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不必太计较
8291900000044

第44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处世不必太计较(6)

然而,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将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站起来致辞欢迎他的人。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尽管他深感荣幸可以接待如此尊贵的来宾们,但他最高兴的是他被羁押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光临此地。他邀请他们起身,以便为众人做介绍。

曼德拉的行为举止让南非那些残忍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甚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来宾肃然起敬。只见垂垂老矣的曼德拉慢慢起身,恭敬地朝着3个曾关羁押他的看守致敬,这时,现场一片安静。

后来,曼德拉在提及自己获释出狱那天的感受时说:“当我走出牢房、迈过通向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假如不能将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跟在狱中没什么区别。”曼德拉还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忍耐,才生存了下来,才有机会就任总统一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有一种痛苦感,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那种忍耐精神呢?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跟对方谈事情之际,或许因为时机不对,对方会表现出抗拒、反感甚至厌烦之意,诸如此类的障碍是常常发生的。不过,遭到这种障碍的时候,有远见的人一定会马上想办法回避。实践表明,在大量事件中,能够做到忍耐的人,有时反而是令人可以实现真正的需求和兴趣的最佳策略。

修一颗忍辱心,奋发图强

孟子对“忍耐”一词有独到见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养成能忍耐、会忍耐的品性,奋发图强,对个人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忍中不贪安逸,忍中不近甘味,终于复国。

有时我们感到自己置身于绝境之中,其实只不过是有一些困难堆成一座山丘罢了。这个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修一颗忍辱心,使自己拥有足够的忍耐力。

在林肯尚未发迹时,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到了芝加哥,几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律师,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欢迎之意。他上门拜见,也总会遭受对方的白眼。由于那些律师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觉得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资历不深的小菜鸟交往,是有失身份的。

那么,林肯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侮辱的呢?他将双眼抬得更高,也用鄙视的态度来回复他们吗?不!假如他如此做,恐怕后来也不会拥有那么大的名望了。

当他回到斯普林非尔时,他对别人说:“我从他们的白眼里,望见了自己的学识经验,当真还差得很远。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很多!”

侮辱的结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进,后来果然爬到了很高的地位,当了总统。

无论是谁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即侮辱、耻辱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落魄之际。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尽管相似,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之态度:君子坦坦荡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沉沦。我们需要的是君子胸怀——受辱而心不惊。

古时候,有一头水牛王带领着一群水牛,生活在一片草原上。它们饿了吃青草,渴了喝甘泉,过得很是逍遥自在。每逢要去什么地方的时候,都是由水牛王在前面带路,剩下的水牛们仅仅尾随其后。

这头水牛王形体硕大,相貌堂堂,步履端庄,性情温和,举止文雅。

有一天,当水牛王带领着水牛群前进时,路的一侧窜出来一只猕猴。

猕猴瞧见水牛王带领着一群水牛走过来,恶作剧地对着水牛王撒尘土、投掷石块儿,嘴里还骂着脏话。

不过,水牛王依旧迈着平稳的步伐,毫不理睬地走了过去。

猕猴见水牛王毫无反应,就对着后面的水牛群撒尘土、投掷石块儿、做鬼脸、大骂不止。

后面的水牛群,心里尽管非常气愤,但看到带头的水牛王坦然地接受猕猴的侮辱,也就一言不发地任凭猕猴胡闹,也迈着平稳的步伐行走着。

猕猴见一大群水牛都无动于衷,以为它们是害怕自己,心里甚是得意。

这时,一头掉队的小牛犊追赶了上来。

这时,猕猴更来劲了,它追在小牛犊屁股后面,大吐口水,还大声骂喊。

小牛犊心里非常恼怒,但看见一大群水牛都不理睬猕猴,心想:“我应该向它们学习。”于是,也尽力躲避猕猴的无理纠缠,一心朝着大队走了过去。没多久,就赶上了队伍。

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智者从来不会在困恶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越是艰苦、条件越是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忍耐心,越能激发自己进取,奋发图强。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娑河”“索诃”等,在汉语中是“堪忍”之意。说的是这个世界的人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练就非常强的承受力,特别好的忍耐力,无论多苦的事都能够承受,无论多难达到的目标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

第22节切莫睚眦必报,宽容可以

活出大境界

北京潭柘寺内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在宽容上强调的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以一种坦荡的心胸去对待。这样通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斗争为和谐,化烦恼为快乐。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成熟,是心灵的丰盈。有了它,我们就会变得豁达,活出大境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放纵。相较于报复,适度的宽容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对方迷途知返,走向纠正自己错误的康庄正道。

多些人性与宽容,少些狭隘与计较

计较就像是一根毒刺在人的心里扎根。计较不但令人心情烦躁,头脑混沌,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疾病。当你计较的时候,身体动气,各个器官都会跟着你的状态做调整。其实,多些宽容,少些计较,这样生活才会喜乐无限,充满温馨与幸福。

在一个落叶飘零的秋日,一位禅师打算开门外出之际,忽然有一位彪形壮汉闯进来,狠狠地把禅师撞了一下。由于这位禅师眼神不太好,所以戴着一副眼镜。彪形壮汉撞击力太强,不仅将这副眼镜撞碎了,还擦伤了禅师的眼皮。

可是,彪形壮汉非但没有羞愧之色,还理直气壮地反问:“喂,谁让你戴眼镜的?”

