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06

第6章 谷歌很传奇

我们常说美国是个自由经济的国家,政府不管企业吃的是大鱼大肉还是窝头咸菜。但是这种认识其实有点片面,实际上,任何一个美国大企业都跟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甚至觉得美国就是由大企业领导的国家。谷歌是大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的不少媒体,有时候会跟某些明星一样,很傻很天真。他们总是擅长讲一些过于理想化的故事,比如穷小子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比如灰姑娘被帅气逼人的贵公子苦苦追求,结果害得我们的一些无知少女深陷其中,哭着喊着非北大清华的不嫁。

谷歌也是如此,他被我们的大众媒体塑造成一个美国式梦想的成功典范: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天才的想法,然后付诸实践,最后建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其实,99%的人都是相似的,有创意、有想法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只能做普通大众,过着起早贪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的生活?是谷歌的创始人真的是天才,还是另有原因?群众需要知道真相。

真相要从一个叫名叫泰瑞·温诺格(Terry Winograd)的美国老头讲起。

这个发型跟爱因斯坦差不多的老头是个科学家,搞计算机的,现在已经60多岁了。泰瑞早年从麻省理工毕业,拿了博士学位。毕业了就要找工作,麻省理工的博士也不例外。工作不好找,泰瑞只好暂时先在学校里打打杂,给本科生讲讲课。打杂打了三四年之后,泰瑞时来运转,找到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份助教工作。

于是泰瑞就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搬到了西海岸一个叫帕罗奥多(Palo Alto)的小镇,即斯坦福大学所在地,这一住就一直住到了现在。泰瑞进了斯坦福之后,生活轨迹和大部分在高校里混的同学没什么两样,从助教开始,过个七八年,评上副教授,然后再过个十来年,评上正教授。评上正教授的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

1994年,泰瑞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搞了一个“斯坦福数字图书馆项目”(Stanford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SDLP),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砸下来几百万美元的经费。好家伙,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扬眉吐气搞了个大活儿,赶紧招兵买马。

泰瑞的团队里很快出现了大量的博士生。其中一个叫拉里·佩奇(Larry Page),这个小伙子从密歇根大学毕业,刚刚考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另外一个叫塞吉·布林(Sergey Brin),毕业于马里兰大学,早佩奇一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两个人都只有23岁。所有的人都很High,一来老板手头有钱了,下面干活的人自然也不愁没有米;二来项目名头很大,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相当于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来找工作可以好好吹一通。

那么这个“斯坦福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干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现在图书馆的一个内部网,用户可以按照主题、作者、书名等进行查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项目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是放在16年前,那是绝对的高科技。

布林和佩奇都在这个组里面干活,照理说可以安安稳稳干个四五年,到博士毕业。但是这俩人都不是安分的主儿。他们在想,图书馆有成千上万的书,现在用这个技术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书。那么互联网上有那么多信息,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技术,让人们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

那个时候互联网在美国刚刚兴起,雅虎也是在这一年刚成立。公众使用互联网还不太普及,大多数用户还是集中在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和高校。但是人人认定互联网会迅速发展起来。

布林和佩奇跟他们的老板兼导师泰瑞聊了这个想法。泰瑞是个不错的老板,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于是说了几句“小伙子,好好干,大有前途,我看好你哦”之类的话,鼓励一番。这番鼓励让布林和佩奇消除了压力,因此放开手脚地做搜索引擎。后来布林和佩奇发达了,自然也没有亏待当年的老板。

而实际上,美国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些搜索引擎的网站,其中小有名气的包括WebCrawler、Infoseek、Lycos、Excite等。

WebCrawler成立于1994年,次年就被大公司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 AOL)收购了,算是嫁入了豪门。但是之后命就苦了,WebCrawler在不同公司之间被多次倒卖,最后实在倒卖不出去,只好倒闭了。

Infoseek是百度李彦宏当年在美国的东家。这家公司后来被迪斯尼收购,迪斯尼接手之后捣鼓了三年,最后实在捣鼓不下去了,就把它关闭了。而李彦宏则于Infoseek被迪斯尼接手前夕,不声不响地溜回了中国,开始创建他的百度帝国。

Lycos当年更风光,早在1996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但是很快就感到在美国不好混,于是开始走国际化路线,先被卖到西班牙,后被卖到韩国。Lycos现在还在,只是早已不拿搜索引擎当主要业务了。

