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挑着的家
8297800000007

第7章 变色画卷(4)

《鄂尔多斯·小说精选》2002年第2期转载

荣获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评选二等奖

入选《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完美

阿田先生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裳”,可谓功德无量,桃李满天下。

阿田先生在一家叫《完美》的杂志社上班。在这几十年里,他无法统计经他手修改的作品到底有多少篇。只依稀记得在他的“精心栽培”和“点拨”下,有的成为多家杂志社的重点作者,有的成为全国极为走红的大腕作家。

只是这些“星级”作家,一旦走出《完美》,再也不愿为《完美》撰稿了。这些“星级”作家不愿为《完美》撰搞,并非他们功成名就、大红大紫之后,就“尾巴撅上天”,就“目空一切”,就“吃了果实忘了树”。其实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讲“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据说这些星级作家“嫁出”《完美》,硬了翅膀,再也不想回到《完美》看看“娘家”人,都与阿田先生有关。

阿田先生在完美杂志社任编辑,总是时时处处都在营造一种“完美”的氛围。他做编辑工作是很认真负责的,大凡作者来稿,他必仔细审读。大凡拟用的稿子,他必悉心修改。先是字、词、句、段,然后是大刀阔斧地删改。往往一篇万余字的稿子,阿田先生能改成五千字的东西;一篇千字短文,阿田先生更是“精益求精”,浓缩减半……这样改着改着,阿田先生就发现那些文章已面目全非,不是作者自己的了,他就有些震惊,震惊之余,又兀自会心地笑了起来。此时的他虽被案牍困顿,但他觉得自己毕竟是在为“完美”根植一片绿荫,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嘛!他情不自禁为自己的价值体现而自豪……

说起阿田先生的编辑工作,是很有些滑稽可笑的。他苦心巴巴地修修改改,不过尔尔,无关痛痒。你写东,阿田先生必改成西;你咬狗,阿田先生非让你撵鸡……这样,作者投稿总感到是在和阿田先生打“游击战”,搞地下斗争似的。弄得一篇稿子发表出来之后,稿费没挣多少,倒是为作品提心吊胆,耗费了不少精力。

更有趣的是一次他审阅一篇稿子,提笔又有一种跃跃欲试的修改欲望。冥思苦想,斟酌再三,仍没有下笔的地方。这篇稿子无论从立意、结构、语言、技巧诸方面,都无懈可击,令人无可挑剔。阿田先生面对这篇“完美无瑕”的稿子,殚精竭虑,实在成了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啦!

阿田先生只好带着满腹的遗憾,意犹未尽地把这篇稿子提审到了总编那里。

可是送上了稿子,阿田先生的心里陡然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宛若一头被困的斗牛,在办公室里来回走动,坐立不安,气喘不匀,总感到自己有什么事没有办妥。是什么?他也说不清。他潜意里感到那篇稿子肯定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只是他一时还没有体会到。他为自己对那篇稿子没有尽职尽责,良心上很受谴责,最终又走进总编室,抽回了那篇稿子。阿田先生把修改后的稿子复又送审到总编那里。总编接过稿子,一下子瞠目结舌愣在那里。在那篇稿子里,只见阿田先生把主人公的所有的名姓全作了篡改!阿田先生做完这一切,突然又有种从没有过的轻松……

阿田先生后来到一处旅游景点参加一次大型文学笔会。就在返回的途中,豪华大巴猝然跃下了几十米高的山道。阿田先生严重颅外伤,在生命的弥留之际,阿田先生的同事、亲人都围在病榻前,抹下了同情的泪水。

阿田先生断断续续地说:“……我死之后……你们要请一位名作家……给我写悼词……我唯一不放心的是——悼词该由哪位编辑修改……”

原载《金山》2001年第5期

铃声四起

局长患心脏病既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病理性的。局长患心脏病更不是工作劳累过度,也不是酒精中毒过深。

这一切都源于电话铃声。

局长在办公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工作,这时忽然被一阵尖利刺耳的电话铃声惊扰,刺激得局长抓起话筒的瞬间,头皮还一麻一麻的。

局长回到家里仍然被电话铃声追扰。局长送走一拨又一拨“登门拜访”者,刚想一尻子跌进沙发里喘一口气,稍稍歇息一下,这时猝然又被一阵电话铃声惊起……

局长这个夜晚一共接了23个电话,8个长途。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电话打不进来。因为电话占线,就耽误了很多事情。有的是同学聊天,有的是下属“汇报”工作,有的是顶头上司紧急通知。局长第二天到单位上班,自然遭到埋怨声一片。

