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边行走,一边期待:人生成长的心理攻略
8291700000012

第12章 能走多远,取决于内心有多强大(1)

西方有一句名言:“人格就是黑暗中的你。”东方人的人格修养注重“慎独”,看似高深的智慧,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培养出坚强的人格。在人生这条路上,从来不缺坎坷、磨难和危险的诱惑,而最艰难的,是我们还要不断地跟那个懒惰、拖沓、意志不坚定或是优柔寡断的自己对抗。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我们真的很难走出这些人生的沼泽区。

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它面前我们有时会被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然而,越是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我们越是应该对“自我”更较真儿一点儿。这个世界在变,然而变化的只是生活方式,作为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却有幸保留下来,其中就包括我们内心对成功与失败的选择。

成功与失败,并非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由我们的心自己选择的。你相信这一点吗?能获得成功人生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内心强大的人类:他们心里对于目标有一种近似于偏执的执着,这让他们在别人都在中途放弃的时候仍能坚持到底;他们懂得依靠别人的力量,但是也清醒地知道,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他们能为了远方的目标暂时放弃眼前的利益,不管它看上去有多么诱人;他们知道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不会从天而降,一切有因才有果。于是,他们了解了这世间所有成功的秘密。

要想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我们需要一边行走一边修炼自己的心,以此保障我们不会被自己天性中的脆弱所击败。在人生的路上,是望着别人的背影追悔莫及,还是把背影留给别人,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有一种失败,叫半途而废

一个天气晴朗的清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聚集了一群人。34岁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准备在这里下水,横渡海峡,游向加州海岸。如果成功了,她将是第一个横渡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对于这次挑战,她准备得很充分,下水时也满怀信心。然而,在游了15个小时之后,她决定放弃,因为感到筋疲力尽,实在没办法再支撑下去了。

乘坐小船陪同在她身边的教练和母亲试图鼓励她坚持下来,因为海岸已经很近了,他们不想她就此放弃。但是查德威克不相信他们,因为她自己什么也看不到,看不到海岸,看不到其他的船只,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她认为海岸一定还在很远的地方,而她已经没有力气坚持到达那里了。

就这样,在下水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查德威克放弃了横渡卡塔林纳海峡的尝试,被人拉上了船。此时,她距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以她当时的速度,她只需要再游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成功。

查德威克女士在她第一次尝试游过卡塔林纳海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研究多年的课题:人为什么会在向目标前进时选择中途放弃?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心理,坚持到成功?

没做完,就等于什么也没做

西方有句名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真相是,世界上的事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很容易,但想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却异常艰难。所以中国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都有开始,却很少有善终)。听起来冷峻无情,却是一语说尽人生成败的真相。

一个圆满的结局,意味着我们要走完全程。不管是怎样的旅程,开始时可能会凭借万丈雄心快速地冲出一段距离,然而要想把全部的旅程按计划走完,就非要有水滴石穿般的坚韧力量。在古代中国,曾有一个妻子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辛苦织了一半的布,目的是告诉自己求学半途而废的丈夫,如果他此时放弃,之前一切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而此后他也终将一事无成。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做完,没有实现之前设定的目标或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等于什么也没做过,因为之前的种种努力此时已变为无谓的消耗,时间、精力、体力,也包括金钱,都白白浪费掉了。相反,不管是遥远的目标,或是看起来多么渺茫的愿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遇见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个熨衣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德国移民。熨衣是一件繁重的体力工作,他一星期能挣到60美元,他的妻子也在做工贴补家用,有时还要上夜班。即使这样,两个人赚到的钱也仅够养家糊口。这个男人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因此在业余时间不停地写作,并把作品寄给出版商,但是这些作品全部被退回了,在现实面前,这个梦想已渐渐变得越来越遥远。但是他的妻子不希望他就此放弃,认为他已经为此努力了很久,也许就快到了成功的时候。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小说,把它寄给出版商的时候,他没抱任何成功的希望。然而,他很快收到了2500美元的出版预付款。这就是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嘉莉妹妹》的诞生过程。这部名著的作者,也就是那位曾是熨衣工的男人,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与海明威齐名的德莱赛。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不能放弃,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走得困难,是因为我们在走上坡的路。弱者与强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有所向无敌的决心。这种决心的力量并不在于下定决心时的亢奋和雄心壮志,而在于我们能用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守不停止努力的脚步。

