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不必太计较
8291900000027

第27章 你永远有待生成——对当下的自己不必太计较(7)

知识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知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知识本身不会带来财富,只有被组织起来,并用实际行动计划精心引导,方可实现聚集财富的确切目标。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件事,所以常常对“知识就是力量”有所误解。殊不知,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罢了。

一个人不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逐渐变得不可代替,就等于在塑造自我的品牌。在确认自己有能力将梦想转化为对应的财富之前,我们必须先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以提供某些服务、提供某些商品或从事某个行业,换取金钱。话虽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将繁多的专业知识都一一牢记,必要时我们可以去查阅、去求助他人或者智囊团。

人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习惯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样样精通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谁都渴望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与知识,然而时间是有限的,让一个人熟知一切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诸多事物上平均分配精力,不如专注研究其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几项,进而成为精通某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南卡罗莱那州某报刊登了一篇社论,在其诸多的论点里,素有“汽车大王”之称的亨利·福特先生被指责为“无知的反战者”。针对该言论,福特先生提出抗议,并诉诸法律,以诽谤罪将该报社告上法庭。

法庭在对这一案件进行审理时,报方委托的辩护律师为证明报社没罪,要求法庭请福特先生本人到场。这个律师如此要求,目的是便于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的无知。待福特先生到场后,这位律师向福特先生问了很多问题,无非是为了想让福特本人来证明,他尽管拥有大量制造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他掌握得并不是很多。

福特先生遭到了诸如以下问题的炮轰:“谁是科乃迪特·阿诺?”“英国出动了多少战士前往美国镇压1777年的叛乱?”对于后面这一问题,福特回答说:“我不晓得英国派去的战士的确切人数,但是我曾听说,派去的战士人数远大于生还的战士人数。”

后来,福特先生对一个接一个的问答越来越厌倦。在又一次听到辩护律师不怀好意的提问时,福特先生就靠过去,将手伸出,对着提问的律师说:“假如我真的要回答你刚才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以及你们从刚才到现在一直在问的那些并不聪明的提问,我不妨说一点提醒,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将电钮按一下,就能够找到帮助我的人。有他们在我周围随时提供给我一些我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我为何还要为了可以回答你的这些提问,而让自己的大脑被这些对我而言并没啥实际意义的知识占满呢?”

福特的这个回答颇有道理,一下子就将那位律师噎得哑口无言。法庭上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回答绝非“无知者”的回答,而是受过教育者的回答。受过教育的任何一个人都心知肚明,在需要知识时,该到哪儿去获得知识,并且知道,该怎样将知识转化成切实的行动方案。亨利·福特能够依靠着“智囊团”的帮助,随时让所有令他成为全美首富的专业知识唾手可得,他本人则未必一定得自己拥有这种知识。

我们要弄清楚,在对缤纷世界的认知上,虽然有些人在某些领域有比较精到的研究,但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边际的,学问上的精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认知领域,存在缺陷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对此无须计较太多,强迫自己样样精通。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不少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尽心为之。

有道是:“样样精通,样样疏松。”其实,我们只要挑选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且这些领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是有所助益的,认真研究便是了。

首先,弄清楚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与你人生的主要目标,或者想要努力的方向息息相关。它们是帮你决定需要知识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就是,获得正确的资讯,要清楚哪些知识来源是可靠的。其中有几点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每个人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经由他人运作(“智囊”联盟),可以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大专院校;图书馆;特定的训练课程。

知晓怎样获取知识,绝对值得每个人积极行动,努力去做。美国著名营造工程师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过四十,而且是已婚人士。而且,斯托·卫尔精心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绝大多数法学系同学需要花费4年时间学习的课程,他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他心里明白,一个懂得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较长时间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席之地。

其次,汲取知识的时候,还需要将它们进行组织和运用,凭借务实的计划完成确切的目标,除非这些知识能够针对某个可行性强且有实际价值的目标应用方可获益,否则这些知识就好比是“屠龙术”,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高涨的当今社会,你如果没有学习的观念,不保持充电的进步姿态,那么很快你就会成为一个落伍者,成功也会对你避而远之。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时时刻刻记得为自己充充电。不充电就会很快没电。尽管如此,你也无须样样精通。获得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知识,才有意义。

第12节不能纵容自己犯错,也不能把失误看得太重

智者从来不强迫自己做“完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天生的完人,每一个人总是有着某种缺欠,总会在不同的时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人力求尽善尽美,不纵容自己犯错,固然是一种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将最大限度地让你将美德与荣耀集于一身。然而,刻意地追求言行方面的无瑕,原本就是悲剧。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其看得太重,否则,就是作茧自缚了。

错误是一种损失,但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射箭射偏了,拼图拼乱了,脱稿演说忘词儿了,辩论会上一时理屈词穷了……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无须太计较,一个人生闷气,甚至怨恨自己,因为这些原本就是生命的常态。

然而,有些人却并不这样想,他们害怕自己会犯错,为了避免尴尬或难堪,总是怯于着手去做。殊不知,人一生所可能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担心犯错而迟迟不敢采取行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从不犯错:从不殷勤尝试、从不采取行动的人。有些错误固然是带来灾难的,但有些错误却是有价值的。

有一位名叫顾申的人,努力了好多年之后,终于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一天,一位年轻的时尚女郎来他经营的一家商场闲逛。忽然,这位时尚女郎显得异常兴奋,原本不想购物的她,马上将售货员喊来,说自己打算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斯坦威三角钢琴。

