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8283400000019

第19章 妈妈的培育(19)

我和琪琪爸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俩人“私聊”、“单挑”。有时不注意忘记避开孩子,孩子就情绪低落。我会及时告诉孩子,大人吵架是正常的事。哪个家庭也有争吵,但争吵不意味着家庭破裂,争吵是发泄情绪,发泄完了,一切就回归正常了。

平日里,我注意察言观色。多和她聊学校里的人和事,了解她是否有情绪的波动,随时准备疏导心理。遇到她生活中的大事件,提前做好心理工作。确保她始终有平和的心态。

2002年2月,我和琪琪爸因符合青岛市人才引进的政策,调入青岛市志成实验中学任教高中英语。(2012年,志成中学撤销高中部。蒙前校长于济举荐,我调入岛城另一所高中学校。在此对于校长知遇之恩,表示衷心感谢。)琪琪随父母转学至青岛长江小学。

这个举家搬迁的举动,其实历经了长达半年的纠结与挣扎。其中一个担忧就是,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全新的环境?在夏津时,琪琪学习轻松,成绩优秀,玩伴众多,四邻相熟。离姥姥、奶奶家不远,时常小聚。猛然斩断这一切,琪琪会接受吗?会适应吗?

一步步来吧。怎样让琪琪在心里先接受搬迁到一个她只认识父母的地方?大人都认可青岛“生活质量高,教育水平高”,但对孩子来说这些还赶不上一个好朋友的吸引力。一旦孩子不愿去青岛,强行带走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这些思虑让我不安。

终于,我在翻阅琪琪的语文课本时,发现了一篇课文《海滨小城》。我知道,机会来了。

“琪琪,《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真好,妈妈很喜欢。咱俩一人一段,把它读完吧。”

“好。”

读完这篇课文,我开始继续同琪琪的谈话。

“琪琪,海滨小城美不美?”

“美。”

“哪儿美?”

“庭院、公园,还有街道。”

“你愿意住在这样的海滨小城吗?”

“愿意。”

“海滨大城呢?”

“也愿意。”

“现在有个海滨大城,叫青岛,那里缺老师,让爸爸妈妈去。那里的生活比海滨小城还好,可以天天看大海。你是愿意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青岛呢?还是愿意留在夏津跟姥姥、奶奶生活?”

“妈,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是真的。”

“可是,可是……”

“琪琪,不用现在回答我,因为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妈给你一星期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再回答我。”

一周后,琪琪主动跟我谈到去青岛的事。

“妈妈,我还是跟你俩去青岛吧,虽然我也舍不得这里。”

我长舒了一口气。孩子自己接受了去青岛这件事,我不用强行拖着她走了。

到青岛后,新的考验在等待着我们这三个生客。人生地疏,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为了在新学校站住脚,我俩在工作上投入了全部的身心,不觉中,忽视了同样不适应新环境的孩子。

入读长江小学四年级后,班里只有琪琪一个是新来的。四年级的小女生们,朋友圈大多固定下来,而且彼此很重视“忠诚度”,羞怯的琪琪迟迟融入不了新集体。琪琪说的普通话里带有方言字,被新同学嘲笑。而且,新学校开设书法课,学生每天要上交一张毛笔字临摹。虽然琪琪很认真地写,但因为此前从没动过毛笔,每次上交的作业无一过关,均被判“重写”。一向学习优秀、自尊心强的琪琪再也忍受不了。她哭着说,“爸爸妈妈,咱们回去吧,这里不是咱的家。”

孩子的话令我心如刀绞,我自责于给孩子做的思想准备不够,平日又忙于自己适应新工作,对孩子抚慰不够。现在怎么办?我一方面安慰孩子,鼓励她挺过这一关。一方面连夜给班主任于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说明琪琪的情况,恳请老师予以帮助。我把信夹在琪琪的作业本里,第二天上交作业时交给老师。

果然,于老师看了我写的信,马上找琪琪谈了话,鼓励她在新环境中主动结交朋友、克服困难。于老师又给各科老师说明琪琪的近况,请他们适当降低对琪琪的要求。于老师又对全班同学讲,新来的同学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大家要主动和新同学交往。在于老师的帮助下,琪琪慢慢适应了新学校,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

2002年4月13日 晴

(10岁)

心情

以前想家的心情再度恢复了平静,几乎每天都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再加上老师这几天表扬我。快回家了,我的心情更加欢畅,更加快乐。想一想朋友和甜瓜(我家在夏津养的狗)也是不能避免的,不过不至于大哭一场。

我的心情无法形容的快乐,近几天呀,自从妈妈给老师写过信以后,老师和我谈了谈,马上变得快乐起来。爷爷来了,奶奶来了,他们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的心情又快乐起来。

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Iamhappy!