有的人献计献策:“局长,你何不在家里多安装几部电话?你是局长,事务多,谁也不会说啥,这样能缓解线路忙的问题。”

局长不知可否地笑笑,点点头又摇摇头。

局长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果然安了十几部电话。这十几部电话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床头式的,有壁挂式的……款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观。电话是以公家名义装的,还是以私人名义装的?不得而知。反正来装电话的人,脸上都保留着神秘兮兮的色彩。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局长亦不好再说啥了。

只是这十几部电话,从此更扰乱了局长的生活。局长每天都被电话困扰着,显得有些精疲力竭。这十几部电话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响起,此起彼伏,令局长应接不暇。局长有时正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局长揉着惺忪睡眼时,只感到一阵心慌气短。局长就没好气地对话筒里的“半夜来访者”兜头一顿猛训。只是这样的电话,局长每天夜晚都能碰到。时间长了,局长只感到心慌气短日甚。

局长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

局长决议拆掉十几部电话。

就在局长做出决定的当天晚上,那十几部电话,像地震前的一只只老鼠,突然齐声尖叫起来!

局长就在这剐耳的尖叫声中,突然嘴唇紫绀,呼吸困难……

原载《三月》1999年第4期

小说家

小说家出名后,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在众多的读者来信中,不乏一些浪漫女孩。

一天,小说家收到一封署名于敏的读者来信。于敏是男是女信中没有交代。但从名字和字体上看,小说家一口断定于敏是位女孩。女孩子于敏在信中倾诉了她对小说家的仰慕之情,并娓娓向小说家讲述了她的故事。她说她和小说家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经历上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和众多读者来信一样,女孩子于敏在信的末尾当然没有忘记要向小说家拜师求技,希望得到他的扶持,云云。

素有“心太软”之称的小说家,手捧信笺,瑟瑟索索抖个不住。小说家手抖,并不是因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不见多识广的缘故。其实小说家每天都要接到十至二十封读者来信。在这十至二十封读者来信中,小说家一看到女孩子的来信,总是莫名其妙有一种手抖的感觉。大凡是女孩子的来信,小说家总是不厌其烦,拼命挤时间一一给她们回信。小说家在回信的时候,手抖;回信之后,手仍抖。小说家每天都被女孩子们的来信充塞着,心情异常澎湃。小说家成名之后,倒很少写作了,好长时间都不见报纸杂志上“袒露”出他的一个字迹。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女孩子的来信,能够证明小说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

小说家接到女孩子于敏的来信之后,自然又挥洒自如热情洋溢地给于敏写了回信。小说家回信时已养成一种习惯。大凡是女孩子的来信,不论年龄大小,小说家在信的开头都一律以“小妹”称呼。小说家在信中自然对“小妹”于敏先来一番鼓励,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再然后就说一说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信写多了,小说家已有了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小说家每每写这样的信件,总是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小说家和女孩子于敏接连通了十几封信。

第一封信,女孩子于敏说她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封信,于敏说她越发钦佩小说家的学识与素养,希望今后永远拥有一位小说家这样的人做哥哥……

第三封信,于敏说她发现小说家越发成了她心中的偶像……

每一封信里,于敏都要讨教一些写作问题,并随信附上一篇习作,让小说家帮助“斧正”。小说家每次总是热情地为女孩子于敏改稿荐稿,并在每一封信里,措辞更加恳切地表达他对女孩子于敏的一片喜爱之情。

小说家深深地被一种幸福攫取着。

小说家又收到女孩子于敏的一封来信。在信中,女孩子于敏认认真真地写道:在称呼你一声哥前,我想先让你猜个谜语,你猜猜我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看见我写的字及这个“敏”字,你一定会说我是个女孩,对吧!其实恰恰相反,望你原谅。这都是我介绍时“粗心大意”的结果。说句真心话,我这人从小性格就很古怪,做事都挺像一个女孩,所以我便为自己取了个女孩的名字。为了得到你的帮助,我故意让自己以一个女孩的身份出现……

小说家从此再没有向任何读者写一封回信。

小说家的名字从此在报纸杂志上销声匿迹了。

原载2000年1月8日《鄂州日报》

原载2000年4月28日《信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