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8299700000039

第39章 曾巩家族及其亲友门生(12)

他鄙弃那种“诡伪剽窃、穿凿猥冗”的场屋之文,鄙薄那些如“美女时花,细丽艳妖,朝盛而夕衰”的文士之文,强调文章要像黄河、泰山那样,“峻厚高简,浑灏奔注,与天地齐同,而日月不能老”。这些主与欧、曾的古文革新主张是合拍的。

《与饶元礼论史书》(卷一五)是论史,但也可看出其文论观点。他就真宗时路振、其孙路纶所撰《十国志》,论及对整个修史的看法:“盖史之作,以才过人为主,其法必合于《春秋》然后当。”

本此,评价了各部重要史书。一是《史记》:“司马迁为史,不甚合《春秋》,然而号称最良者,其才高也。”二为《汉书》:“班固之才不及迁,而措置谨密则过之,故亦配迁流传。范晔以下,卑乎陋矣。”三是《三国志》:“陈寿以史为志论者,或谓之善,以余观之,犹为未尽。何者?三国皆汉盗,而曹操先篡,无以服人心,是以袁、刘诸人睢盱竞起,其事与战国无异。不当以秦为宜传周也,况曹氏威强,比秦不侔远甚。然则寿以史为志者,犹言三国不足以优劣,姑并记其事云尔。虽然,寿何知《春秋》之法哉?《春秋》虽据鲁为内,而尊王之外,未尝谓诸国为盗贼,亦书某师某人而已。寿以魏为纪,吴、蜀则不为纪,而其次第则以建号之先后列之。虽不类据鲁为内之体,然犹无害。至叙魏事,则往往名权、备,又书吴贼蜀寇,此无谓也。若以曹氏为宜传汉,则是王莽亦无罪乎?《春秋》之意,寿固不足以知之,且其才又弱,则其为书不尽善也固宜。”四是《北史》:“李延寿为《北史》,各自标建,无姓名贼寇之误,其叙事才致亦优于寿,此粗可也。魏徵、刘昫之徒,皆寿之罪人。”五为《新唐书》:“日者《唐书》遭会欧阳诸公商略法度,其措置文彩,遂与班马争路,可见吾宋文学之盛,高映累古矣。”又云:“今《新唐书·杨行密传》最有功,凡行密之善可道者毕载于篇中。又于京师见永叔所作《钱镠传》亦甚核详,盖永叔多收野史记传,而去取从容也。但不知永叔书,尽载十国君臣事迹果否?”六为《旧五代史》:“前年初读薛居正《五代史》,病其有刘昫之谬,思见欧阳公所修书(指《新代史》)而无由得,不知永叔如何处五代之乱也?”然后才论及《十国志》,认为“大概十国之事,皆如孙权、刘备,而五代则曹操、司马懿耳。……吾以为使孔子记此书,不过以五代为鲁耳,必不谓十国为盗也。盖曹操之谋篡也,非不欲速也,以其天下未易服,故隐忍而俟之。若当时无吴、蜀、袁、刘,则建安以后无汉历矣。然则吴蜀非愿盗汉,因魏之篡而自度不能臣事之,故不获已而成国也。十国之乱,何以异之?”又论其文采、体例云:“其文不及居正,其标建不及陈寿,扶惫强行而已矣。书此国之事,则皆知称我,而其君则姓名之,又以盗贼名彼国;至于书彼国,则又以盗贼名此国,此噂沓背憎之人耳。司马迁所谓世家者,谓其诸传世有家也。其体与近世实录同,今为十国世家,又为列传,此何等法?”

宋代以诗赋取士,吕南公为应试计,曾辑《赋编》。其《书赋编后》(卷一七)前叙不喜赋而不得不学不练:“十四五时,随群儿诵今体赋,日欣欣焉。比十七八,遂工仿之,亦不多厌。二十以后稍不喜尚,然益知赋之态状华萌。自吾出江淮,行橐赍书,绝无赋集。或时同辈谈及,往往收睫闭听,等之恶畏。今年旅穷加忧,同居辄让以理旧习,谓可由以求禄仕。吾贫穷甚,果不免此,因复借其文以读。读之久,撷其善者得四十余题,手录聚之,资技痒云。噫,亦足以自笑矣。”接着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北人与南人会京师,相与置酒,独设橄榄为盘具。南人纵啖之甚美,核几不免。而北人初咂,齿未加深,颦蹙而投诸地,南人默笑焉。

已而,酒数行,他无以食者,北人簺懆(含羞)起,从地而复引啮之,顾谓南宾:“天下味良于养人者,宜不止此。当今之时,我急无以慰喉牙尔。借吾有八珍五鼎之享,则今日之举,未为不知味也。”呜呼,吾真类若人矣。”他不喜赋还要辑《赋编》,正像北人不会咂橄榄,而在无其他下酒菜时又不得不咂一样。

