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嘉佑二年贡举得人之盛,人们往往想到苏轼、苏辙兄弟。从文学成就看是如此,但从兄弟同科及第的人数及政治地位看,则以曾巩、曾布、曾牟兄弟及从弟曾阜最为突出,他们皆于此科及第。苏轼兄弟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曾氏兄弟则颇为复杂,曾巩由王安石密友,因变法而渐疏远;曾布位至宰相,是变法派的核心人物;而曾肇却反对变法,曾劝曾布“远佞人”(指吕惠卿)。
第一节 “三世文章称大手”
曾巩是文学世家,其祖曾致尧、父易占,曾巩的弟弟曾布、曾肇、曾牟、曾阜、妹婿关景晖、布子曾纡、肇子曾统皆能文。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云:“南丰昆弟六人,久益寥落。与长弟晔应举,每不利于春官。里人有不相悦者,为诗以嘲之曰:“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南丰不以介意,力教诸弟不怠。嘉佑初,与长弟及次弟(曾牟)、文肃公(曾布)、妹婿王补之(无咎)、王彦深(几)一门六人,俱列乡荐。既将入都赴省试,子婿拜别朱夫人于堂下,夫人叹曰:“是中得一人登名,吾无憾矣。”榜出唱第,皆在上列,无有遗者。”傅伯寿《云庄集序》:“公家世以儒显,至南丰先生遂以经术文章名天下,学者宗之,以继唐韩文公、本朝欧阳文忠公。时文肃、文昭(曾肇)公同以才学进,兄弟鼎峙于朝。”曾肇《曲阜集》所附史臣论曰:“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琐,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材。宋之中叶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若曾氏之家学,盖有两汉之风焉。”
祖父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南丰(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迁着作佐郎,直史馆,改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寿、泰、泉、苏、扬、鄂等州。
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六,赠谏议大夫。着有《仙凫羽翼》三十卷、《广中台志》八十卷,《清边前要》五十卷、《西陲要纪》十卷,《为臣要纪》三卷,文集十卷。事迹见欧阳修《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卷二一),王安石《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欧阳修《神道碑》称其不畏权势:“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恃其声势,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公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夫敢以法加诸豪,乃强吏之所能尔。
使诸豪不敢干其法,此为法之本意,而人之难也。故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卷一二)称其自少已知“治乱得失兴坏之理,其为文闳深隽美,而长于讽谕”,出仕后,“勇言当世之得失”,“虽屡不合而出,而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曾纡《江楼记》云:“吾太傅公以儒学入事太宗,文章高天下,而议论坚正,皆惊人语,而出处之际,又挺然不少屈。百余年间,学士大夫想望其丰采,凛然如生,故片言遗墨,得者皆秘藏之,以为传世之宝。”致尧能文,其《春日至云庄记》以写家乡之景胜,引弟士尧告之语曰:“兄往年漕运吴越时,数示家法,俾诸儿侄带经而耕,因授垦田种树之法。儿侄辈不获师焉,而乡里师之。旴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原隰高下,稍涉腴美,则鲜有旷土,皆兄教人谋生之术也。今土膏脉起,农人始耕,欲俟兄命驾观焉。”亦能诗,如《望京楼》的“境土连江徼,人家匝海隅。
隔山川隐映,近郭水萦纡。雨过风腥槛,潮来岸浸庐”;《东林寺》的“晴沙鸣乳雁,芳草醉游人”;《题刘居士江楼》的“卷帘青山入,窗开白浪翻”。王安石《曾公墓志铭》称其“尤长于诗歌”,并非溢美之词。
巩父曾易占(989-1047)字不疑,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为抚州宜黄、临川二县尉。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改镇东军节度推官。监真州装卸米仓。迁太子中允、太常丞、太常博士,知如皋、玉山二县。为信州知州钱仙芝所诬,罢职家居十二年。庆历七年,复如京师,至南京病卒,时年五十九。事迹见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卷九三)、陈师道《光禄曾公神道碑》(卷一六)。