嘿嘿。

上学过程中,孩子不会永远对学习感兴趣。出现情绪波动时,大人心平气和,抚慰孩子。

2004年12月29日 大风

(12岁)

我对学习无趣了最近,我好像特别讨厌学习,为此我很害怕。于是,我向妈妈倾诉了一番。妈妈说,“每个人到了期末都会浮躁,这是正常表现,不用慌,慢慢就会好的,妈妈也是这样啊!”

就这样,我们谈了一路,我心底的烦闷终于解开了。

琪琪上六年级时,该考虑上哪所初中了。当时我所任教的志成中学(现改为青岛第37中学)师资强、管理严、教学水平高,是岛城一所热点中学。还有重要一点—饭菜好,有“吃在志成”的美誉。所以,志成是琪琪的首选初中。但志成对学生发型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女生必须剪短发。(此规定现已废止)

当时,琪琪的头发黑亮,长度过肩,自己非常珍惜,对剪短发有些抵触。

我怎样让琪琪顺利接受短发,而且保持三年呢?

身为志成教师,见证了一些在校女生在头发问题上与政教处的“博弈”。负气、哭泣、抗争、旷课……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为头发经历这些。

我决定,逐步渗透“思想教育”。

志成的宣传栏内,有志成女兵方队的照片,英姿飒爽。我对孩子说,“琪琪,看,志成女兵方队,连年获奖。发型的整体美,功不可没。别的学校在发型上就先输了。你进了志成,也许也能入选女兵方队。短发,再配上这身衣服,肯定很漂亮。”

她早晨梳辫子时,我对她说“琪琪,天天梳辫子是不是很麻烦?要是短发,该多省事,洗头也简单。”

她对镜“臭美”时,我说,“我真想看看你短发的样子,你不想看吗?”

小学刚毕业,我建议她,“理发后20多天发型最自然。咱在初中开学前20来天就剪吧,开学时以最佳形象示人。”

开学前20余天,我又建议说,“妈妈打听到一家理发馆,有一个理发师非常好,剪得发型又漂亮、又时尚,咱明天去体验下吧。你不是一直想照一套艺术照吗?后天我再领你照一套短发系列的艺术照。”

剪完短发,我赞美说,“真好看。又利落、又清爽、不用梳辫子了,每天早晨可以晚起10分钟了。”

第二天,“奖励”艺术照一套。

就这样,琪琪顺利接受了剪掉长发。留短发三年,从未“反弹”。

一上初中,因大家来自不同的小学,彼此都是新人,琪琪自然顺利开始了中学生涯。

青春期,伴随着中学时代如约而至。青春期特有的逆反、易躁等也在琪琪身上显现出来。一度,她对家长说得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No”,她新买的日记本竟然上了锁。那个对爸妈言听计从的女儿开始抗拒,那个跟妈妈无所不谈的乖乖女也开始设防了。我倍感失落和无奈。冷静下来,我明白这是青春期特有的现象,我应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段特殊岁月,而不应埋怨她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乖巧。

从此,我更加温和、理性地对待孩子,及时疏导她的负面情绪,自己甘做孩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以确保她问题不郁结,顺利度过青春期。

中考前夕,孩子受升学压力的困扰,情绪起伏较大。我家住六楼,孩子放学回家在楼下按对讲门铃时,我马上利用门铃的可视功能,“察言观色”,看她今天的情绪是高涨还是低落。然后在她上六楼的过程中,迅速猜测各种造成她情绪变化的原因,思考相应对策。待她上得楼来,再有意无意地了解。该聆听的聆听,该疏导的疏导。

随着中考的临近,孩子的情绪也随着成绩变化而起伏。她得意时我泼水,失意时我鼓励,让她“胜不骄败不馁”。

高三下半年时,琪琪有了冲击名校的想法。她一改十几年对分数的淡化,变得前所未有的刻苦,对分数开始“锱铢计较”。名次的升降也牵动着她的神经,她开始“为分欢喜为分忧”。

孩子的情绪波动牵动着家长的心,我自己也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但我能做到“外松内紧”,始终不让琪琪看出我的紧张。在她面前,我能做出轻松状,家人也不显出格外重视高考的样子,生活基本如常,只为不给她增大压力。

