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嘿!宝贝儿,别这样
8250500000041

第41章 偷东西很好玩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质教育很重要,其中最让父母担心的恐怕就是“偷”了。“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它不仅反映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还会影响到一个人今后的生活。一旦被冠上“小偷”“贼”等字眼,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掉。所以,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可是大人有时都不能克制自己,小孩子又怎么能做到独善其身?

案例大放送

楠楠今年六岁,在幼儿园上大班,是个乖巧温顺的小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一天,楠楠回到家后,从书包里拿出一根漂亮的荧光笔向妈妈炫耀,妈妈先是夸了她的笔一番,尔后想到自己并没有给女儿买过这样的笔。妈妈问道:“这支笔是从哪来的?”楠楠犹豫了一会儿,小声回答说:“是借的。”妈妈看着女儿的样子,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于是加重语气说:“到底是哪来的?说谎可不是好孩子。”楠楠开始哭起来,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出是从其他小朋友那里偷偷拿来的。妈妈一听到她偷东西,立刻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地把她批评了一通。原以为女儿通过这件事会有所收敛,没想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反映楠楠私自把园里的玩具带回了家。为此,妈妈又急又气,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现在生活条件如此之好,为什么宝宝还会偷东西?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宝宝偷东西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占有欲强烈。对于从来没见过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宝宝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想要据为己有;二是冒险心理作祟。不只是大人才会有冒险心理,宝宝也有。当他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时,会产生一种刺激和神秘的感觉,宝宝为了体验这种感觉而做出偷东西的行为。

父母在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往往都会怒不可遏,但是,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恶劣。所以,与其对孩子“严刑逼供”,导致事情适得其反,还不如平心静气地找出好办法解决问题。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专家方法集

父母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早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防范措施,让孩子远离“偷”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就要及时加以纠正,让孩子亲自把东西还回去并道歉。

让孩子意识到偷东西是错误的行为

有时候孩子偷东西并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是体验刺激的快感。所以,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例如给孩子讲述偷东西的案例,培养他的羞耻心,让他体会到偷东西的坏处。此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换一种方式满足心理需求,如捉迷藏、去游乐园玩等,让孩子从游戏中体会刺激的感觉。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我需求

有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我需求,常常直接拿父母的钱或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这时,父母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要教他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告诉孩子在需要买文具、食物、玩具等物品时要跟父母说,不可以随便拿父母的钱和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出现“偷”的行为。

不要随便给孩子冠上“小偷”的头衔

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随便说“你是个小偷”这样的话,这不仅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不利于他今后的成长。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好妈妈妙招

晚上妈妈帮小路整理书包的时候发现了一本画册,问过之后才知道,是小路偷偷拿了小朋友的。妈妈并没有严厉地训斥小路,而是花钱买了一本新的给他,并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是不会随便拿小朋友的东西的,现在你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了,是不是应该把书还给小朋友了呢?”听了妈妈的话,小路果然把书还了回去。并且答应妈妈,以后有什么需要就说出来,绝对不会偷偷地拿他人的东西。

讲个小故事

消失的蛋糕

今天是刺猬爸爸的生日,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要给爸爸庆祝生日。她把蛋糕放在橱柜里,用布盖好,然后出去了。小刺猬看到妈妈往橱柜放东西,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看了一下,竟然是个大蛋糕。

蛋糕的香味真是诱人,小刺猬忍不住想吃,它想:“蛋糕这么大,我吃一点点也不会看出来的。”于是它偷偷吃了一小块。可是蛋糕太美味了,吃了一块就停不下来,没多久小刺猬把整个蛋糕都吃掉了。这时,它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正在小刺猬着急的时候,妈妈回来了。小刺猬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在屋里玩玩具。妈妈发现柜子里的蛋糕没了,又看了看小刺猬圆滚滚的肚皮,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她问小刺猬:“你知道妈妈放在柜里的蛋糕哪去了吗?”小刺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连声说:“不知道,我没在家。”妈妈想了想,说:“这下糟了,莫非家里来了小偷?我想还是交给黑猫警长来处理吧!”说完就要打电话,小刺猬一听要报警,害怕了。它拦住妈妈,着急地说:“对不起,妈妈。是我把蛋糕偷吃了,不要报警呀!”

妈妈看到小刺猬认错了,于是耐心地告诉它偷东西是不对的。小刺猬听了以后向妈妈保证,绝对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之后,小刺猬和妈妈又买了一个大蛋糕,为爸爸过了一个开心的生日。

我们都知道,偷东西是不文明的行为。为了让孩子能够做一个好品质的人,父母要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让孩子认识到“偷”的危害,从而主动远离坏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应为生气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