易占早以文名,仕既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有《时议》十卷,论天下古今所以存亡治乱,已佚。今存《南丰县兴学记》一文,首论学校的重要性:“古乡党学校,……本之导民成化。故其士之入朝,在乡居家,皆就法度而莫为非,此古之所为治而传子孙不殆也。自乡党之制废,学校虽有存者,亦戾于古。……今有能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为其所宜而非辞之谓,则其俗庶几矣。如是而设学也,非诚通于本末欤!”次论宋及南丰之兴学:“宋初定天下,惟汴有学。天圣以来,洛、睢上至他府若州,亦往往兴学矣。县于民最属,与古乡党均,然莫知为学。
独南丰周侯(燮)至,则考县之西南构为学。”末论南丰曾氏的影响及作记原因:“吾县初无隶儒者,由曾氏建隆、祥符间谏议(曾致尧)以文行,为海内望,其世浸闻。往请于谏议之子,其可遂来。”予愧之,逊不得也,乃申古之意告之,使学者知有归也。”
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载,易占有子六人:晔、巩、牟、宰、布、肇。陈师道《光禄曾公神道碑》载其子五人:“巩,中书舍人;牟,安仁令;宰,湘潭簿;布,龙图阁直学士;肇,吏部郎中。”缺曾曅,可能早逝。又载:“女嫁承议郎关景晖、南康主簿王无咎、秘阁校理王安国、江宁府教授朱景略,秘书丞李中、承议郎王几、宣德郎周彭孺,一卒于家,一再适王无咎,凡女九人。”其中曾巩、曾牟、曾布、曾阜、女婿王无咎皆于嘉佑二年同科进士及第。曾牟仕履不详,曾巩、曾布、王无咎详后。此外,易占从子、曾巩从弟曾阜亦于是科及第。阜(生卒年不详)字子山,熙宁六年三月,以夔州路勾当公事、着作佐郎为太子中允、权发遣夔州路转运判官;八月,罢兼提举常平等事。元丰中曾为黄梅县令,知邓州南阳县。元佑中通判陇州、邠州,刘攽《彭城集》卷二一有《通判陇州曾阜可通判邠州制》。事迹见《长编》卷二四三、二四六、三三四,《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三○,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
第二节 “文为世表,识在人先”的曾巩
一、曾巩生平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百千言,一览成诵。未冠,名闻四方。是时,宋兴八十余年,海内无事,异材间出。欧阳修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
巩稍后出,遂与之齐名,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其姓字。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遍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嘉佑二年进士及第。为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诰院。
熙宁二年为《英宗实录》检讨官,不逾月罢,出通判越州。曾巩与王安石的关系本来很密切,巩多次向欧阳修推荐王,但当王安石变法后,巩与王的关系开始疏远了。苏轼在《送曾子固倅越(通判越州)得燕字》(卷六)诗中写道:“昔从南方来,与翁(欧阳修)两联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意思是说,随着欧阳修的失势,曾巩的离去也是必然的。世论太容不得人,像蜩蝉一般的吵吵嚷嚷,震耳欲聋。哪有万顷的巨池,来养你这横海的大黄鱼(鳣)呢?历知齐、襄、洪州。进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赐绯衣银鱼。召判太常寺,未至,改知明州。徙亳州,又徙沧州,不行,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兼判太常寺。
元丰五年四月,擢试中书舍人,赐服金紫。九月,丁母忧。明年四月丙辰,终于江宁府,享年六十有五。宋理宗追谥文定,故世称曾文定公。巩平生无所好,唯藏书至二万卷,皆手自雠定。又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十卷,出处必与之俱。既没,集其遗稿为《元丰遗稿》五十卷,《续元丰遗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宋南渡后,原集已有佚,开禧时,赵汝砺、陈东重刊本仅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稿》四十卷,亦佚。现存《元丰类稿》五十卷,又补集外文二卷、续附一卷,是保存曾巩诗文最全的版本。又校理《说苑》、《战国策》、《李太白诗集》等多种典籍,均撰有叙录。孔武仲《祭曾子固文》:“惟公文为世表,识在人先。愤道之息,志于必传。绝众超群,自其少年。况有宗工,援引于前。雷动风兴,声薄于天。”自唐衰,天下之文变而不善者数百年,欧阳修始大正其体,一归于古。其后巩与王安石、三苏父子相继而出,为学者所宗,宋之文章炳然与汉唐侔。事迹见曾肇《子固先生行状》(《曲阜集》卷三)、韩维《曾公神道碑》(《南阳集》卷二九)、林希《曾公墓志铭》(《曾巩集》附录)、《宋史》卷三一九本传。
