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将军与故乡
8208700000018

第18章 老区风景线(3)

离开麻行市场,沿洛州路顺便到镇里一家鱼网厂看了一会。这个鱼网厂颇有特色。厂里能生产各种规格的网绳,其原料大都是从山东、大庆以及国外引进,年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

从鱼网厂出来,时间已近上午10点,赶早集的人已渐渐离去。我们然后来到镇政府,和镇长陆秀宗交谈了一阵,据就苏埠镇这几年发展很快,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市场优势。苏埠镇有很好的传统。在旧社会,这里便是水陆交通枢纽,是通往大别山地区的重要门户,曾有13个省会在此建立过。会馆,各种商品能在这里得到集散,素有“聚宝地”之称。曾有民谣说:金麻埠,独山银,苏家埠是金銮殿。可以想见此地财源茂盛的景况。解放后集市贸易曾一度萧条,近年来重新得到发展。现在全镇有3000多人常年在外从事经商活动,交易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由于市场的活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苏埠镇工农业总产值现已达到1亿多元,不少经商的农户都已成了10万元以上的大户,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镇政府座谈后,我们最后还参观了有名的“苏家埠战役”旧址。50多年前,由徐向前领导的红四军,曾在这里打过一次大胜仗,全歼国民党部队3万余人。这次大捷震憾了中外,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苏家埠也从此更加闻名。我们参观完旧址,在镇政府楼上登高了望崛起中的苏家埠全镇,一只见处处红砖绿瓦,厂房林立,街道中心人人攒动,来往车辆穿梭不绝。不由得使人深深地相信,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的苏家埠老区人民,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途中,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开矫健的步伐,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龙华镇印象

深圳市宝安县龙华镇,这一当年东江纵队游击斗争的革命根据地,如今已是老区经济发展的前哨。

在绿树成荫的龙华镇政府里,廖镇长提供的几个数字使我惊喜异常:“1988年预计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创纯利800多万元,全镇农村人均收入1560元。从增长的比率来说,今年工农业总产值可比去年增长约30%;而去年,则是1983年的7倍。”在飘飘若仙的状态中,我立即要求看看他们认为最好的厂子。

于是,在镇政府办郭主任和秘书丘国荣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龙华镇与重庆市某电器工业公司合办的一家小厂。这家厂子名叫深圳龙华电控设备厂,是专门生产配电屏开关的。厂长雷学中,重庆来的工程师。雷厂长向我们介绍。这个厂才创办两年,全厂职工只有42A。1986年7月试产,当年获利3万多元。1987年正式投产后,产值一年内达到260万元,获纯利37.8万元。1988年,预计产值可超过800万元,纯利可达200万元,人均创产值14万多元。从这个数字,再联想到龙华镇已建有的8个工业区,180多个引进项目,使我对龙华镇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有了坚实的感觉。原来,他们有成倍、成十倍的高出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作基础!而劳动生产率,列宁曾明确地称之为“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返回镇政府时已经入夜。一座新楼前霓虹灯眨眼,红绿光变幻。丘秘书说那是一家“无烟工厂”,名字叫“龙华镇按摩健身中心”。深圳市曾在湖南长沙市招聘按摩女郎,以致“按摩就是翻个花样地出卖色相”的说法,至今仍留在某些湖南人的心中。丘秘书随即告诉我:按摩,实际上是一种健身活动。他领我进去参观。里面是一大排房间,房间都有透明玻璃门窗,从外面一眼就能看见房内。每个房间内都有几个床位。身着长运动衣裤的按摩小姐,正为卧在床上的客人进行按摩。这些客人在按摩前都先洗浴,浴后换上“中心”发的短裤、拖鞋等,再进入指定的床位。据介绍,来按摩的人大多是港商、汽车司机、推销员、离休干部。经过按摩两“钟”(一“钟”相当子45分钟),脑中枢神经和四肢都会感觉到兴奋惬意。按摩“两钟”的费用约百十元,其中按摩费96元,小费10~20元不等。驰华镇有的镇干部,发工资后也来此按摩一二次。他们都说按摩一下不算什么,虽舍去100多元钱,却健身娱心,消谴排闷,也是极好的。我采访了一位从湖南长沙来的按摩小姐红梅,问她到这里工作有何感受。她说感受很好。她每月工资300元,每服务一“钟”补助5元,小费归已。一个按摩小姐每月可收入2000~3000元。她家里的人以及长沙市卫生局和计划生育办的人,开头都对健身按摩不大理解,后来他们来这里实地一看,据说都放了心。至于这座“无烟工厂”,则每年可收入100多万元。这种“工厂”,既利顾客,又和服务人员,还利国家,实在是给国内开创了有利的“样板”。内地到处都有按摩诊所,内地人都乐意接受按摩治疗,为什么对健身按摩却“闻之色变”呢?

