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11

第11章 摆脱生死,离苦得乐(3)

修道更要悟道

有位禅师为了考验三个信徒的才智,设计了一道题目:交给三个信徒每人一百块钱,要他们用这一百块钱,去买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东西,再将买回来的东西,设法装满一个占地超过一百坪的巨大仓库。

其中一位信徒想了很久,决定将那一百块钱全部买最便宜的稻草。结果,稻草运回来之后,连仓库的一半都装不满。

另一位信徒稍微聪明一些,他将那一百块钱买了卫生纸,再把卫生纸的包装拆开来,将一张张的卫生纸揉得松松散散的,希望能装满仓库。但即使他再怎么努力揉散那些卫生纸,还是连仓库的三分之二都没有装满。

还有一位信徒轻松地走进仓库,将所有的窗户牢牢关上。他把仓库的大门关好,整个仓库霎时变得伸手不见五指,黑暗无比。这时,他从口袋中拿出他花一块钱买来的火柴,点燃也是用一块钱买来的小蜡烛。顿时,漆黑的仓库中充满了蜡烛所发出的光芒。

禅释生活

禅师为什么要让信徒去装满仓库呢?

仓库代表的是人的心。紧闭心灵,即使用尽心机、竭力奔波,找来再多的东西,也无法将它装满。其实要将这颗心填满,并不需要很多有形的东西,智慧的光芒可以照耀心的每一个角落。

不运用智慧怎么会有所收获呢?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在一个池塘边看见水底有一条金链子,就跳下水去打捞,但忙了半天,也没捞上来。他回到岸上,休息了一会儿。水清了之后又看见了那条金链子,他就又下去找,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只好爬上岸来,坐在岸边看着池水发呆。

他父亲走过来,问他在干什么。

他说:“父亲,你看这水里明明有一条金链子,可我下去捞了两次,每一寸泥土都摸遍了,也没有找到。”

父亲看了看水里,断定那只是金链子的倒影,金链子一定是在树上。

父亲说:“儿子,你上树去找一下,肯定是鸟儿衔来的,就放在了那里。”儿子爬上树去找,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一条金链子。

有的人修习佛法,不知道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只是一味苦学,但却难以窥得门径。如果只是不动脑子地修习,那到头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千万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一个光知干,而不知看的人,常常会陷入“瞎子赛跑”的境地。

活在今天

有一位禅师,他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弟子,每当这些弟子有什么难题来问他时,禅师总是说:“活在今天!”

“活在今天”是个太简单的答案,无法满足弟子的要求,弟子恳求禅师给一个更深奥、更详尽的解释。

这时候,禅师面露难色:“等我查一查古代的圣贤是如何说的,明天再告诉你们。对于这么深奥的问题,他们会有很好的答案的。”原来,禅师有一本大书,记载了古代圣贤的智慧。由于这本书太珍贵了,他将书锁在柜子里,严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禅师翻过那本大书,弟子就会获得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

可是,一旦有了新的问题,禅师又说:“活在今天!”

弟子不满足的时候,大师会又一次翻阅大书,讲出一个充满智慧的解答。

时间长了,许多弟子都生出了这样的想法:“等到禅师死了,我拥有那本圣贤书,就可以做禅师的继承人,收许多弟子了。”

禅师渐渐老了,终于要离开人世了,他只说了一句话:“要活在今天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禅师的弟子们顾不上禅师,一拥而进,冲进书房,争夺那本圣贤之书。因为抢夺太激烈,书柜都被打碎了。他们把那本大书撕成好多页,才发现那本书根本就是空白的,没有一个字。只有禅师在书的封面写了四个大字——“活在今天”,弟子们看了,顿时都觉得羞愧不已。

禅释生活

为什么不活在当下呢?

总是计算着有多少事还没做,记挂着必须完成的下一件事,所以就错过了愉快的早晨,错过了窗外的美景,错过了美妙的音乐,错过了浪漫的晚餐,也错过了温馨的夜晚。当然,更错过了美好的人生。

因而,我们要永远活在今天。

烛灭禅光亮

宣鉴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于是携带《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宣鉴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宣鉴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宣鉴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宣鉴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宣鉴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宣鉴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宣鉴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宣鉴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宣鉴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则似一滴投于巨壑。”

禅释生活

龙潭禅师为什么把蜡烛吹灭?

夜晚,是黑暗的,点了烛火又再吹灭,意思是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而语言文字,穷诸玄辩对于禅的证悟而言,只是大海一滴。

在其深无限、其大无边的宇宙人生的真理面前,任何花言巧语,任何玄理辩说,任何世智辩聪,都像将一根毫毛放置在太空之中,宛若一滴水珠落入巨大的山谷里。蚊翅之动,怎能与台风相比?萤虫之火,焉敢与太阳争辉?

水桶藏地狱

“究竟有没有天堂与地狱呢?”慧海喃喃地说。这团迷雾笼罩在他心头已经很久了,越困越深……

他对明心禅师诉说道:“禅师,我已经习禅多年了,仍然迟迟不能开悟。佛书经典上说地狱与天堂是真实存在的,我就是不懂,也不信。除了我们生活的人间,哪里还有什么天堂地狱呢?”