多年以前,一位园艺学家曾重金征求一种纯白色的金盏花。金盏花是一种颜色明艳的小菊花,有柠檬黄、杏黄和橙色,总之,它是一种黄色的花。由于这件工作本身的挑战性,也由于园艺家开出的奖金很高,很多人跃跃欲试,不少人还志在必得。然而很快,无论是培育的人还是寻找的人都失去了热情,虽然奖金诱人,但人们相信,纯白色的金盏花是不会存在的。

20年过去了,没有人领走这笔奖金,直到有一天,这位当年开出奖金的园艺家收到了一封信和一些种子。他把这些种子种下,得到了纯白色的金盏花,像晴天的云朵一样白。寄来信和种子的是一位爱好园艺的老人,她在20年前看到启示,决心试一试。她在土里种下普通的金盏花种子,开花后,选出颜色最淡的一株留下的种子,明年接着栽种,再选出颜色最淡的……就这样,年复一年,在20年后,她终于得到了颜色纯白的金盏花种子。

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没有特殊的天分,没有不为人知的秘诀,也没有高科技的帮助,只用看起来笨笨的坚持,就能创造出一个生物界的奇迹。这种坚持到底的品格,能让一个人无视一切不利的因素,克服所遭遇的所有困难,用一种持续而稳定的力量不停地朝目标推进,直到达到目的。这是每个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和正向成功迈进的人都拥有的力量。

在中国,乐羊子求学到一半就跑回家,让他的妻子不惜剪了自己织的布才把他劝回学校,也给中国语言增加了一个“半途而废”的成语。一千多年以后,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上的“半途效应”。这个效应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很容易就会放弃一个远大理想的原因:因为当我们向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时,我们身边的环境和我们自己的心理都会渐渐地开始对这个目标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怀疑这个目标的正确性,怀疑自己的能力,当然也会有别人怀疑我们的正确性和能力,等等。这种影响让我们觉得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我们感到紧张而不安,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目标恐惧症”。心理学家们发现,目标恐惧症常发生在目标完成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因为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中点附近是一个极敏感和脆弱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我们疲劳、意志薄弱又患得患失,很容易前功尽弃。然而不管我们的心理是否有容易半途而废的先天不足,这都不应该成为中途放弃的借口。那些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学会了要做应该做的事,并选择做到底才会有令人羡慕的成就。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是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传记作家,在给美国历史上众多名人写过传记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亨利·福特还是爱迪生,经过我多年的研究之后,认为他们只有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有坚持到底的品格。”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我们没有用足够的坚持去创造成功,我们就不得不忍受着失败走完一生,毕竟,没有做完,就等于什么也没做,甚至还要更糟。

坚持走完全程,方法与毅力同样重要

在坚持走向目标的旅程中,我们总会在心理上遇到一个似乎走不下去的阶段,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中称作“临界点”,它通常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能否跨过它,将是对我们人生的重大考验。

我们可以用身体上的临界点来解释心灵所经历的这个黑暗时刻。登山时,我们都会遇到一个累得生不如死的阶段,在觉得自己每抬一步都是在跟地心引力作对,却又咬牙坚持的那一刻,就是在经历临界点,而一旦越过了它,就会很顺利地登上山顶。从此,这一路上伴随我们的不止是奇迹般恢复的体力和筋骨,更重要的,是那股超越了自己的自豪感,那种认定自己是个强者的感觉,大概是很多登山者巨大乐趣的来源。心理的临界点也是一样,我们一旦征服它,就会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从此不再害怕前方的困难和挑战。