没想到的是,售货员翻看完吊牌价码,居然不敢销售。这位时尚女郎则执意要买。售货员喊来了分销主管,分销主管弄清楚事情真相后也回绝了女顾客的购买请求,值班经理出面斡旋也改变不了她的固执。最后,顾申亲自出场,询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不仅如此,还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顾客称心如意为止。

为什么交易一台钢琴,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惊动层层领导呢?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名牌钢琴,吊牌价码竟然少了一个零!明眼人都明白,这是制作吊牌价的员工一时疏忽所致。

消息传出,商店钢琴及其他货物很快被抢购一空……价码标错了,但顾申“一错再错”地以最低“价格”打了一幅非常棒的广告。顾申机智而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想方设法将眼前的错误加以挽回,不仅会丧失掉眼前这位女顾客,商店的“卖方”信誉也会受到打击。一个商店如果没有“信誉”,在这竞争激烈的商界中,无异于是在自断生意兴隆的美好未来。而“一错再错”,让他尝到了以芝麻换西瓜的欢喜。

的确,有时候,错误固然是一种损失,但它也是一种机遇,是特殊的老师,是宝贵的经验,是正确的先导。错误的结果,并不都是废物或恶果;有些错误的结果,是歪打正着可以妙用的宝贝。“一错再错”能够带来意外甚至超常的收获。所以,面对错误,正确的态度是:善于化错误为成功,从中汲取有利的资源。我们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在懊悔的泪水中虚度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要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懊悔就好比是慢性毒药,会在无休无止中将我们的意志削弱,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快乐消耗,大大降低我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懊悔还犹如一些蛰伏在我们生命长堤上看上去不起眼的蚁群,终有一日,我们会被自己创造的薄弱点招致的海水吞没得片甲不留。

一味懊悔而沉迷于悲伤情绪中不能自拔,堪称这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假如你认为过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势必会让你内疚、自责,而当你忙着内疚和自责时,你根本无暇从错误中汲取任何有益的东西,进而采取有价值的活动。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不会游泳,又不幸坐上了一艘漏水的船,有时候果敢地跳下水,或许就能练就一身好的游泳技能!当你出错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首先冷静下来,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对象,假如有悖公理或者对他人或社会有所伤害,不妨及时偃旗息鼓你的错误,并竭尽全力地予以弥补,并争取赢得他人的宽恕;假如错在自身,不妨仔细权衡一下你的“出错”成本与“错误”背后给你带来的潜在利益孰高孰低,有时候,“一错再错”,让“错误”跨过与真理的交界点,也能够抵达正确的彼岸。

一错再错,往往是缺乏生活经验者的专利,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步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积极地对待。我们再一次错误的发生,或许会成为我们更加成熟的催化剂,或许是我们取得别种收获的良机。假如在错误中跌倒而一蹶不振,怯于行动,实在是可惜。

了解了这些之后,不妨想想:在实际生活中,当有一些错误在自己身边产生时,你是惊慌失措、寝食不安,还是安“错”若素,意识到这“错”中潜在着的辉煌与成就。错误有时是一种化了装的机遇,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竭心尽力,跨越“山穷水尽”的艰难,最终一定会开辟出一片“柳暗花明”的天地,然后令人豁然开朗。

有时候,很多人不去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将这件事做好。当人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将必须要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倘若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因为,错误固然是一种损失,但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别自欺欺人,勇于承认“这是我的错”

人们往往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心怀恐惧。因为承认错误、担负责任时常会跟接受责备或惩罚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一个人犯错后,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或惩罚,他可能会自欺欺人,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言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

其实,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已经显而易见: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有时反而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曼笛诺以写文为生。当他在写作《矢志不渝》这本书的时候,他聘请了普洛密思先生做助理。普洛密思的任务是将曼笛诺数小时的录音整理成文字。曼笛诺之所以要整理这些录音,是因为这些录音是他要写的那本书文本内容的基础。誊写工作一定得如期做完,因为这项工作直接影响着曼笛诺是否可以在出版社限定的日期之前完稿。

普洛密思先生看起来非常有才能,他的工作速度很快,实习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他承诺在半个月后做完曼笛诺交代的工作。

起初,普洛密思的确在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然而,过了几天,曼笛诺便察觉到普洛密思的工作变得糟糕起来,在他整理的文章中存在很多排印错误,还遗落了不少段落。显而易见,普洛密思的工作已经不能如他承诺的那样按时完成了。每次曼笛诺去找普洛密思,他都说工作已经完成了八九成,然而当曼笛诺次日再去检查普洛密思工作的进度,依然停滞不前。普洛密思拙劣的工作表现令曼笛诺失望透顶。后来,曼笛诺实在是忍无可忍,便给了他一些酬劳将他打发掉了,然后又重新物色了一个誊写员。

一年后,曼笛诺得到了一份政府的合同,该合同急需做大量的誊写工作。依照跟政府之间的协议,曼笛诺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专门誊写合同的人来竞标。普洛密思先生看到这则广告后,拿起电话拨给曼笛诺,首先,他为自己先前所做的事情表示歉意,并且向曼笛诺保证这次他一定能够表现到位。当他问曼笛诺能否会在这份新的工作上将他纳入考虑对象时,曼笛诺委婉地拒绝了他。

人们往往乐意对那些运行良好的事情负责,却不情愿对那些有所偏差的事情负责任,总是寻找五花八门的理由和借口来洗白自己。这些理由和借口虽然让人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心理的慰藉,但其破坏性极大,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它们使人丧失进取心,让自己松懈,让本来通过努力能圆满完成的工作半途而废甚至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