是从明代开始的。元人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云:“唐之文能变八代之弊、追先汉之踪者,昌黎韩氏而已,河东柳氏亚之。宋文人视唐为盛,唯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五家与唐二子相伯仲。夫自汉东都以逮于今,浸浸八百余年,而合唐宋之文可称者仅七人焉,则文之一事,诚难矣哉!”其《题何太虚文集后》(卷五八):“唐宋盛时,号为追踪先汉,而仅韩、柳、欧阳、曾、王、二苏七人焉。”其《别赵子昂序》(卷二二):“西汉之文最近古,历八代浸敝,得唐韩、柳氏而古;至五代复敝,得宋欧阳氏而古。嗣欧而兴,惟王、曾、二苏,为卓卓之七子。”在吴澄所列七子的基础上,明清人加上苏洵,则成唐宋八大家。明初朱右已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三苏父子之文为《八先生文集》(已佚),唐顺之《文编》选唐宋文也仅取此八家,茅坤因不满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观点,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更大。清人张伯行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储欣编有《十大家全集录》。
为学习前人文章,元、明、清还编了不少其他总集,或诗文皆选,如明人吴讷编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编的《文体明辨》,贺复征编的《文章辨体汇选》等。文章总集中还有一些专选赋与骈文的总集,赋总集有元祝尧编《古赋辨体》,清代编的《御定历代赋汇》;骈文总集有明人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清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彭元瑞的《宋四六文选》,曾燠的《骈体正宗》等。
兼选宋诗或专选宋诗的诗歌总集也很多,宋人宋绶《岁时杂咏》所集迄于唐,宋人蒲积中在此基础上编成《古今岁时杂咏》,增宋人之诗,如欧阳、王、苏、黄、梅圣俞、张文潜、陈无己之诗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