临界点是一种很奇怪的存在,在跨不过去它的人眼里它是堵墙,还是堵城墙,而在跨过了它的人眼里,它却只是棵草。这基本上也就说破了临界点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

临界点是我们奔向目标的路途上所要忍受的最黑暗一刻。有的人能够经受得住它的考验,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中途放弃,所以我们看到了成功。而有的人没有足够的意志挺过这段黑暗,他们就注定要经历刻骨的悔恨和更多的磨难。

20世纪70年代,世界重量级拳击比赛中英雄辈出。当时的拳王阿里已经过了拳击运动的巅峰年龄,体重也超出了正常体重很多,速度和耐力大不如前,但凭借顽强的毅力,他仍战斗在拳台上。1975年,阿里与老对手弗雷泽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决赛。在第14回合,阿里和弗雷泽两个人都已筋疲力尽,阿里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他的表情依然坚毅,这种气势越发让弗雷泽感到绝望。在第15回合的时候,在教练的建议下,双眼肿胀的弗雷泽选择了放弃。而获胜的阿里还没等到走到拳台中央宣告胜利就栽倒在地。这场发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鏖战被拍成了纪录片《马尼拉的战栗》。这场激战成为拳击史上的经典之战,也是让弗雷泽抱憾终身的一场比赛。他放弃得太早了,因此要用后半生的时间来后悔。

越是重要的事情,它的临界点就越是艰险,而当成功跨越之后,我们所获得的荣耀也就更大。因此,当我们在行进到临界点时,需要提醒自己打起精神,准备好足够的毅力,因为跨过这一点,我们就接近成功了。

当我们有了破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对人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准备了一套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我们坚持到底。除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以外,我们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来跟人生这趟旅程中不时自动弹出的“目标恐惧症”对抗。

山本田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我们都知道马拉松,这是一项累死人的比赛项目,而事实上它也确实累死了第一个跑完这段距离的长跑选手。山本田一曾经两次夺得世界马拉松大赛的冠军,对于自己的成功,他总结的经验是:“凭智慧战胜对手。”在一场以体力相对抗的赛事中,“智慧”确实是一张能克敌制胜的牌。退役以后,山本田一在他的自传中揭露了他成功的秘密:“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古怪的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用在马拉松比赛还是用在我们向人生目标的努力中都一样有效。

想要坚持做完一件事,我们还需要学会不要让双眼只盯住目标,因为乐在其中地享受过程,也会让我们得到坚持到底的力量。当我们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开始时也许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受了点刺激而点燃了斗志,决心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当这股冲劲过后,目标依然遥远时,我们的信心就开始动摇。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因此很自然的,我们无法坚持到底,半途而废。

就像竞技性的体育比赛一样,一颗想要赢的心会激发斗志,但是太过关注于赢的结果,也会让很多并不足够坚强的人失去力量。因此,我们如果想一路稳健地走得更远,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让自己享受行走的过程。

我们可以像山本田一一样为自己设定一个个短期的目标,但是人生的历程却不似体育比赛那么单纯,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每次努力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没有了可以达成阶段性目标的成就感,那么什么才是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呢?著名的成功学导师安东尼·罗宾曾说:“始终不悖的信念系统具有相乘的效果,即积极的信念会强化积极的信念,若想人生充实,快乐地工作,就必须把游戏时的好奇及活力带到工作中去。”其实,在一百多年以前,他的同胞马克·吐温就这一观点说过更简单明了的话:“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消闲。”总之,快乐地享受过程,没有人会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不仅是我们人生中的重大失败,而且也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沉痛的打击。无论你所放弃的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所造成的打击都同样沉重,尤其是当你想到如果坚持下去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时,这种打击造成的疼痛感会异常强烈,这就是悔恨的感觉。因此,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去避免这种失败,选择合理的目标,锤炼坚强的意志,当半途而废不再是我们所担心的,那么我们就既是生活的智者,也是生活的强者。

独立是强者特有的姿态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他在心理学领域的盛名,除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外几乎无人能及。即使你没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么你也一定听过他那句响彻全球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