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最新研究指出,进食咖喱可以舒缓头痛,效果甚至较服用阿司匹林更佳。因为咖喱含有茴香、姜黄及红椒粉等香料,而这些香料蕴涵丰富的、有治疗头痛效果的“水杨酸”。一份咖喱含有95毫克的水杨酸,而一粒低剂量的阿司匹林,约含有65毫克的水杨酸,因此食咖喱可以缓解头痛,而且治头痛的安全性也胜过阿司匹林。
崇尚清淡的日本人害怕辣椒和花椒,却也热衷于咖喱。当美国营养学专家说,咖喱还能帮助减肥,美国人更是对咖喱爱不释手。
科学家发现,咖喱粉中含有一种叫做“姜黄素”的成分,能够抑制人体某些部位癌细胞的生长,包括乳腺癌。
当我正式认可了咖喱,我就开始了与咖喱的亲密接触。我的体会是“食指大动”,胃口大开,似乎腰围也大增。不是说,咖喱减肥嘛,怎么我会反着来呢?原来是我近期的“收入大于支出”所造成的,因此不是咖喱的错。
0.618,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率”。这一神奇的数字,在饮食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黄金分割率”来指导饮食,将更科学、更合理,实际效果也更显著。
医学专家根据“黄金分割率”分析发现:
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患胃病,还能长寿;如果荤菜和素菜的搭配为4∶6的话,那对维持身体健康最为有益;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搭配摄入的人,也不易得心血管病;对癌症患者,生食和熟食的最佳比例应该是6∶4。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生食的安全性令人不安,使我们很难严格按此标准操作。
人,免不了生病,但不能一生病,就马上想到吃药。“凡药三分毒”,药毒猛于虎。“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多年前就提出:“我们应以食物为药,饮食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中国人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是最好的医药。
我根据自己的身体,制定了一份饮食疗法,理念是“排毒为首,碱性为先,素多荤少,应天顺时”。人体垃圾多到可以形成癌症,我当然要“排毒为首”了,而首选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猪血、黑木耳、胡萝卜、绿叶菜等;其二是要改变自己的酸性体质,多摄入一些碱性食物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如蔬果类和水里生长的食物等;其三,对我来说,荤菜是不可不吃,也不可多吃的,鱼类和蛋类是我的主打荤食;其四,饮食要“应天顺时”,不吃反季节的食物这点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大大减少不良物质的侵入机会。
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三餐在于晨。吃对早餐,吃好早餐,不仅是人一天精力的“发动机”,同时也是身体排毒保畅的“开关”。三餐的饮食能量分配应该是“朝四暮三”,也就是早餐40%,中晚餐各30%,而早餐的内容是关键。我下了很大的工夫,精心制定了一份维生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者都具备,而且酸碱平衡的早餐食谱:
(1)一只洗净的连皮苹果;
(2)一小碟无公害的生紫甘蓝;
(3)一碗粥(或红薯粥,或杂粮粥,或燕麦粥);
(4)少许坚果;
(5)一只煮鸡蛋。
在饮食中有一个经典的讨论命题:水果是应该在饭前吃,还是在饭后吃,抑或在两餐中间吃?中国老百姓认为,应该是饭后吃水果。于是,餐饮行业为了讨好顾客,凡在餐馆用餐的,服务生都会在最后一道菜上完后,恭恭敬敬地奉送一盘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水果,让食客们尽情享用。如果餐桌上还有外国朋友,他们一般会谢绝吃水果,因为他们是提倡饭前吃水果的。
营养学专家认为,饭后马上吃水果,不利身体健康,而且易导致体重超重现象的发生。理由有三:一是饭后水果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的消化吸收;二是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减少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从而加重胃肠的负担;三是饱食之后马上吃水果,所含果糖不能及时进入肠道,以致在胃中发酵,产生有机酸,会引起腹胀。于是,他们的指导意见: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小时(柿子除外)。
我是部分同意营养学专家的意见,饭前吃水果,但饭前的时间略有不同。我吃水果一般有两次时间:一次是早餐前;还有一次是午餐和晚餐的中间时间。
水果中许多营养成分均是水溶性的,早餐前吃,吸收特别好,治疗效果也明显。比如生梨,便秘时,坚持每天空腹吃一个生梨,就会大大改善便秘的症状;又比如苹果,要收到欧洲人说的“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效果,就要空腹吃连皮苹果,这叫“金苹果”。
吃饭,成了我的一种享受。
我的饮食疗法,慢慢地在朋友间、病友间广为传播。让人人都享用大自然的精华。
(二)学会食物的黄金搭档,事半功倍
北京医院营养科曾主任是首长营养保健专家,她曾在媒体披露了现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基本食谱:
早餐: 半杯牛奶
一盘凉拌小菜:海带丝、胡萝 卜丝、青椒丝
一个麻酱咸花卷
一小碗小米粥或莲子羹
上午点心: 一小碗银耳莲子羹或麦麸粥
中餐: 什锦沙锅(里面放10种以上的 食物)50克(1两)左右的红豆饭或薏仁米饭
下午点心: 半杯酸奶几粒坚果
晚餐: 萝卜丝鲫鱼丸子小米粥
这是一份当今中国人饮食的“中央文件”,我很是认真地学习,吃透其中的精神,然后是“首长挥手我前进”。
“文件”精神很显然是6个字:清淡、少量、多样。
这张食谱中有两个主题词:“小米粥”和“莲子羹”。
小米和莲子,它们在饮食“多样化”的理念下,居然可以出现两次,足见其重要性。特别是“小米”。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来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今天,“小米”又被用来指导中国人民奔健康。
为什么“小米”总是不“小”呢?