他力学不倦,苦节自守,潜心为文,文风也接近曾氏兄弟。

他在《上徐龙图书》(卷一五)中曾自称:“读书为文辞,不肯止于苟售,则探高究远,以寻圣贤之阃奥。”吕为曾巩乡人,符中行《灌园集序》谓“其为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崔绍《灌园集序》云:“次儒好学能文,出于天性。苦节自守,不肯妄求。前辈乡先生皆爱其文而服其行。”其文章议论纵横,文辞雄深,风格劲健,具有宋代古文特色。

元丰末,曾巩卒后,吕南公有《上曾内翰书》(卷一○),内翰指曾布。首赞曾布:“往在熙宁之初,阁下以令长进京官,遭值圣君贤相,留神至治,而阁下遂为参赞新美(指新法)之腹心。当是时,某再以举子绌于有司去。十五年间,实见阁下历省寺,登禁近,用直被谗,出典雄藩,逡巡拥节钺,董百万貔虎士,为天子镇抚南蛮,扼制西羌,功名资致,秀茂显赫,与古贤将相上下。穷山越海能言之类,莫不咏诵风烈,想望声彩。”次叙自己:“而某幸以褐衣事笔砚丹铅,从诸生后,薄晓辞章,又有乡国枌榆,可为寒晚依归之号。乃独至今偭然未识阁下颜面,盖常耿叹,以为士而志于道德,惟无外慕焉耳,若夫礼义之必行,则穷达非所以间之。”

全文重点是表明思见之意:“穷则知有达者,而达则于穷者或不之知,乃势之常而情之不必怪者也。”接着他详叙了历次失去谒见机会,一是“昔阁下之自桂而北也,旗旌过故里,道路为之荣耀,巷儿闾妇毕出倾仰,而某不获伏谒导骑之前,则以阁下未尝还乡国,其于不敏宜不知。今且莫有为穷困之先者,将以轻易得罪于行尘,故不敢也”。二是“及阁下以哭亡来归,而某又不得速往,则以既未尝得见,而遽以贱吊贵,非礼之情,又不敢也”。但并未放弃“一视阁下”之意:“虽然,某终愿一识阁下颜面,以慰岁久想咏之区区,以稍异于邻不觌之徒,以不尽废夫贱敬贵、少敬长、不肖敬贤之礼义。而使阁下亦幸肯降意而导焉,以知乡国之寒晚,有可与言乎否也。”吕又有《上曾吏部书》(卷一○),吏部指曾肇,书有“昔者食于逆旅盖十五年”语,当与前书作于同时。主旨也与前书相同,是求见信。首论多年未见之因:“士犹争以躁竞熏驰,是则为肉借皮(借权势之人以提高自己),苟求云尔,曾何足以居激昂之后哉?无可议矣。乃若某之所意,则以为富贵之亨否听之天,功名之有无视之时,充吾所养而无所待于物,不亦可乎?然则所愿见者,道德文章命世之士而已,其于公卿大夫为不为,非所问也。……方天下之人皆得疑于借皮而已,则非借,谁能覆按哉?不如勿往,以使气焰之阍人,无我恶也(不讨厌我)。夫读书而尚友古之人于悄悄之牖间,孰肯同于尘俗,致见恶之纷纷乎?”次赞曾氏兄弟:“言成文而世莫能加,动成德而人莫能择,价满乎四海,可谓命世之豪杰。……夫南丰为邑着于地志千载,而未有一人以文武勋名书之史氏。至宋兴且七八十年,而后天下称曾子固。又至熙宁,而翰林与阁下俱鸣于时。……一门三人,并驾方轨,何其盛也!”末表求见之意:“谨以穷贱姓名干诸将命者。某求仕于科举而不得,则无所道矣。去老于丘园,治田桑以饱煖残齿,耕稼暇日,尚能作为诗书,以歌咏太平君子之声烈。百世之下或有传焉,则曰阁下之旧乡,农圃野夫乃有功于文字也,则今日之蒙赐见,或不辱焉。”这两封求见信的特点是行文曲折婉转,毫无乞怜之意,与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等相类。

其《杂着》(卷一八)各篇亦庄亦谐,议论叙事纷陈,《书刘瑾事》写达官贵人,仅书二事,就可看出刘瑾一诺千金的优秀品德。

一为裴煜:“刘沛公当国时,进士裴煜以文艺往来门下,公称爱之,使子瑾与之游,友好甚渥。煜试南省,奏名第一,声誉暴振。

其交瑾益谨,愿为姻家,瑾莫逆也。公之薨,煜在修书局,自虑可致富贵,于初心颇怀去就,瑾觉之而未尝问。比瑾仕稍显,而煜老蹉跎,得扬州,未行而疾病,手书抵瑾,愬穷蹙,以后事为托,且寻昔好,其辞殊哀。瑾方与客饮,大醉,夜半乃见煜书,起叹息。

