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8299700000077

第77章 其他嘉佑二年进士丛考(1)

还有一些嘉佑二年进士不便归类,或正史无传,但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的名人文集(如苏轼)所提及的同年(同科及第者),从笔记、诗话、方志中还略可钩稽其事者,一并考述于下。有生卒年者置前,无生卒年者置后;事迹较详者置前,较略者置后;同一家族的尽可能放在一起,不考虑有无生卒年及资料的详略。

一、“为文辞雄深有气”的梁师孟

梁师孟(1020-1091)字醇之,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儿时,吴奎一见奇其秀颖,使为诗,顷刻辄成,大异之。年十八冠乡举,名声籍甚,诸老先生喜为推引。嘉佑二年擢进士第,调沂州费县主簿,迁邢州龙冈县令。丁母忧,起为相州汤阴令。吴奎荐其才,擢国子监直讲。熙宁二年,改秘书省着作佐郎。太学策诸生,有对语病新法在高第者,大臣怒,尽出学官补外,师孟被签书淮南节度判官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元丰改官制,换承议郎,通判隰州。哲宗即位,覃恩迁朝散郎致仕,节居乡里,自号“般阳居士”。观书赋诗,萧散自得,乡人亲敬之。元佑六年卒,年七十二。师孟强毅笃实,自少刻励于学,至老不废,博知古今。乐善疾恶,出其天资。视世事有弗可于意者,戚嗟痛叹,至或流涕,不能浮沉俯仰,耻以一毫近人,居京师七年,未尝造请。与世龃龉,故不为世用。为文雄深有气。着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事迹见刘挚《朝奉大夫致仕梁公墓志铭》。

二、“刚方直谅,学造本统”的刘庠

刘庠(1023-1086)字希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孤,八岁能诗,为石曼卿所器。年十四,以文谒蔡齐,齐奇而婿之。以岳父蔡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迁宋城县主簿,改陈州司户参军,移郑州郑县令。嘉佑二年进士及第,知历阳县。改陈州司户参军,移莫州莫县令。六年,迁着作佐郎、知河南府伊阳县。英宗即位,累迁秘书丞、太常博士,为高密、广平两县教授,除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立,擢殿中侍御史里行,为右司谏,兼提举国子监。

神宗语及汉武事,庠对曰:“王者当上法尧舜之德,下迹成、康、文、景之治,汉武不足为陛下道。”神宗悦其忠。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真定府,召知开封府。时王安石用事,庠与异议,蔡确主安石,因与蔡确争廷参礼,失宰相意,出知太原府,移成都府、秦州、虢州、江宁府、滁州、永兴军。元佑元年,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寻卒,年六十四。

吕陶《枢密刘公墓志铭》云:“公刚方直谅,学造本统,通古今治乱安危之变,积深而蓄厚,亲达睿明,被遇隆眷。发为爱君忧国之谋,惟为泽民恤物之利,贤者事业,盖无愧负。惟屡忤欢贵,不忍一俯己狥合,悠然四方,遂至终老,此可悲也。”着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三十卷,藏于家。事迹见吕陶《枢密刘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二本传。

三、“学行纯固,论议精明”的王回

王回(1023-1065),字深父,其先福州侯官人,后迁居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遂为汝阴人。早年举进士落选,刘攽《闻王深甫下第》诗云:“骅骝历块误颠蹶,卞和抱璞空归来。天下何曾识琬琰,市人空腹尚驽骀。”嘉佑二年始及第,为卫真县主簿。

岁余自免去,退居颍州,治平二年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已卒,时年四十三,卒于熙宁变法前。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卷九三)对其早死深表惋惜:“嗟乎深父,其智虽能知(孟)轲,其于为(扬)雄,虽几可以无悔。然其志未就,其书未具,而既早死,岂特无所遇于今,又将无所传于后。天之生人也而命之如此,盖非余所能知也。”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迹见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王回能文,欧阳修《举王回充馆阁状》(卷一一二)尝称王回“学行纯固,论议精明,尤通史传姓氏之书”。曾巩《王深父文集序》(卷一二)谓其文章“反复辨达,有所开阐,其卒盖将归于简也”。《皇朝文鉴》收其文多篇,其《抱关赋》(卷四)云:“嘉佑五年,回始仕为卫真主簿。日负吏责,悯己之不如古人也,作《抱关赋》:抱关之无责兮,聊可充吾食。匪可食兮,吾何易兮。抱关之无愧兮,聊可由吾仕兮。匪可仕兮,吾何累兮。抱关之无兮,聊可托吾遁兮。匪可遁兮,吾何慁兮。”“悯己之不如古人”就是此赋主旨,叹抱关击柝之任,不可能有参赞弥纶之功,只不过借此聊充吾食,实无责;借此进入仕途,故无累;借此隐于仕,故无烦劳。短短数十字,抒发了不得志之情。其《驷不及舌赋》(同上),语出《论语》,戒慎言:“彼驷能行,骎骎万里。此舌能言,人才闻耳。万里远矣,驷行有疆;闻耳甚微,舌言无方。六辔在手,纵之吾游,见险逢艰,不可控留。一出诸口,死传吾志,善恶吉凶,孰追孰避?盖古君子,取物以箴,学士诵焉。可毋慎今!”

