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与人生
8272500000002

第2章 一名惊人天下知(2)

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使用的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着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世代相传。但这种艺名多与名主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相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历史上只留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艺。而技艺的高低不是靠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

近代,戏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演员成为正式的职业,但艺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侯宝林的自传《卖艺生涯》中,记录了许多艺人的艺名。例如:

云里飞穷不怕草上飞

花狗熊大铁壶韩麻子

大兵黄张狗子孙丑子

人人乐冯小辫大金牙

这些艺名共同的特点是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的俗号。例如侯宝林对“花狗熊”这样注释:“花狗熊”是个街头艺人的艺名,河北定兴人。真实姓名不详。因演戏时经常以黑墨涂脸上,白土画眉,头戴小红缎辫,群众就戏称他为“花狗熊”,因此得名。

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有不少演员的艺名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个旦角演员(“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当演员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引起观众的注意。

从字数上分,艺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双字。例如:

高朗亭,艺名月官。

徐小楼,艺名双红。

萧长华,艺名宝铭。

杨君莉,艺名白杨。

三字。例如:

余第祺,艺名余叔言。

李桂春,艺名小达子。

石月亭,艺名十月明。

斌豹艺,艺名小奎官。

尚德泉,艺名沿小云。

健廉,艺名红线女。

赵桐珊。艺名芙蓉草。

周信芳,艺名麟麒童。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

四字。例如:

李青山,艺名大金镶玉。

陈伯华,艺名筱牡丹花。

个别的人或也采用五个字的艺名。例如,谢其荣,艺名神手谢老化。

二、姓名反映人生

小宝宝来到世上,每个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可以说为了孩子的姓名绞尽脑汁浮想联翩,有的翻阅词海寻找那些名言佳句,有的请亲朋好友提供名字方案,从中选择;有的干脆到起名公司花钱求一个好名。无论以何种方式为孩子起名,都说明了家长们的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为什么呢?

人的姓名,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要伴其一生的代号称呼,它蕴涵、潜藏、预示着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名声、命运,人的心性、理性、灵性都会在姓名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名主一生的缩影。从一个人的姓名分解中,可以看出其家庭的希望、本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操、抱负和理想,也可窥见友情、习俗、民风、时代特点等等。有人认为,人的姓名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信手拈来,随便取名即可。其实不然。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其血型、生理节律、内在信息就已经确定了,人们所能看到的或者每天都要互相打招呼的是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名字,而隐含在名字里的更深一层的生命寓意。却在不经意中被人所忽略了。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中,一个人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文化,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可以任意取之的代名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如果单就一个人的名字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是你姓张,他姓李,你叫阿猫,他叫阿狗。但是一旦撇开这些姓名的表层含义,我们就会看到千差万别的人生景观。

美国一些专家发现:中国汉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最大要点,是字形呈方块。方块字不仅有书法的节奏、线条美,而且方块“形”能传达丰富的理性信息,又有联想之余地。事实确实如此,中国的每一个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如从三点水旁人们会想到毛毛细雨。也可想到大海。当这个字符用作人名,则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蕴。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成年以后,确有“人如其名”的现象。例如“二狗”生性粗鲁,“大虎”强悍勇猛,“嘉嘉”气质高雅,“咪咪”活泼开朗,“乐天”风趣幽默,“志刚”意志坚强,“广智”聪明虞智。当代学者钱钟书191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故取名“钟书”,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学者。有个男孩叫蒋墨迪,3岁就知自己名字的寓意。一次他听大人说,有人七岁就会写诗,他说:“我5岁就要会写诗,因为我叫蒋墨迪。”父母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从不强迫他学什么,倒是他爱问些问题,看电视认识了1000余字,到7岁时果然发表了自己的诗集《七龄童蒋墨迪诗百首》。可见,名字对人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三、姓名的社会意义

人的名字不仅作为一个人的符号,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而且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所不能缺少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当我们一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时,立刻就会想到这个人的外貌、性情、气质、经历和事迹。正如唐代诗人李益的一联名句:“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突然碰到阔别多年的友人,竟茫然不识,报了姓氏之后印象仍很模糊,但一提到名字,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才在脑海里凸现出来,宛如昨日。可见,名字与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第30回描写了“龄官对贾蔷的一片痴情,她为了寄托对贾蔷的思量,用金簪在地上画他、的名字,“画完一个又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竟使在一旁偷看的宝玉感慨系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有一些对自己的生活曾有过深刻影响的名字,即使人已不在身边,但是记忆仍是无法抹去的。人名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不仅仅是交往过程中起到互换信息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它还融进了人的希望和感情。

人的名字要伴随人的一生,始终和人荣辱与共,人可以改变或抛弃它,它却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可以说都比较珍视。德国剧作家席勒有一句名言:“我的名字将随我而结束。”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在1805年去世之后,他的大名仍同他不朽的名作《阴谋与爱情》一起,广为流传。

人名即人,言其名可以想到其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一提到“雷锋”,就会联想到那位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样。一提到“秦桧”,就会想到南宋的那个奸臣卖国贼,“人从宋后少名桧”,人坏竟然可以殃及名字。相反,人人都愿意在自己的名字上沾一点英名的色彩。

名字对一个人的社会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声显赫”、“闻名遐迩”、“大名鼎鼎”、“名声远扬”、“名扬四海”等等。更不用说现代年轻人对大腕明星的名字的崇拜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名字是一个人的化身,是其力量的象征。一个成功者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有二个好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是要为自己选择一个佳名,甚至不惜用笔名、学名、艺名代替或弥补正名的不足了。