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本。
原来,小米虽然姓“小”,但它对人体的营养价值却比大米高。比方说,维生素B1和胡萝卜素的含量都超过大米。它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钾高钠低,比例为66∶1。这种营养的比例正好符合人体的所需。它不像芹菜,在给你所需要的“高钾”的同时还搭给你所不需要的“高钠”。
中医认为,多食小米可健脾,可以让人保持充沛的体力。
“人无完人”,当然“物”也无“完物”。所以,小米也有缺点,它缺乏一种听起来很专业的东西,叫“第一限制氨基酸”。但不要紧,只要将小米与豆制品共同食用,就会能够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变成一种完美的食物了。
我知道了这一知识以后,就隔三岔五地烧一碗薄薄的小米粥,另加一包黄豆粉,这不就是黄金搭档了嘛!每每在享用它的时候,觉得美滋滋的。因为在品尝人间美食的同时,我找到了一条饮食真理:学会食物的黄金搭档,那就是事半功倍的价值。
这条真理,让我发现了许多食物的黄金搭档,同时也高效地解决了一些改善身体不适的饮食疗法。
比如说,补钙。这是女人一生的命题。我仔细想想:年幼时有利于长个儿,需要补钙;怀孕时帮助胎儿生长,也需要补钙;进入中年,压力大、睡眠不好,又需要补钙;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更需要补钙;到了老年,如不继续补钙,那骨质疏松症将会伴随你终身。
一般人都认为最好的补钙食物是牛奶,但有时和牛奶不能亲和,喝了牛奶,不是拉肚子,就是过敏。对我来说,牛奶还不能多喝,毕竟过多地摄入糖分和脂肪,对现在的身体很不利。
当我知道有两种食物可以搭档食用后,补钙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两种食物就是“芝麻+山药”。
芝麻,原来我只知道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1,能帮助通便,但不知道它还是补钙的高手。每100克黑芝麻含钙量是780毫克,是同等重量牛奶的六七倍。当然,芝麻如此高的含钙量,必须由它的“伴侣”——山药来帮忙,才能促进钙质的吸收。所以,这个高效的补钙作用是芝麻和山药的共同杰作。
我尝试过芝麻和山药的各种烹饪方法,最后能拿来推荐的方法是“芝麻山药泥”。
首先,将100克山药洗净、去皮、切块,上锅蒸熟后捣成泥状。然后把炒好的黑芝麻捣成泥。再下来就是将山药泥和芝麻泥合二为一,按自己的口味调味即可食用。
营养学家告诉我,如果将山药芝麻泥作为晚餐的主食,不但有助于促进食欲,而且多吃也不会发胖,因为山药的脂肪含量低。我想,这可美死了想保持身材的女人啊!
