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13

第13章 老谷子头大了

美国的大公司的成长一般都是“创新 规模化”的套路。可口可乐的配方出来了,很好很创新,之前没有同类产品,市场反应也不错。可口可乐公司觉得既然大家喜欢,就立马进行规模化生产,弄它个百千条灌装线,把一模一样的可口可乐卖到全世界去。他们还真成功了,现在可口可乐每年能卖出200多亿箱,地球人都在喝一模一样的可口可乐。

美国的跨国公司长期以来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线。只不过通用卖的是汽车,耐克卖的是鞋子,肯德基卖的是炸鸡腿。这些东西在全世界都可以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老大,技术上先进,很多最前沿的创新产品也都是来自美国,于是美国企业又往往是很多标准的制定者。因此这些产品在卖到世界各国的时候,很少因为技术标准的原因而受到阻挠。即便有,也是稍加调整,就能解决问题的。例如有些国家汽车的驾驶座在右边,通用就要做相应的调整,但是汽车还是汽车,不会不烧汽油而改用毛驴做动力。耐克的衣服、鞋子也是如此,亚洲人身材普遍比美国人小一些,所以尺寸大小号也要做一些改变,但是裤子还是上面一个大窟窿下面两个小窟窿,美国出来的产品模板照样可以使用。

与此不同的是,谷歌处于互联网行业,或者说信息产业,信息就涉及文化和内容,进一步说涉及到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东西方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往往是巨大的,不是西方人能够了解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还是觉得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原因。

再有,文化也好,意识形态也好,本身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甚至是说不清楚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只有慢慢去体会、去揣摩。而美国人做事情讲究透明,讲究量化,任何项目都是一大堆数据,因此注定不能通过一份报告或者一本书让美国人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是怎样想问题的。

所以我们就不难发现,谷歌尽管在欧洲也受到了一些指责,但一般都是经营层面的,比如侵犯人家版权了人家就要告你,比如你太强大了抢光了别人的生意,人家也要告你。但是谷歌在欧洲几乎没有发生意识形态和内容管制方面的冲突,原因就在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十分接近,美国和欧洲对文化内容管制上面的制度也颇为接近,因此谷歌在美国的那一套在欧洲也没有太大的水土不服。这也是美国能够在欧洲长驱直入,稳坐老大的原因。

而在亚洲的很多国家,谷歌就不那么爽了。市场份额不大,钱赚不到先不说,关键是谷歌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那一套在亚洲几乎难以奏效?比如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在美国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欧洲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韩国政府就出来要求使用实名制?没有先例的啊!

这里姑且不去讨论是否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摆在谷歌面前的就是很简单的Yes还是No的问题。谷歌一方面必须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否则韩国政府就有权把你给掐了,谷歌就只能打包回美国老家。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谷歌真的跟韩国政府合作了,那么他就要按照韩国政府的要求使用实名验证系统。这样一来的话,谷歌要专门开发一个新系统,美国总部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提供,这要花费很多力气。

而最为重要的是,一旦Youtube按照韩国政府的要求进行了实名注册,那么韩国的Youtube就不会像美国的Youtube那么血统纯正,而是成了美国Youtube跟韩国当地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个混血儿,在美国人看来估计还是混得不好看的那种。

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谷歌脑袋也大了。是要那个美国血统纯正但是可能没法在韩国混下去的Youtube,还是要那个不怎么好看但是可以继续在韩国混的韩美混血Youtube?

如果谷歌现实一点,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可能会选择那个韩美混血Youtube,继续在韩国市场生存下去。然而这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Youtube的品牌形象问题。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品牌定位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不会有天上地下的区别,比如LV在法国是奢侈品牌,在其他市场也绝不会当作大白菜来卖,除非是山寨货。所以产品和品牌形象的正统性或者一致性,是一些大企业极力维护的事情,否则因为产品定位的不同,公司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模式都要发生改变,一般企业都不会这样去做。

Youtube在美国是一个自由的视频网站,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路边拍的生活视频,大家都放到Youtube里来,然后唧唧喳喳地发表评论。谷歌的Youtube是这样一个形象,所以无论Youtube到哪个市场,谷歌都是要维护其这么一个形象,绝不能成为一个枯燥的、以说教内容为主的视频网站。

