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在范蠡陪同勾践去吴国为奴的三年时间里,是文种代理了越国职能,维持了越国虚弱的生机。范蠡曾对勾践这样说:“对于兵甲计谋之事,文种不如我;至于镇抚国家、亲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一文一武,文种善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范蠡善于用兵作战、计算敌人,正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由于越国公司发展迅猛,销售业绩迅猛增加,工厂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勾践不得不下令工厂日夜开工,所有机器轮番运转,工人们实行“三班倒”作息时间,加紧生产。
勾践兴奋地对工人们说:“上个季度,我们的业绩增长了10%,这个季度预计会增长30%,照此速度下去,我相信明年能增长50%的利润!大家在年底的两个月时间里,要大干快上,争取明年创出更高的业绩!”
但是,工人们却不干了,因为他们的工资并没有增加,工作量却越来越大!有的工人开始消极怠工,有的工人则请假,有的甚至辞职走人了。
“公司怎么能下达这么繁重的任务?实在撑不下去了!”
“业绩增长那么快,我们却没有提升工资,这公平吗?”
“我们老板越来越不顾员工死活,为了赚钱不惜加班加点,我连见女朋友的时间也没有了,真是郁闷!”
“我可是老员工了,今年年底竟然仍然发那么点奖金给我,现在CPI上涨,物价都贵啊,房东又催着我加房租了,这么点奖金够用什么啊?我为什么要累死累活地为公司做呀?”
……
种种言论,传遍公司,谣言四起,人人抱怨。这下可难坏了文种,他心急如焚。因为文种是主管生产部的,所有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流水线、出货存货都由他负责,他手下的工人一闹罢工,整个工厂就受很大影响。
文种跑去告诉勾践:“我们的发展太迅速了,工作强度远远超过工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引起员工们集体辞职。”
干将、莫邪也来向勾践抱怨:“最近,我们研发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又要开发新芯片,又要进行CDMA系统测试。有时忙到深夜两点还不能休息,再这样的话,我们也吃不消了!”
主管销售部的范蠡跑来对勾践说:“你这个季度给销售部下的任务太多了,要求翻番增长,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主攻的是低端市场,铺设的网点越多,成本也就越高,结果是得不偿失。”
但勾践却不听,他一心想着要超标完成生产:“大家再坚持坚持,我的目标是要在明年年初增长50%。把年底这批货出完了,下个月底我们就能缓口气了,到时我会给大家放假的!”
勾践的强硬态度,让文种的生产部、干将和莫邪的研发部、范蠡的销售部都很不满,底下的工人们更加抗议,消极情绪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开来。
“怎么办?总得说服勾践吧,不能让他继续透支下去了。”文种问范蠡,“我们这几个主管就已经感觉很吃不消了,底下的工人们更加无法忍受。”
干将、莫邪两兄弟有些生气:“哼,当初勾践请我们来越国合作,合同上说得很好的。可是半年多过去,任务越来越多,我们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没日没夜地研发?”
范蠡想了想说:“勾践刚刚把越国公司带上正轨,我们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他一心想要把越国迅速壮大,要他现在停下来,恐怕不容易。但事在人为,我们想方设法改变他的思维方向,就能说服他。”
“可是怎么改变呢?”文种问道。
“我给讲个‘说服人’的故事吧,会很有启发的。”范蠡说。
从前,有甲、乙两人潜心向佛,故上山修禅七日,可是到了第二天,两人的烟瘾就同时犯了。想要抽烟,但又担心犯规,于是甲就去请教师父。
甲问师父:“请问师父,人们修行的时候可不可以同时抽烟?”
师父马上斥责他的荒唐想法。甲只好悻悻地回来告诉乙说,师父说不可以。
但是,乙不死心,于是起身再去请示师父。不多久,他就大摇大摆地抽着烟走回来,甲大为吃惊。乙说,他见到师父就问:“请问师父,当我们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同时修行呢?”师父回答:“当然可以”。
还有一个故事。
两家卖粥的小店,产品、装修、服务没什么两样,但A店总是比B店卖出多1倍的鸡蛋,原因在哪里?在B店,客人进门,服务员会问一句,要不要鸡蛋?结果是有一半要,一半不要。在A店,客人进门,听到的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有的客人要一个,有的客人要两个,不要的很少。这样,A店的鸡蛋就总是卖得多一点。
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取决于你是用“是否”模式还是“多少”模式提问,就能控制对方的思维。
文种点点头:“所以我们要找一种恰当的方式,说服勾践。”
范蠡说:“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像故事中那样,换一下口吻,不要对勾践说‘工人们受不了’、‘大家太累了’,而是要说‘过度工作导致效率降低’、‘工厂的成本增加了,利润反而下降’。”
“这有什么区别?”干将和莫邪不太明白。
“当然有区别了,”范蠡回答,“前者是站在工人们的角度,很难说服勾践,后者则是站在勾践自身的角度,从他自己的利润、成本考虑。”
“说得很对,”文种表示赞同,“人性就是这样,你要说服一个人答应某事,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视野来评价,那么就很容易让对方接受。潜台词是:我是为你考虑,一切是为了你不损失。”
干将、莫邪两兄弟恍然大悟:“范蠡、文种兄果然是企业管理的高手,对人性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彻!”