为了确保她在冲刺阶段有个平稳而积极的心态,我与琪琪爸和她约好,每晚十点钟通一次话,那是她刚下晚自习回宿舍的时间。通话短则几十秒,长则十几分钟,全由琪琪掌控。她每天的沮丧失意、快乐兴奋,全在每晚十点钟播报到爸妈这里。忧郁时得到疏导,失意时得到宽慰,兴奋时得到分享。有时,她仅仅需要一个听众来宣泄情绪,我和琪琪爸就只是静静地倾听,直到她“卸载”下负面情绪。

这种每晚十点连线的习惯一直延续到高考,为她紧张的备考起到了心灵护航作用。

十几年来,琪琪出现的各种小波动都能及时宣泄疏通。生活的主旋律是心态平和、精神愉快,为她的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十不做物质小孩

作为成年人,当然希望家庭条件更优渥些。但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简单一些更好。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全部物质欲望,只能激起更多更大的欲望,长成“物质小孩”。要把孩子的物质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教会孩子克制、忍耐,体谅大人疾苦。

1.简单生活

对于生活用品,琪琪懂得,能用就行,够用就行。她从不浪费,“物尽其用”方才废弃。

我的家庭属于工薪阶层,温饱有余,小康不足。

作为成年人,当然希望家庭条件更优渥些。但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简单一些更好。

基于我的家庭条件和教育理念,琪琪从小到大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

吃:孩子的成长发育全凭吃以获得营养。只要一个母亲有责任心、爱心,那么孩子依赖母亲提供的三餐,就基本能达到营养需求了。

琪琪的营养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正餐,零食吃得较少。因为孩子的食量有限,零食吃多了,必然影响正餐,本末倒置。

这种简单的吃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地沟油、添加剂、垃圾食品的摄入。琪琪在任何年龄段身高都高于同龄人,面色红润、健康活泼。

喝:我看过一篇文章,“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这样的文章最合我意,最廉价的恰恰是最好的。这样,我心安理得地只提供白开水,不提供饮料给她。即经济实惠,又避免了常喝饮料带来的健康问题。

穿:十岁之前,琪琪还不懂得挑剔衣服。她的衣服主要来源有三:一、大姨家的表姐年长琪琪三岁,家住济南。她淘汰下来的衣服放在县城里还属于较时髦的,琪琪穿上表姐穿小的衣服,效果也不错。二、琪琪的姑姥姥心灵手巧,又疼爱孩子,琪琪的不少小衣、小鞋出自她手。三、本人爱缝纫,又得到母亲传给的“工农”牌缝纫机一台,有时做点女红。看到亲手裁制出的小衣小裤,穿在爱女身上,甚是幸福。这三种方式让我既省了钱,又省了逛街的时间。

用:我常告诉琪琪,“浪费是犯罪”,所以,对于生活用品,琪琪懂得,能用就行,够用就行。她从不浪费,“物尽其用”方才废弃。

每个学期末,我都和她一起把作业本上未用完的部分拆下来,重新装订再用。

孩子过生日,我会送一本琪琪喜爱的书,在一张生日卡上写下爱她、祝福她的话。我过生日时,琪琪会自制贺卡,画上最美的图案,写下祝福妈妈的话。

考试考好了,没有物质奖励,只有来自父母的赞扬、鼓励和拥抱。

琪琪需要的东西,大多由我买回,够用即可。我很少带她逛商店,因为孩子从小接触浓厚的商业氛围、物质诱惑对成长不利。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吸引眼球的儿童食品、玩具,无不像在伸着小手,拉扯着孩子的物质欲望,刺激着孩子的感官需求。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形成单纯专注、不重享乐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对学习和生活是多么重要啊!

大人能理性对待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克制物质欲望,而孩子不能。那么在她还不能的年龄,尽量少带她出入商业场所,为她树立起一道阻隔不良影响的屏障。我并不担心琪琪长大后不会购物。

大家也许觉得,这样对孩子太苛刻了。但在90年代的县城,大部分人过着这种生活,简单又朴素。所以,大人孩子都不觉得受了委屈。

生活水平,最好与当地消费水平一致。应适当顾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孩子显得“寒酸”,而他又细腻敏感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困扰,这种压力还是能免则免。

作为60后,我们生长于中国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回忆起来,却觉得童年很快乐。也许,为生计愁苦永远是大人的事,对孩子来说,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无作业、放开玩,就是最快乐的。

琪琪幼年时期简单低碳的生活,让她的童年不懂奢华、不会攀比,单纯快乐。

老人常说,“打什么底长什么人。”琪琪长大后,对吃穿用住不挑剔,不乱花钱,无公主病。别人能吃的就能吃,别人能住的就能住。用老人的话说就是“皮实,好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