在龙华镇采访时丘秘书还伴我到龙华中学和龙华公园等处转了一趟。龙华中学有一栋气势宏伟的教学大楼,是镇政府拨款100万元修起来的。龙华镇办教育舍得花钱,现在已普及初中教育,镇里还规定,凡是考上中专的学生,每个月补助30元生活费,考上大学的,每个月补助50元生活费。还有参军的战士,镇里每月补给其家属100元。在文化设施方面,镇里花120万元建了拥有1000多座位的龙华影剧院,还花38万元建了一座公园。这里劳工的收入也不少,一般工人每月可拿300-400元。从公园的高处往下看,满眼是辉煌的灯火,穿梭的汽车。那风驰电掣的“皇冠”“桑塔那”等轿车,乘坐的并非高级干部,不少却是本镇的镇干部,村干部。

二都村见闻

桑塔纳在一处花园似的院塔里嘎的一声停住了。从车上下来,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栋高楼门前的一块红底黑字牌,上书: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二都村村委会。

我们不由得嘘声赞叹,一个村拥有这样一栋漂亮的办公楼,可真够气派。此时,迎接我们的二都村党支部书记施炳林又指着与村办公楼同样气派的另外两栋房子说。“那边是村里修的农民文化宫,这边是村小学的教师宿舍。这三栋房子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价值200多万元,都是近几年才修成的!”

一个村级组织,哪来这么多的钱修房子呢?我们把这个大大的“?”号投向施炳林,这个个子不高、人却精干的年轻支部书记,似乎猜透我们的心思,他将我们引进办公室,便详细把村里的情况向我们作了介绍。

“我们村里的建设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快,主要在于壮大了集体经济。”施炳林介绍说。二都村过去也是很穷的,1980年以前,村里人平收入还不到200元,那时集体经济等于零,存款帐本上仅有几元钱的“压折”钱。1980年以后,村里坚持大抓集体经济,重点是发展林业生产。全村将原有的山林管好用活,同时坚持年年造林。现有木材蓄积量达25万立方米,生长量已超过了砍伐量。村里每年靠砍伐木头收入即达80多万元。除木材收入外,村里还办了活性炭厂、毛竹厂等村办企业,工业收入逐年增长。为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全村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重点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西瓜生产,近年来,全村每年仅西瓜收入一项,即达30多万元,人平均收入约300元。

二都村通过大抓集体经济,现在村民富裕了,集体经济也发展了。1990年,全村人平收入达860多元,个人存款总额超百万元,集体存款有50多万元。近几年来,村里依靠集体积累资金,还大搞了水、电、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目前,全村组组都通了公路,家家户户有了广播、电视,还饮上了自来水。二都村过去的贫穷面貌已彻底改观,去年。该村还被评为福建全省的“双文明村”单位。

在二都村采访完毕,我们为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感高兴。二都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农村,只有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是广大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

赤水河,飘香的“茅台”