其《故迹遗文序》(同上卷八七)前论传播工具与传播久远的关系:“传古者莫寿于竹帛,而世以金石为最寿者,惑于外也。彼徒见其刚坚之质,大书而显刻之,安于屋壁山岩之中,藏覆遮护,国有官守,家有子孙,外物莫能寻其隙而伤,则以为传于万世不朽矣。然而存于今者,六经百氏之文,皆竹帛所载,而其被于金石,特以为最寿者,所存无几,往往复断剥缺讹,非反质于竹帛所载六经百氏之文,则不可得而读。其不载于竹帛,而名迹遂因而泯没者,可胜道哉!其官守子孙,今谁国而谁家也?由此观之,万物未有恃其久而全者。夫金石诚寿者,而人力不足以保于其外。竹帛之寿固不如金石,人知其不可恃也,然众传而广之,虽复万世,犹今日也。则金石之寿,尚何以较其短长哉!”后论所编《故迹遗文》:“予尝阅古钟鼎碑碣之文以证诸史及他传记,其褒颂功德,虽不可尽信,而于年月、名氏、山川、风俗,与其一时之文彩制度,有得其详,而史传追述,乃其概耳。惜乎!曩所闻者今已磨灭殆尽,而今所见者,后数百年不知又磨灭几何也。故采其完可读者,首尾编之,因次吾说为序,号曰《故迹遗文》。夫古之文以竹帛传,既寿于金石矣,而今之文以纸传,又便于竹帛,便则传之者益众,而此书之寿,其可究哉!特不知后之人能不以吾说而废否。”上文为我们提供了金石学、传播学的宝贵资料,金石碑刻的“褒颂功德,虽不可尽信,而于年月、名氏、山川、风俗”却比史传更可信,更详尽。全文认为金石不如竹帛,竹帛不如纸。而今天的电子文本更易于传播。

王回亦能诗,其《浙江有感》诗充满物是人非之感:“候潮门外浙江西,曾忆浮舟自此归。万古波涛今日是,一身踪迹昔人非。愁添壮齿头先白,泪入秋风眼易眵。日暮彷徨不能去,连堤疏柳更依依。”

四、“脱落闳肆”,“俊雄雅丽”的王向

王向(生卒年不详),字子直,号公默先生,王回之弟,并与王回同科及第于嘉佑二年。庆历中欧阳修守滁州,王向为三班奉职,干当滁州一镇。《梦溪笔谈》卷一五载,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修之礼,自往取之,学子闭门不接,并讼于王向。向判其牒曰: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先生不喜向判,持牒以见欧阳修。修阅王向之牒,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尝为县主簿,早逝。着有文集,今已佚。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二本传、《宋史新编》卷一六四。苏颂《祭王秘校文》较正史更为详尽地记述了王向的一生及他们间的情谊。他们是世交,同在京读书,同应进士试,王向进士及第后曾为宛丘尉,又曾官陕。

《祭文》云:“呜呼,予与子直,世笃朋仪。越在稚年,游从讲谊。

两家情亲,各有兄弟。辇寺同馆,秋闱并试。爱子襟怀,脱落闳肆。嘉子文章,俊雄雅丽。谓如子才,必用于世。吾侪龊龊,曾莫跂至。不见数年,声名益炽。先后相望,并收科第。子尉宛丘,予职京师。传闻治声,民歌咏之。窃私嘉叹,有友如斯。子罢陕官,予方忝麾。承以疾苦,相见无期。既来汝阴,子以丧归。

不见神锋,乃见裳帏。兴言怆恸,涕洟交颐。”