未五鼓而诣煜,煜见瑾欷歔不自胜,瑾曰:“勿疑矣。”归遣其子往拜煜,即日成婚。煜遂死,瑾为经理其家甚备。”二为郑獬:“其后瑾为淮南转运使,郑獬舟过广陵,疾作而殆,使客讽告瑾,愿屈使君一视,我死可以目瞑。瑾闻之,辍食而往,獬曰:“必死,念妻息无归,非公孰能抚我?”瑾以尽力许之。獬卒,瑾悉橐买田宅郧溪上,以女妻獬子,使奉母居焉。”作者最后感慨道:“瑾儒者,有雄豪名于天下,士论所畏,而其所以存待危亡乃如此。”

《达佣述》(卷一八)记述一个达天知命的下层农夫;“淮西达佣,传者逸其名氏。佣不习书,未尝知仁义礼乐之说,翳茨为居,与物无竞,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钱,以给炊烹。或时得羡于常,则尽推赢易酒肉以归,夜同妇子宴语。又自知吹钟管,间辄以度曲助嬉笑,其声隐然以为常。”并以无暇“笑乐”的“富翁”与之对比:

“其篱后居有富翁者,或夜寝不熟,厌闻之。一日召佣来前,语之曰:“吾宅室层复,京窖棋峙,一岁之息,计簿至积案。吾生可谓优余矣,而夕夕笑乐有不暇焉。汝草茅之子,宛转不越丈尺地,日仰手眼者,奈何资以尔乐也?”富翁遂给佣者百千,任其经营,当会更快乐。结果却相反,佣“取赀以去。自是稍不闻管乐声,既而笑语亦稍贬,旬月以往,声如窒矣。富翁初怪之,未及问,而佣来,有蹙容。以状问之,则曰:“不主多财,偶学之,而虑所营失其方,故甚忧。已营之,又苦其或亡,故多劳。忧劳之兴,始吾一己尝之,是以管不暇吹。继而家共患焉,笑乐并失矣。顷与妇子计,以为求利于外则甚难,苟得优游以终老焉,人生至乐也。幸彼未可知之外营,而废吾难得之内乐,宜不可为。”于是把钱还给了富翁。最后以作者的感慨为结:“生非财不养,然知养生而不知达生,其为蔽害深矣!”财再多,难道“能纡金褐而咽珠饭哉?”也不过是“饱暖而已矣”;富者能厚葬,招致的是掘墓;能留给子女大笔财产,而子女往往“侈纵”,败家,陷于“罪戾”,而“家破世辱,凡以不用达故也。诚知聚不足益而害有以根,于以安生而率教,则何破辱之有?乃惑一身,而复畀其后以鲜若人,不祥莫甚焉。达生知道至矣!闻古有羲、黄氏之民者,其人化之而千载不作。其后有列、庄氏之书者,其言尽之,而知者不以行。孰意淮西之佣而得此也?世指不知书辈为愚夫,岂果然哉?”这是一篇颇富哲理,寓意深刻的杂记文,达佣不知书而知理,“优游以终老”乃“人生至乐”,不可以“未可知之外营”,废其“难得之内乐”;作者的感慨尤为深刻,“生非财不养,然知养生而不知达生”,其害更深。“聚不足益而害有以根”,因贪得无厌而深陷囹圄者当亲书一通以自戒。但“知者不以行”,故也未必有用。

《义鹰志》描写一只机敏善搏的苍鹰,谓“盱南陆氏,世雄于赀,子弟矜玩好,往往以之易(轻)学问,售奇访异以为常。”后蓄一猴,“见妇女必跳梁悚拚,如将近之。陆氏患焉。谋掊死之,未施手而猴先惊畏,登屋僻去以避祸,弹石不得中,人力不能追。

凡夜寂,猴辄潜下取饮食,人动则引遁,无如之何”。后自虔州来一少年,臂苍鹰,搏摄无虚向。少年答应为擒猴,鹰摩空下瞰得猴处。猴犹坐不动,伺鹰垂近,瓦以扞身,鹰不能得。鹰遂穿云而去,第二天又带来一鹰,前一鹰未得手,后一鹰继至,猴不疑,遂被擒。“盖少年之鹰往招之而来助者也”。文末是作者的议论,一是为鹰搬兵相助深感奇怪:“何少年之所养,适当攫抓之不胜,而遂能招夫助己者耶?夫以通昼夕之奔逝,盖不知经涉几千万里之远,而几十百之群队,彼岂有呴呴之语言,沾沾之势貌,以相讽动者耶?”二是感慨人不如禽:“今人生同州,聚同乡,上之人防之以政刑,而端良博厚之士尸其教。观其平居束冠衣、媚声气以相翕习,有谓之为无志气行义,则起不平之色,亦从而恨之。

惟其一旦撄介患害,则人人自苦也,曰吾爱发肤,又曰吾力不胜也,埋头缩手,背嗟而斜睨,以阳托于畏慎之名。此一门之内有之矣,况婣族耶?婣族且有此,况州闾相识耶?是曾二鹰之无知,奚志气行义之各得耶?”“矜玩好者可以戒,而不如鹰者可以惭”,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全文故事曲折,简直可作为讽世小说读,表现了作者不拘一格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