二、“质而近理”的曾巩散文
曾巩是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他也主张“文以载道”,提出要“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论文重道而以辞章为次,以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在《答李沿书》(卷一六)中,他批评李沿“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即颠倒了主次本末。他主张应“志乎道”,反对“汲汲乎词”。曾巩的文论颇有道学气,“朱文公(朱熹)评文专以南丰(曾巩)为法者,盖以其于周、程之先,首明理学也”。曾巩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履行了这一思想,其文自然纯朴,而不甚讲究文采,故朱熹认为“南丰文却近质”,“较质而近理,东坡则华艳处多”。曾巩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现存文上千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势,与欧阳修风格相似。
其《上欧阳舍人书》(卷一五)是一封求荐信:“先生方用于主上,日入谋议,天下日夜待为相,其无意于巩乎?”但其主要内容是论“当世之急有三”:“一曰急听贤之为事,二曰急裕民之为事,三曰急力行之为事。”他批评执事者怕言革弊:“天下为一,殆八九十年矣,靡靡然食民之食者,兵、佛、老也。或曰削之则怨且戾,是以执事望风,惮言所以救之之策。”他称赞当时的科举改革:“今者更贡举法数十百年弊,可谓盛矣。书下之日,戾夫惧,怠夫自励,近世未有也。”但他批评经义取士内容还是太宽泛:
“至于学者策之经义,当矣。然九经言数十万余,注义累倍之,旁又贯联他书,学而记之乎,虽明者不能尽也。今欲通策之,责人之所必不能也。苟然,则学者必不精,而得人必滥。欲反之,则莫若使之人占一经也。夫经于天地人事,无不备者也,患不能通,岂患通之而少邪?况诗赋论兼出于他经,世务待子史而后明,是学者亦无所不习也。”全文涉及历代之治乱之得失,陈述改革弊政的急务,对时政有较深感慨。此信及《上蔡学士书》(卷一五)末尾都曾推荐王安石:“巩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称文,虽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尝与巩言:“非先生无足知我也。”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傥言焉,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亦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幸观之,庶知巩之非妄也。”
庆历四年推行新政,以欧阳修、王素、余靖、蔡襄为谏官,天下皆为之贺,曾巩的《上蔡学士书》(卷一五)却为之忧:“朝廷自更两府谏官来,言事者皆为天下贺得人而已。贺之诚当也,顾不贺则不可乎?……邪人以不己利也,则怨;庸人以己不及也,则忌。怨且忌,则造饰以行其间。人主不寤其然,则贤者必疏而殆矣。故圣贤之道,往往而不行也,东汉之末是已。今主上至圣,虽有庸人、邪人,将不入其间。然今日两府谏官之所陈,上已尽白而信邪?抑未然邪?其已尽白而信也,尚惧其造之未深,临事而差也。其未尽白而信也,则当屡进而陈之,待其尽白而信,造之深,临事而不差而后已也。成此美者,其不在于谏官乎?”接着他极论谏官之重要,宰相与皇帝还“接之有时,不得数且久矣”。
而“谏官,出入言动相缀接,早暮相亲,未闻其当退也。如此,则事之得失,早思之不待暮而以言可也,暮思之不待越宿而以言可也,不谕则极辨之可也。屡进而陈之,宜莫若此之详且实也,虽有邪人、庸人,不得而间焉。故曰:成此美者,其不在于谏官乎?”而“今谏官之见也有间矣。其不能朝夕上下议亦明矣。禁中之与居,女妇而已尔。舍是则寺人(宦官)而已尔,庸者、邪者而已尔。其于冥冥之间,议论之际,岂不易行其间哉?如此,则巩见今日两府谏官之危,而未见国家天下之安也。”储欣《南丰先生全集录》卷一云:“君德成就,尤在谏官,信如此书所云。”庆历新政的失败证明曾巩并非过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