社会交往中,人们最初接触到的就是对方的名字,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个一般的名字往往留不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个名字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因为名字走运或背运的轶事。有些虽然近于荒唐。但从中却可以窥见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清顺治十六年,昆山人徐元文殿试成绩不错,但并不是优等。只因为顺治帝认为他的名字好,本人也仪表堂堂,便钦点他为状元。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在审阅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试卷时,发现有一人叫胡长龄,不仅欣喜异常,钦定胡长龄为状元。原来,乾隆帝此时已79岁,正向往长寿,所以要借这个名字求个吉兆。光绪三十年,直隶人刘春霖参加殿试,成绩平平,本来取在末等,因为他的名字“春霖”是“春雨”之意,再加上他的姓与“留”字谐音,恰与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恩泽永垂、流芳百世的心境相合,便将他升为状元。

也有因名而倒霉的。明嘉靖二十三年,原定的状元是吴情,因听起来像是“无情”,无情无义怎么能做状元?于是只好撤换,吴情便做了自己名字的牺牲品。无独有偶,永乐二十二年,殿试结果状元是孙日恭,榜眼是邢宽。可是发榜时,邢宽成了状元,孙日恭变成了第三名。原来,日、恭二字连在一起象个“暴”字,永乐帝认为不详,便让他屈居第三。那么谁做状元呢?永乐帝觉得邢宽这个名字好,“邢”政宽和,必得人心,于是便让邢宽取而代之。清同治七年,江苏人王国钧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一甲。但慈禧太后觉得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太不吉利,便将他打人第三甲。

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为虫,真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以名取人完全是从个人好恶出发,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所以十分荒唐可笑。但是,其中也反映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即人们都喜欢含义吉祥、美好、典雅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往往可以先声夺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能不战而胜。比如有三个姑娘,分别叫张大妞、李秋兰、徐莎莎。这三个名字会给我们留下迥然不同的印象,我们可以透过名字想象出这三位女性的外貌、性格、身材、举止,甚至可以推断出她们的家庭出身和文化层次。也许事实上名、实不尽相符。但名字已给人先人为主的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命名对象的。客观评价。

可见,一个成功的名字不仅可以激励自己奋发进取,而且是你迈向社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四、姓名与载体

(一)姓名与印章

好名配好印,这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印章的起源很早,因为中国的青铜器发达,远在殷商已有精致的铜器铸刻印章,在当时已是成熟技术,安阳出土的殷商三铜玺便为一证。在世间流传的周、秦、汉的古印甚多,有金、铜、玉、石、陶等各种,唯铜制最多。周时印章已普遍使用,《周礼》云:“货贿用玺节”,古时不论官印、私印都叫作玺,说明印章当时就已广泛用于商场。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文字,才规定印章的“方寸”,且推皇帝之章称玺。臣民之章为印。

人们用的印章有很多种,有有机玻璃章、橡胶印章、石制章、牛角章、铜章、木章……不同的印章,使用有不同的讲究,高雅者常用犀牛角刻制个人印章,尊贵者用铜材刻制印章,普通人常用较为廉价的橡胶、有机玻璃印章等。为方便工作生活可选用有机玻璃、橡胶制品;为考虑自身健康,可选不同的料刻印章:脾胃不佳者用石料刻章较佳,肝胆有病者一般用木章为宜,肺功能较差者以用铜章为好。

以上是用料的讲究。另外还有刻章的形状、色彩、字体等方面的讲究。形状上以方型为佳,色彩上因人而异,字体上正楷便于识别……

士大夫和老百姓多有私印,私印的实用价值等于本人的签名,只要在文书上盖了私印,不只具有法律效果,且具有比法律更高的道德责任。老百姓的产业纠纷、商业买卖、标据上的内文是否系亲笔所写不要紧,但私章的真伪倒要验明。士大夫除了都有实用的私印之外,很多人还拥有玩赏的私印,宋、元、明、清各代文人画家,个人所有的私印和收藏的古今印章,少的有几个,多的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不等。

刻有姓名的印章,因各人兴趣不一,形式也就不尽一致。有印全姓名的,如:“姓某印”,“姓某私印”,“姓某印信”,“姓某某”,“姓某某印”;又有加氏字的,如:“某氏某某”。也有只印室名的,文人的室号大多属空中楼阁,只表现在印章上。

印章初也用铜,自元代王冕以乳石刻私印,一时成为时尚。石材多取自浙江的青田、昌化,福建的寿山,湖北的荆州,云南的武定,山东的莱州,河北的丰润,北京的房山。而以浙江、福建的鸡血红石和寿山的田黄石最为珍贵,属上品。

制印的方法有铸,有凿,有琢,有刻,用角则刻,用金属则铸。

(二)姓名与名片

名片,顾名思义,便是写姓名的片子。

在我国古代,已有类似名片的物品,系削竹而成,上写拜谒文词。汉代称“谒”,汉代以后称“刺”。造纸术发明以后,以纸代竹、木,“谒”、“刺”便称为“名”、“名纸”、“名贴”。名贴在登门拜访某人或在答谢祝贺时用上写送贴者姓名、爵位及所居乡邑。投贴者不便亲自登门时便派仆役持名贴前去投送。古代的“名贴”,可视为现代“名片”的前身。

名片,多用于社会交往和联系工作,上印使用者姓名、家址、电话、邮码、职务、职称、邮箱等,有的还在背面印着英文的同样信息,也有的在上边印有自己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