明心禅师并不答话,只叫慧海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慧海依言而行,把水提来放在禅师面前。

明心禅师告诉慧海:“你去看看水桶里面,也许能够发现地狱和天堂。”

慧海一听,觉得非常奇怪,凑近水桶聚精会神地看。

明心禅师突然从后面将他的头压到水里面去,慧海痛苦地挣扎着,他都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禅师才松开手。

慧海大口喘息着,气恼地对禅师说:“你安的什么心?你不知道压在水桶里不能呼吸吗?简直像在地狱一样!”

禅师微笑着点点头,平和地说:“现在你不是没事了嘛,感觉如何?”

“太好了!呼吸自由,感觉好像天堂一样!”

禅师庄严地教示道:“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你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为什么你还不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呢?”

慧海觉得心中的那团迷雾正在渐渐消散……

禅释生活

选择天堂还是地狱?

让人亲身去感受、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看来也就是禅师才会有如此智慧,只不过随便找来一桶水,就让信徒深切体会了“天堂”和“地狱”的存在。

有一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或者只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用他所能想象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长官,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就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拿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

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来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和地狱都在心中:当心痛苦的时候,就犹如处在地狱一般;当心快乐时,就犹如在天堂一样。既然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心在地狱中饱受煎熬,而不让自己心处于天堂呢?

打破执迷

仰山慧寂住在东平时,沩山灵祜派人送书和镜子给慧寂。

慧寂禅师上堂,举起镜子出示给僧众后说道:“你们且说这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

僧众们有的说是沩山镜,有的说是东平镜,两伙人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慧寂禅师说:“如果说是东平镜,又是从沩山送来;如果说是沩山镜,又握在我东平手里。你们说得出就留下镜子,说不出就打破算了。”

僧众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慧寂于是打破镜子,走下禅座。

禅释生活

慧寂为何要打破镜子?

镜从沩山送来,握在东平手里,然而镜依然是镜,何分彼此?可惜僧众不悟禅机,被慧寂的提问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结果慧寂果断地打破镜子,其实正是为了打破僧众的执迷之心,在概念上强分彼此之心。禅是超越的,一旦超越概念,超越物我,即是人和宇宙打成一片了。

走出矛盾的世界

一般人都活在“二元”对立的矛盾世界里,于是就有得失,环境好——我快乐;环境不好——我失望。

其实眼前的坏事,并非就一定是坏事。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相对的好坏、有无、利害、人我等等,都是分别心。

所谓:动念即乖”,动到念头就变成对立,一动它就分别,动到就执着。我们从小到大,都把种种分别、执著、欲求习以为常地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藕益大师在《净社铭》中说:“观心为安。”

日常生活中的喜与忧,愁与乐,都在当下的一念之间。把握好当下的一念,就可以与快乐同行;把握好当下的这一念,就是在修行。

从矛盾的世界中走出来,是一种和谐。

拨开人生迷津

涛涛江水,奔流不息,人生的河流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苇摆渡的小船在江中浮漾着,那操桨摇舟的人,竟然是位和尚……远远近近的人,凡是知道他的来历的,都称他为“船子和尚”。许多南方来的行脚僧,只要有时间,总会到这江畔来坐一回渡船,瞻仰有名的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望着奔流的河水,感慨万千。一眨眼,自己摇船摆渡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自己看尽了来来往往旅客的烦恼,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的滋味,把船桨摇了又摇,“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自己只是在习习的江风里含笑操舟,目送红日东升又西逝,心里明明净净的不染一点尘埃,没有一丝贪念。

当年,船子和尚与道吾宗智、云岩昙晟一同在药山惟俨禅师门下参学时,时常彼此切磋印证心灵的修养,船子和尚曾与两位师兄约定:“你们渡众有方,将来应该把师父的法门传布四方。我性情疏淡,喜欢在山水中怡情自适,担当不了教化众生的繁琐事务。将来你们若是知道了我的下落,不妨派遣一个可以造就的人才过来,我把平生参悟修行的心得传给他,也算略报师父教化我的恩德了。”

有人问他:“和尚,您日常都做些什么事?”

他默默微笑,随手把船桨竖起来:“我就做这个事。”

这个人接着问他:“您就只是摇船摆渡吗?”

船子和尚回答:“我用桨拨开人生的迷津,用船渡我可以摆渡的人。”

禅释生活

怎样横渡生死苦海?

船子和尚知道欲望是人间苦恼的根源,都是从心里的贪欲生出来的。只有能够减少欲望而不造作的人,才能达到身心自在的境界。在清晓的薄雾与暗夜的月光下,船子和尚睁眼看尽了人间所有虚妄的表相,闭眼悲悯生命一切空幻的情感,也断灭了八万四千的烦恼情欲,船子和尚在生死大海中摇着一支桨,把悲苦众生渡过生死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