禅师笑而不语。

对于禅师的这种反应,彪形壮汉感到十分惊讶,便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啊?”

禅师神情淡然地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让眼镜恢复原样,又不能消除眼皮上的瘀青和苦痛。更何况,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张口大骂或舞刀弄棍,必定会导致更多的业障及恶缘,如此一来,事情也得不到解决。”

“倘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把门打开,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这么说,我反而要谢谢你助我消解业障呢?”

对于禅师的毫不计较,彪形壮汉听后感动至极。在追问了许多佛的问题之后,他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过了许久,一天下午,禅师收到一封挂号信,内附5000元,寄信人正是那位壮汉。

原来这位彪形壮汉上学时浑浑度日,大学毕业后,在工作方面高不成低不就,苦恼之余,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陌生男子正在暧昧,他气冲冲地冲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心想:“我先杀了你们,然后我自杀,以求了断。”

孰料,那陌生男子听到脚步声,惊慌地回头时,眼镜掉了下来。彪形壮汉看见这种情景,瞬间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于是,他努力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并原谅了妻子。从那以后,他的家庭生活过得很幸福,工作也勤奋起来,于是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经过一番努力,他还拿到了公司的第二季度奖。他便抽出了一半金额,一方面为了感谢禅师的点拨,另一方面也请求禅师为他祈福消业。

禅师的不计较给了壮汉觉悟,教会了他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

人行于世,每天都要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堆大事小情,不公平的待遇十有八九会发生,每个人又都不是圣人,烦躁计较也是在所难免。然而,计较对于改变现状于事无补,它不会让正在发生的事情戛然而止,也不会让已经发生的事情重新来过,更不会给你带来点滴的安慰,只会让烦躁的心情更加烦躁,失落的心情更增挫败感。

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整日喋喋不休的计较之人为伍,也没有一个人希望和整日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既然事情发生了,而且不可逆转,那么就不能陷在计较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放下那颗计较的心,坦然面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遇到事情不去斤斤计较,而去宽容的智者。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算是学会了宽容大度呢?

首先,要以微笑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真心善意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其次,对他人无须太苛求。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世人津津乐道于桃园三结义,其实,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是各有缺点的。比如,刘备容易哭鼻子,少一点大男子汉气概;关羽傲慢、刚愎自用;张飞则鲁莽暴躁。不过,他们各自的不足却未能对三人义结金兰形成阻碍,三人取长补短,为创下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最后,当遭遇挫折和困境之际,要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没有给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损伤,就不要出于报复而去伤害他人。

我们要明白,人性本善。如果你善意对待他人,他人就算起初对你不怀好意,但在良心的驱动下,他最终也会被你的宽容所感动,进而用同样的善意对待你。所以,学会宽容,不仅让他人心灵得以解脱,也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也要让三分

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者不经意之间冒犯了我们,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既往不咎,给予他们理解、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改过自新,如此一来,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分怨恨,少一分斗争,少一分陷害。

在森林中有一头大象优哉乐哉地散步,一不小心踏坏了老鼠的窝。大象非常抱歉地跟老鼠说对不起,但老鼠却对此心存计较,耿耿于怀,不愿意谅解大象。

一天,老鼠见大象躺在地上睡大觉,一阵窃喜:“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不能这么轻易饶了这个庞然大物,我最起码要咬它一下。”

然而,大象的皮厚极了,老鼠那点小牙根本咬不动。随后,老鼠绕着大象转了几圈儿,自认为大象的鼻子是一个不错的进攻点。

于是,老鼠钻入大象的鼻子中,狠狠地咬了大象的鼻腔黏膜一下。

大象觉得鼻子很不舒服,便强烈地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不难想象,钻入大象鼻子中的老鼠被射出去好远,被摔得鼻青脸肿,几乎半条命都快没了。

老鼠忍着疼痛,对前来探望它的同伴说:“要吸取我的惨痛教训啊,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小老鼠那样,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手,得理也让三分,很是君子。前者常常让生活起波澜,后者则拥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前者活得很不开心,后者则活得潇洒惬意。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这样做可以令你吹响胜利的号角,但却也容易为下一轮的争斗埋下隐患。何出此言呢?因为失利的一方往往出于面子与利益考虑,他们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常言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冤家宜解不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