Excite也是如此,后来被Ask。com收购,现在半死不活地还在那儿。

哀怨归哀怨,早期的搜索引擎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最主要的原因,毫无疑问就是谷歌以青春少女的面目出现,迅速捕获了各个年龄阶段用户的心。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这里要说的是,搜索引擎不是谷歌第一个发明的,在谷歌出道之前,搜索引擎在市面上已经很热闹了。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不是很清楚搜索引擎应该怎样做,靠什么盈利,整个行业应该如何架构。而且很多网站搜索结果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只是简单的网站分类和罗列,比如当时的雅虎。于是任凭十几家公司在那里折腾,就像满天飞的电视综艺节目,太多太闹了,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而且看了半天,也没看到有用的东西。

布林和佩奇哥俩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觉得搜索引擎不是简单的网站罗列和链接,最根本的一条是实用性。具体来讲:第一,界面要简单干净,不能花里胡哨,胸大无脑;第二,质量要高,最有用的信息一定要出现在最前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他们想到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怎样才能算的上牛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它被引用了多少次,越是牛叉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无疑就越多。同样,如何判断一个网页的信息是否有用?那就要看有多少网站链接了它,越是有用的网站被链接的次数就越多。

基于这样一个想法,布林和佩奇提出了一个衡量体系,用0~10给每一个网页打分。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网站链接,那说明它信息的质量高,分数也越高,以此决定网页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他们把这个体系叫做PageRank,之后经过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

这样一来,一些垃圾网站都被挤到了后面,用户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谷歌就这样成型了。很好,很强大!

这哥俩也越干越起劲,最后学起了比尔·盖茨,干脆休学。就这样,他们在1997年的9月,注册了Google。com域名。一年后,1998年的9月,谷歌公司正式成立,之后便迅速走上了高速扩张的道路。

讲到这里,你也许有点热血沸腾了。但是千万别激动,淡定!如果开公司像上面几句话描述的那么简单的话,这个世界早就太平了。

我们要关心的是,在当时市面上有那么多同类公司的前提下,你怎么知道你一定就能成功?经验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们总结出来的。

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安迪·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这哥们儿也是斯坦福出来的,是Su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这哥们儿后来离开了Sun,于1995年自己建立了一家叫Granite的公司,次年这家公司便被思科以2.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安迪老兄分到其中60%的钱,总之是发财了。有人可能心里在暗暗嫉妒:来钱也太快了吧。但是别急,后面还有更让你受不了的。

安迪有了钱之后,便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天天开着跑车在硅谷里转悠,看看有什么好买卖。布林和佩奇便找到了这位长他们近20岁的同门师兄,说了自己的谷歌网站。安迪觉得两个小师弟说得头头是道,当下就一拍大腿,开出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布林和佩奇心里暗爽得差点昏过去。要知道,那个时候公司还没注册,银行账户还没有开,用谷歌做抬头开的支票都还没法兑现。但是谁管得了那么多,先把钱拿到手再说,心里踏实。

在宁静的硅谷小镇中,存在着这样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和资源网络,一旦向你开个口,马上就会让你变得如鱼得水。1998年,谷歌收到这第一笔来自安迪的10万美元的投资;一年后,1999年,谷歌收到的风险投资达到了2500万美元。当时,谷歌总共只有10个人,外加一条狗。

有了这笔钱,接下去让人头疼的是该如何花出去,是的,花钱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谷歌先是搬了家,搬进了更大的办公楼。然后从单一的英语拓展到各主要语种,什么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还有中文、日语、韩语,能搜的全都搜起来。紧接着,谷歌开始大量收购其他公司,拓展自己的产品线。谷歌除了搜索引擎,其他产品几乎都是通过收购整合获得的,包括谷歌地图、Gmail、Picasa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于2006年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Youtube,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谷歌帝国。而这个安迪作为最早的股东,现在最头疼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银行账户里到底有多少钱。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并不是一个传说,不是两个年轻人寂寞玩火的结果。谷歌的今天,得益于美国国家科研基金对科研的支持,得益于美国高校的创新制度孕育机制,得益于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得益于一个已经开发并且不断成长的搜索引擎市场,得益于美国企业的做大机制,等等。如果脱离了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两个小青年谈梦想只能是白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