我收集了一些餐桌上的几个“哥俩好”:
(1)玉米+豌豆=强防癌
玉米是个好东西,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但它的赖氨酸含量低,与含赖氨酸高的豌豆,以3∶1的比例混合食用,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2)豆腐+海带=体内碘的平衡
豆腐营养丰富,人见人爱。我们经常用老豆腐炖鱼,据说这样吃能大大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然而,营养学家经研究发现,豆腐所含的皂角苷成分会造成人机体碘的缺乏,因此,过多摄入豆腐也有问题。
海带含碘多,但多食,也可诱发甲状腺肿大。于是,如果将豆腐和海带同食,正好互补。让豆腐中的皂角苷多排泄一点,而不至于让人因为碘多而“甲亢”,碘少而“甲低”。从而使体内的碘元素处于平衡状态,人会更健康。
(3)荠菜+蘑菇=抗流感病毒
荠菜属绿色蔬菜,绿色蔬菜是含维生素C最多的食物。蘑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这两种食物巧妙结合可以预防流感。这是因为摄入维生素C究竟能否预防流感,关键在于人体内是否有足量的铜。铜离子可积聚在流感病毒表面,为维生素C提供攻击的“靶子”,从而置流感病毒于死地。
(4)黑木耳+生姜+苹果=强降血黏度
黑木耳是人体血管的“清道夫”,现在人们都有所知晓。而生姜有溶解血栓的作用,知道的人却不多。医生会对患心血管的病人说,多吃苹果,因为苹果中的很多营养成分有利于降血脂和胆固醇。
如果将这三者搭配食用,食疗专家说,“强降血黏度”。
“黑木耳+生姜+苹果”的制作过程和饮用方法:
将两大朵干的黑木耳泡发后洗净,鲜姜切末,苹果切片。然后,将黑木耳、苹果加水500毫升,煮开后加入姜末即可。此汤每天可饮用500毫升。
食物也像我们的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人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有几十种,每种食物只含有部分营养素,若在膳食中注意将含有不同营养特点的各种食物巧妙搭配,这些“哥俩好”不但有利于人体很好地吸收其营养成分,使营养价值成倍增加,还可以减少其中的副作用,对我们的健康更有利。这就叫:学会食物的黄金搭档,事半功倍。
十三、享受中医
—我和传统医学亲密接触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如何保持三里的“不干”?施“化脓灸”,
好比每天补一只老母鸡。要不要打麻药?
不要。
在中医学面前,我是一个很好学的学生,因为中医的很多说法,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太不一样。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请中医医生给我上上课,避免在治疗、保健和服药等问题上步入误区。
比如,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会有这么一句话“脾胃虚弱者慎用”,我当然知道什么是“胃”,身体的体验很清晰。但“脾”呢?是不是医学书上说的“在人体的左肋下”呢?中医医生回答:错。
“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而我们中医讲的‘脾’跟它差别大了。”医生说。
“那么,推而广之,凡五脏:心、肝、脾、肺、肾,后面加‘脏’字的就姓‘西’;不加‘脏’字的就姓‘中’,是吗?”
“可以这么理解,”医生对我的举一反三能力加以认可。“但它们在功能上、形状上、部位上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尤其是‘脾’”。
在医生的耐心教导下,我终于搞懂了一些中医学上“脾”的知识。
“脾”在哪里?
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脏”,虽然功能不全同,但形状相同,部位相同;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虽然功能不全同,部位也不全同,但毕竟形状相同。而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则是功能、形状、部位全不相同。仅仅就部位而言,整个腹部都属于中医讲的“脾”的范畴,好大一个脾啊!用文学语言来描述:脾不在左肋下,也不在解剖里,它在杏林的大树上,它在岐黄的深山里,就看你如何去采摘了。所以,中医医生判断患者“脾”的功能状况,不是靠化验单和X线,靠的是他的“望闻问切”水平。这就是中医的魅力!
民以“脾”为天!
这是从“民以食为天”演化来的。中医告诉我:民的“食”是要靠脾来运化的。没有脾,那“食”再好也不能为民所用。这不,就可以说,“民以‘脾’为天”嘛!
中医书上明确指出:脾为后天之本。脾的重要功能是“运化”。
何谓“运化”?运是运输,化是消化。
运输什么?一是水,二是“水谷精微”,即食物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吃的食物并不全是精华,也有糟粕。脾的运化就是去糟取精,把“精”的东西从食物中提取出来,再运送到全身去。这一过程有点像西医所说的消化系统。不过,在西医庞大的消化系统中,缺了“脾脏”,人照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在西医领域里,脾脏是人体众多免疫器官的其中一个,“缺了萝卜也成席”,难怪脾脏是可以切除的了。
而中医“脾”的功能,对人来说,却是一刻也不能少的。“脾”如果运化不了水,就好比江河泛滥,人便会发生水肿;如果运化不了水谷精微,那么,人或者拉肚子,或者堵得慌。接下来,你就会气血不足、少思饮食、面黄肌瘦,谓之“脾胃虚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