王向与欧阳修、曾巩、苏颂、刘攽等交游,擅长为文,长于叙事,曾巩《王子直文集序》(卷一二)云:“长乐(即福建侯官)王向字子直,自少已着文数万言,与其兄弟俱名闻天下,可谓魁奇拔出之材,而其文能驰骋上下,伟丽可喜者也。读其书,知其与汉以来名能文者,俱列于作者之林,未知其孰先孰后。考其意,不当于理者亦少矣。然子直晚自以为不足,而悔其少作,更欲穷探力取,极圣人之指要,盛行则欲发而见之事业,穷居则欲推而托之于文章,将与《诗》《书》之作者并,而又未知孰先孰后也。然不幸早世,故虽有难得之材、独立之志,而不得及其成就,此吾徒与子直之兄回字深父所以深恨于斯人也。”

其《公默先生传》是一篇自传,通过主客对话即公议先生与弟子任意的问答,写其“刚直任气”的处世态度。他原自号公议:“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反对他去颍,理由是“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君子贵行道信于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辟世、辟地、辟色、辟言是也。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张罗大纲,漏略零细。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

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小人凿空,造事形迹;侵排万端,地隘天侧。《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不幸去我,来者谓谁?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任意认为他之受谗,是因为自己的多议造成的:“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并向他提出避谤三策。上策是“阳誉阴非”,中策是“佯狂而去”,下策是“不好议而好默”:“先生之行己,视世人所不逮何等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

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却采纳了任意的下策,“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此文虽名为传,但从其通篇皆为主客对话和四六韵语看,实以赋为传;内容都是论处世态度,隐含刺世之讥,实为以论为传。

王回、王向之弟王冏(生卒年不详)字容季,嘉佑六年进士,为新蔡主簿。治平间,卒于家,年三十二。王冏刻意学问,善属文,长于叙事。着有文集十卷,今已佚。曾巩《王容季文集序》(卷一二)云:“吾友王氏兄弟,曰回深父,曰向子直,曰冏容季,皆善属文,长于叙事,深父尤深,而子直、容季,盖能称其兄者也,皆可谓拔出之材。令其克寿,得就其志,则将绍六艺之遗言,其可御哉!”曾巩《王容季墓志铭》(卷四二)云:“容季孝悌纯笃,尤能刻意学问,自少已能为文章,尤长于叙事,其所为文,出辄惊人。

为人自重,不驰骋衒鬻,亦不孑孑为名。日与其兄讲唐虞孔子之道,以求其内,言行出处,常择义而动。其磨砻涵养而不止者,吾未能量其所至也。不幸其志未就,其材未试,而短命死矣。容季之伯兄回深甫,以道义文学退而家居,学者所崇。而仲兄向子直亦以文学器识名闻当世,容季又所立如此。学士大夫以谓此三人者皆世不常有,借令有之,或出于燕,或出于越,又不可以得之一乡一国也,未有同时并出,出于一家。如此之盛,若将使之有为也,而不幸辄死,皆不得至于寿考,以尽其材,是有命矣!”

五、“曾未期岁”而“声茂”的陈侗

陈侗(1024-1088)字成伯,莆田(今属福建)人。年十三而孤,从其母居于苏州外家。年三十余于嘉佑二年始进士及第,调河南府福昌县主簿。留守文彦博一见与语,知其奇,厚待之,遂往来门下。丞相富弼亦爱重其文。知商洛县,徙南陵县。召试学士院,富弼辟为汝州从事。召还,除馆阁校勘,判登闻鼓院。

编纂宗正司条贯。同知太常礼院,编修枢密院经武要略。改太子中允,检详礼房户房文字。熙宁六年,为集贤校理,迁太常博士。元丰三年,出知湖州,徙宣州。召为少府少监,改朝散郎。

出使辽国,迁朝奉大夫。元佑元年,出知陕州,苏辙有《送陈侗同年知陕府》(卷一五),苏轼有《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卷二七)诗。苏辙还有《陈侗知陕州制》(卷二八):“朕忧劳远人,过于畿甸。以为吏之侵渔细民者,远则莫见;民之呻吟疾苦者,远则莫闻。是以选任守臣,惟难惟慎。尔以台阁之旧,出临关陕,曾未期岁,厥声茂焉。朕惟东蜀郡县之多,思得循吏镇抚其俗。进直书阁,宠光西南,尚无菲薄其民,勉修安靖之政。”

三年卒,年六十五。着有文集十五卷,藏于家。事迹见刘攽《故朝奉大夫权知陕州军府事陈君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