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相来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1〕。
甚矣吾衰矣〔2〕。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3〕。问何物能令公喜〔4〕?我见青山多妩媚〔5〕,料青山见我应如是〔6〕。情与貌,略相似〔7〕。一樽搔首东窗里〔8〕。想渊明《停》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9〕,岂识浊醪妙理〔10〕?回首叫云飞风起〔11〕。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2〕!知我者,二三子〔13〕。
【题解】
这首词作于嘉泰元年(1201)春。据词题所载,铅山县的园亭,作者都已经为之赋写了《贺新郎》词。今保留在词集中的就有五、六首之多,其中就包括庆元六年夏秋问为赵晋臣题写的积翠岩一阕。因此,本词自应作于其后,即本年的春间。词题说,作者一日独坐隐湖山上的停云堂,看到周围的山水是那样怡人悦目,好像溪山也想要作者援引前例为它赋写一首《贺新郎》词,作者受到感染,于是再用停云的寓意,效陶渊明思亲友,为作此词。这是作者本人十分得意的一篇词作,上片写作者虽然道不行,交游零落,却不再为人间万事空垂三千丈的白发,而与青山情投意合的心态,章法顿挫富于变化,笔调委婉,寓刚于柔。下片又借陶渊明痛惜亲友、自伤孤寂的诗意,严词斥责江左的一批热衷名利的小人,其实这仍然是以古喻今,对庆元嘉泰间政治的否定和不满。同时,作者还痛感知音的稀少,而发出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豪壮言词,以此表达心中极度的愤慨和狂放。与上片相比,下片结构层次更加跌宕起伏,变化无常,收束自如。全词突出表现了作者善于调动散文语言的功力。所用《论语》、史传、古诗的原文,略加改动入词,就能达到妥贴、自然,无斧凿痕迹,一经运用便得风流的境界,足见笔力的峭拔。
【注释】
〔1〕陶渊明写《停云》诗,是冈乱世中亲友皆离自己而从政,感慨道既不同,孤立无援,因而有“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句(“愿言”,意即“所愿”)。〔2〕《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注语认为,甚矣吾衰矣,是说“吾衰老甚矣”。梦见周公,言“欲行其道也”。〔3〕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白发空垂三千丈:是说白白地愁白了三千丈的白发。一笑句:是说从此笑对人间万事,不再为世事而忧愁。〔4〕《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恂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恂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原文的“公”,指桓温。何物:什么。词中的“公”,是作者自称。〔5〕《新唐书·魏征传》:“帝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妩媚:美好动人。〔6〕料想青山见我应当也同我见到青山那样。意即:我在青山眼中也同样妩媚。〔7〕感情和相貌,都大抵相似。这句说青山是自己的知己。〔8〕陶渊明《停云》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有酒有酒,静寄东窗。”〔9〕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江左沉酣求名者,江东一些求取功名的人,即使在沉醉中也不忘功名。〔10〕浊醪:浊酒。妙理:至妙的理论。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浮沉。”〔11〕《汉书·高帝纪》:“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2〕《南史·张融传》:“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13〕《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二三子,指两三个孔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