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礼貌、懂礼节的孩子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欢迎,才能在日后获得更为宽广的交友天地。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懂社会礼节,甚至连生活中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比如,有的孩子在收到别人礼物后,只会自我高兴,而不懂得感谢;有的孩子在与别人交谈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在他人有意转移话题时,仍旁若无人地自说自话;有的孩子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不懂得社会礼节,随便抢座儿、抢菜,等等。
所以父母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礼节教育,让他们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因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不仅会影响他自己以后的社会交往,周围的人还会认为父母家教不当。
案例大放送
军军6岁了,很聪明,常常受到他人的夸奖,为此父母都十分高兴。但由于军军在家被父母宠惯了,所以一点礼貌都没有。比如军军在接受他人礼物时不知道表示感谢,经常在乘电梯时横冲直撞,等等。
一天,军军妈妈带军军一起参加同事的婚礼,可军军却让妈妈丢尽了脸面。原来,军军一到婚礼现场,根本不管其他宾客是否就坐,自己一屁股就坐在了正座上。上菜后,军军也一直奋力拼抢,甚至在一盘油焖大虾上来后,竟然将整盘菜放到了自己面前。
虽然同座的各位宾客一再表示“没关系,没关系”,但军军妈妈还是从众人的眼里看到了鄙夷的目光。
生活中最基本的礼貌礼节每个人都应该懂,包括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宽容、放纵。下面是一些专家对此问题的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能有所帮助。
专家方法集
最基本用语“谢谢”
“谢谢”是现实生活中,用得最频繁的礼貌用词了,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互帮互助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激,对帮助过你的人说“谢谢”。所以父母首先要将这个思想灌输给孩子,让他们心存感激,懂得“谢谢”。
必要的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是最为常用的礼仪之一,也是最为实用的礼仪之一,父母应从自家的餐桌做起,从小让孩子懂得餐桌礼仪。同时,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聚会,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但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引起孩子反感。
以身作则是关键
众所周知,孩子的模仿能力相当强,所以,父母在进行礼仪教育时,应该以身作则,不能在家有自由散漫、出口脏话等行为。父母不妨与孩子约定好,互相监督,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偶像的力量
孩子都喜欢看卡通、漫画,父母可以在卡通、漫画中找一些懂礼仪的人物,让其成为孩子的偶像。如此一来,孩子一定会效仿自己的偶像,做个讲礼貌、懂礼仪的乖宝宝的。
好妈妈妙招
静静今年6岁了,有一天,远方的安妮阿姨来看静静,并送给了静静一个大大的洋娃娃。静静十分高兴,立即抱着洋娃娃蹦了起来,但静静并没有对安妮阿姨说“谢谢”。
妈妈察觉到后,并没有当面指责静静,因为妈妈知道当面指责静静肯定会造成孩子逆反以及不服的心理,而且当着安妮阿姨的面指责静静,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但妈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蹲下身来,对静静说:“宝宝,你好像忘了说什么呀?”但6岁的静静想了想,还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此时妈妈大方地对安妮阿姨说:“谢谢你送礼物给静静,我代静静对你说声‘谢谢’。”而在一旁的静静听了妈妈的话后,立刻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就不好意思地说:“安妮阿姨,静静谢谢你送我礼物。”
指责不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方法,父母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
讲个小故事
“免费”的报纸
从前,在美国,有两个人到休斯敦出差。当他俩走在一条马路上时,其中一个人看到对面有个报亭,就想过去买份报纸,于是他让同伴在原地等他,自己向报亭走了过去。
等这个人接到报纸后,却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零钱,只好把一张10美元的钞票递给了报亭老板,与此同时他还不耐烦地说:“快,找钱吧!”
不料报亭老板听后立即将钱又递了回去,并说:“你好,先生,我是卖报纸的,不是特意给人找钱的。”
最终,这个人没有买到报纸,而是尴尬地回到了他同伴身边。同伴在了解完情况后,说:“别着急,你在这等我一下,我去给你买份报纸回来。”
他的同伴来到报亭前,同样拿出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和气地对报亭老板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外地来的,想买您一份报纸,可是我身上没有零钱,不知您是否能帮我把这10美元找开。”
谁知,报亭老板听后,竟然随手拿了一份报纸说:“给,拿走吧,以后有机会了再给我钱就行了。”
有一种尊重叫做礼貌,礼貌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懂礼貌,而孩子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懂礼貌,懂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