这一切就让事情变得很复杂,Youtube到了韩国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不像肯德基卖炸鸡腿那么容易了。而事实上,这是很多美国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谷歌一家。

谷歌不是不想妥协,在对待赚钱这个问题上,全世界人民的态度都是高度一致的,尤其是见钱眼开的美国大公司。无论在哪个国家,谷歌一开始都想方设法地去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和法规,与当地政府笑颜相对。但是底线是这些妥协不能改变谷歌产品的基因,不能改变谷歌企业自我形象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否则,整个市场战略就会出现变化,能不能赚到钱先不说,谷歌十有八九就成了一个四不像,这是谷歌不愿意看到的。

这层困扰概括起来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所以谷歌等美国公司所期望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一些海外市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于是,通过媒体广告也好,通过产品推介也好,甚至通过一些会议和社会团体,谷歌都在不同的场合极力宣扬他们所倡导的互联网开放和信息自由的观念。

这些价值观的推广有一定的作用,许多韩国的用户觉得谷歌说得有理,就站在了谷歌的一边,成了谷歌的铁杆后援团。可见公众是很容易被说服的,舆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所以如果电视上天天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人快活不下去了,那么善良的公众可能就信了,替美国人民感到揪心,甚至还打算捐钱。

而能够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的,往往是少数人,像谷歌这样的美国大公司是一个。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媒体公关能力。韩国政府也算一个,他们不仅对媒体有影响力,而且还掌握着国家权力,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有强大的主导能力。所以当强硬势力碰到强硬势力,而又不能很好地达成妥协的时候,就有好戏看了。

此外,任何一个国家对信息或者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管治,尤其是对国外媒体,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所以你看,即便美国的大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美国大牌报社,从来没有听说过能够大规模地进入到某个国家,或者收购某个国家的报社。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在技术消除上了地域的界限,无孔不入。这让很多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防范,尤其是那些文化和意识形态跟美国有较大差别的国家。

所以韩国也不是一个特例。在泰国,政府部门曾经也跟Youtube正面交锋过。在2007年的时候,Youtube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泰国国王的视频,其中一个画面是国王的头上出现一双脚。在美国人看来,这些视频没有问题,因为美国人习惯随便开自己总统的玩笑,把自己的国旗图案印在内裤上,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泰国,如果对国王不敬,做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会被认为是大忌,也是泰国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泰国政府就要求谷歌把这些视频删除,但是谷歌一开始不理会。这也直接导致泰国在2007年封掉了Youtube。

同样在2007年,德国政府发现Youtube上出现了跟纳粹相关的一些视频,根据德国的法律,宣传任何纳粹思想或者散布跟纳粹相关的资料都是违法的。在多次联系Youtube要求删除这些视频未果的前提下,德国内政部打算起诉Youtube,而一些犹太人团体也纷纷起来抗议谷歌。后来在谷歌承诺大批量删除纳粹视频后,事情才得以平息。

在土耳其曾经出现过诽谤凯末尔的视频。一个来自希腊的视频说凯末尔是同性恋,这引起土耳其人的强烈不满,因为凯末尔被认为是土耳其的“国父”,土耳其人容不得别人这样污蔑自己国家的创始人,因此回骂的帖子一下子爆发出来了,说你们希腊才是同性恋发源地。这个事件最后导致土耳其法院在2007年作出判决,在土耳其全境封杀Youtube。

2009年,谷歌日本推出日本古代地图,也同样引发冲突。在日本古代有着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一些社会最下层的人被称为“部落名”,与普通人分开居住。这个等级制度已经废除很长时间了,日本的“部落名”居住地也已经衰落或被城市吞并,但是影响依旧存在。现在日本1.27亿人口中,有300万是“部落名”的后代,这些人作为“下等人”的后代依然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而谷歌在日本推出的古代地图中标出了这些“部落名”的居住地址,即“肮脏地址”,并且用EBA这个带有污蔑性的词语来称呼这些地址,这个EBA的意思就是“肮脏的”。这个事情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日本的议会和司法部都出来说话,最后谷歌不得不对地图做出了修改。

但是,不管谷歌在全世界的哪个国家遇到问题和障碍。也不管谷歌多不开心,所在国政府多不爽,当地民众多较真儿,老百姓还是骂并快乐着扑向谷歌,发飙和捧臭脚都不耽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谷歌对民众生活的渗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