文种拍了拍脑袋:“我昨天正好在《读者》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来也很有启发的,与范蠡的故事很匹配。”
老人控制孩子的思维
同样一句话,前后一对调或者做点不起眼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其实质在于说话人掌握了对方思考的方向。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他想劝说这些孩子安静一些,但根本没有效果,孩子们依旧每天在他家门口打闹喧嚣。
于是,老人改变了策略,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到他家门口来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听完范蠡讲的这个故事,大家仿佛领悟到了什么。
文种说:“我们几人合计一下,把最近半年的销售业绩、成本核算出来,拿出具体的数据给勾践看,他就能明白现在公司的超负荷运转了。”
于是,在每周例会上,大家商量着要说服勾践。
范蠡拿出账本来对勾践说:“你看,这个季度虽然我们增设了10个销售点,业绩表面上看是增加了20%,这只是毛利润。事实上,我们每个增设的网点需要1000元的成本,再加上每个网点至少需要2名员工,扣除所付出的费用,实际上我们的利润反而减少了两个点!”
勾践有些不相信:“不会吧,账面上的销售额是在不断增加的啊!”
范蠡说:“你问问生产部的文种,他同样有数据给你看。”
文种说:“尽管每个月的销售量在增加,产品生产量也在增加,但是我们增加了2倍的人手,每天三班倒的轮流作息,耗电量、耗水量也增加了2倍。所以,事实上,我们的毛利润根本没有增加20%,而只有10%。”
勾践说:“即使是10%的利润增长,也不错啊,只要在量上继续增加就够了。”
文种摇摇头:“现在是10%,接下来就会是5%,最后会趋于0%的利润,按照现在的生产模式,我们会越来越亏。在经济学上,最初的生产要素投入,可以使效益增加,但随着各种要素的继续投入,情况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时常常会导致成本增加,就得不偿失了。”
勾践问:“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文种说:“经济学理论里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是指在既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就是指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这一经济现象称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勾践摸着脑袋:“你说得太抽象了,那么多经济术语,我听得云山雾罩的。”
这时,范蠡举了个例子:“好比一个很饥饿的人,一边蒸包子一边吃。他蒸第一个包子吃完后,感觉获得充分的食欲感;然而再蒸第二个包子吃,他就觉得效益稍微减弱了;再吃第三个包子时,他明显觉得有些饱了,不太愿意吃。这三个包子的生产是一样的,但越到后面,其产生的效用就越小,相应的成本就增加了,就称为经济学原理的‘边际效益递减’。”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文种表示赞同,“当初我们只是一个小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单一的‘山寨手机’,效益很好,一年能赚10万元。这时,再增加一条生产线,一年就能赚20万元。然而,随着厂房、员工人数的增加,仓储、物流、研发技术的成本也相应增加,这时拥有50条生产线,已经超出了个人和市场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利润率反而降了下来。如果这时还要再继续增加产量,单位成本所产生的单位效益远远低于从前,就是得不偿失了。”
这时,文种拿出纸和笔:“你看,我给你画两个图,是经济学里的关于长期成本曲线的。”
勾践仔细看了看这两个图,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厂商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而带来了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
范蠡和文种都舒了一口气,他们知道勾践已经被说服了。
勾践想了想,又问:“既然现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达不到原先我们预期的利润,反而要增加成本。那么,难道我们就保持目前的生产状况吗?”
“那当然不行,”文种解释,“我们在投入相同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已经不能产生利益最大化,但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手段,来实现新的增长。”
“对,我很同意文种的观点,”范蠡也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聘请干将、莫邪来进行研发,脱离以往传统的‘山寨模式’,走一条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道路。”
勾践呵呵笑着:“好,我听你们的!以前我盲目地相信只要增加产量就能创出高利润,现在才明白自己是错误的。从明天开始,我会合理地减少不必要的生产线,降低机器能耗,把重点转向研制新技术,同时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你们觉得怎么样?”
范蠡和文种笑道:“那太好了!此时正是我们转变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济转型为高新技术经济的契机。”
通过这次对经济成本曲线的解释,勾践打破了原先旧思维,摈弃了那种“大干快上,粗放经济”的思路,也给予了工人们更多发展空间。勾践的心情非常舒畅,他紧紧握着范蠡、文种的手:“两位兄弟,你们把经济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越国公司因为你们而兴旺发展啊!”
现代启示
面对难以逃避的边际报酬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企业需要做的是预见拐点的出现。尤其是在企业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扩张带来的增长所麻痹。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增长之后,必须关注的是继续发展的空间。如果预见到不久将会出现拐点,那么要做的就是调整企业的资源配置,在下降明显出现之前结束这一轮增长。在企业快速增长之时,应更加谨慎。运动的惯性同样适用于做事的心理。两种递减规律也是商业周期的深层因素,如何把握判定企业所处的时期并采取相应措施,尤其是在时期转变时相应的变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