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北京往事
8298800000013

第13章 老北京“吹糖人儿的”

提起老北京“吹糖人的”,年龄50岁以下的人大概都没有见过。因为到20世纪60年代初,做这种生意的人就很少见了。

“吹糖人儿的”做的是小本生意,利润微薄,但他们每到一处,不仅给胡同带来生气,而且给胡同里的孩子们带来欢乐。我小时候,常看到那些“吹糖人儿的”,其技艺的精湛和动作的娴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大乐趣。

吹糖人儿的小贩,肩挑挑子,挑子的一头是一个带木架子的长方柜,柜下方有个半圆形的开口木圆笼,里面有小炭炉,炉子上有个大铁勺,勺子里盛着用麦芽糖溶化而成的糖稀,这是吹糖人儿时用的原料。木架分两层,每层都有几个小小的插孔,孔内插有已吹好的糖人儿用来做样品。架边挂着一个小布袋儿,内装有小苇杆儿。架下有两个小抽屉,里面放着各种形状的木模和滑石粉,滑石粉是扑手用的,这样摸糖时可防止粘连。挑子另一头的柜子里则放着未溶化的麦芽糖和苇杆等物。

吹糖人儿的小贩肩挑挑子,手敲铜锣,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每逢铜锣一响,挑子一撂地,从胡同里的各个大院会立即跑出“买主”,“买主”一般都是小孩子,太小的由大人带着。在孩子们“给我吹一个”、“给我来一个”的喊声中,小贩面带微笑,从架子上拿个小马扎坐下来,口中不停地叨咕着,开始做准备工作,整个过程是那样从容有序。

说他们是“吹糖人儿的”,只是对这一行当的统称,实际上他们不仅吹各种姿态的“糖人儿”,更多的是吹各种小动物,因为孩子们喜欢小动物。我曾目睹他们熟练地吹出小鸟、小耗子、小乌龟、虾、螃蟹……吹一个糖人价钱并不贵,一般两三分钱,最贵的也就一角钱多点,所以虽见小本经营,却生意兴旺。

这种小本经营的买卖方式很灵活,有的小孩急于买,便从架子插孔上挑一个现成的糖人儿,交完钱便高高兴兴地走了。但大部分买主则要求现做,为了是看他吹的技艺,这时便是小贩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用一个小铲子从勺子里取出一点儿糖稀(视所做之物用量取),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揉到一定程度,然后用嘴衔住一段用力吹,待吹得糖稀起泡后,迅速放到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稍待冷却便可成形。复杂点儿的,待所吹捏之物成形后,再用手或吹管点缀一下,如给螃蟹勾腿儿等。待买主所需之物制作完毕,用苇杆儿一头蘸点糖稀粘在上面便齐活了。

这种“糖人儿”可以吃,有的小孩买后玩毕便当糖吃了。当然,吃这种“糖人儿”很不卫生,如若小贩患有肝炎或其他传染病,那对买主就有害了。可那时候买主都是小孩,图好玩、好吃,也没那么多讲究。

总之,看“吹糖人儿”,买个“糖人儿”,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娱乐活动很少的平民百姓的孩子们确实是一种乐趣,单从欣赏吹“糖人儿”的技艺看,围观者也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我本人已有40多年没有再见到“吹糖人儿的”,还真有点怀念那些给童年带来乐趣的小贩们和他们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