邹开良,大名鼎鼎的茅台酒厂厂长,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企业家……当我专程去采访他时,首先闻他:“你是不是因有了茅台酒而闻名,还是茅台酒因有了你这样的人而闻名?”他默然一笑。茅台酒的酿造,最初就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人,又何来茅台酒名?茅台的名声大了,酿造它的主人因而也更加有名,这是种相互相成的关系啊!当初,酿造茅台酒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作坊的主人,到现在人们都还记得他们的大名。不过,那时候的茅台名声虽然大,规模却很小,三家作坊解放前的产量,每年不过500吨。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三家作坊合办成了一个酒厂,规模才渐渐大起来。到1981年,茅台酒的产量达到了年产1000吨,实现了利润108万元,销售收入933万元。这些数字比较过去有很大进步,但是步子迈得还是不大。邹厂长说,他是1973年进厂当副厂长的,1985年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现在已连续干了三届。为把茅台酒生产得更多更好,他引导全厂发起了“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活动,调动了全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经过几年改革,到去年茅台酒的年产量已达1700吨,总产值已达1.142亿元,年实现利润3238万元。到今年8月止,全厂又已提前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

茅台酒厂因为这名精明能干的厂长的领导有方,酒的质量不断提高,在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茅台酒自1915年在巴拿马获过国际奖后,从1979年以来,又先后荣获过“国际金桂叶奖”、“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亚洲之星包装奖”、“第三次世界广告一等奖”。这四项国际金奖,都是在邹厂长任期内获得的。

邹厂长对于个人的殊荣却并不愿多谈。采访时,我还未来得及细问有关他个人的情况,他便将话题又扯到茅台酒的奥秘上了。他告诉我,茅台酒不是人们把它捧得那么有名,而是这种酒酿造的质量确实有那么好。茅台酒的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丰满协调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幽雅持久。茅台酒有这些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关系很大。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茅台镇一带发育着一套可能为白垩纪的茅台红色砾岩,能滤出无菌、无毒的优质水。这种优良的水质,以及茅台酒厂所在地的独特的高温气候,加上当地酸碱适度,适宜种植优质高粱的红壤和活跃的微生物群,就是茅台酒越来越香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在酿造方面的精湛技术工艺是生产茅台酒的重要条件之一。

邹厂长介绍到这里,又话锋一转说:“茅台酒生产历史悠久,现在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同时,厂里也已拥有了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基础。但是我们不会满足,我们将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使茅台酒的产量和质量都稳步上升,让茅台酒的美誉永远流传。”

在结束采访时,我信步来到厂区下的赤水河畔。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指挥红四军四次涉渡的赤水。据说,毛泽东、周恩来第三次过赤水后,还在茅台镇品尝过茅台酒的风味,如今,英雄的赤水河在川流不息地流淌,而象征着中华国酒的茅台酒,也将和这奔腾的赤水一样,会长流不竭,永远飘香!

芭茅溪纪行

坐车从湘西桑植县城出发,沿途经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迎面便到贺龙当年三把菜刀起义的地方——芭茅溪了。

芭茅溪,地名真不虚传。此地随眼所见,到处都是一片芭茅世界。当我们的车子顺着那一条豆绿色的小河向芭茅溪沟壑里开进时,我就注意到河谷的两岸以及那陡峭的山坡上下,几乎全都生长着一片青幽幽的荒草。那荒草的叶片又宽又大又长,看去就似刀剑一般锋利,这荒草便是芭茅。

芭茅溪乡的乡长一见到我就说,你到芭茅溪乡来,除了两眼见到都是芭茅外,恐怕没有别的发现。我说正是如此。这遍山遍岭的芭茅,为啥生得这么多呢?听说,就是在这芭茅丛里,贺龙当年领导红军闹革命打游击,曾流下过许多血汗,也就是在这山沟的芭茅丛里,有些行凶作恶的土匪,干下过不少剪径劫道伤天害理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