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8129900000055

第55章 君匋先生赠书漫忆

君匋先生赠书漫忆

闲暇时,我常会翻阅一些自己收藏的名人赠书,借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时也聊以缅怀前辈尊师及友人同道,让回忆温暖曾经的时光。最近,笔者偶然寻到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二十八年前所送我的两本书,一为《晦庵书话》,一为《回忆鲁迅先生的美术活动》。

尽管钱君匋先生(1907—1998)晚年的大名是锁定在展示生命积淀、凸显功力修炼的书法、绘画、篆刻三艺上,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艺苑上,钱先生还是一位相当活跃的诗人、散文家、音乐家和封面装帧家,曾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丰子恺、刘半农、戴望舒、汪静之、吴湖帆、潘天寿等人交往,特别在封面装帧界,可谓一代翘楚,佳作荟萃,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记得在1980年12月至1981年初,由中央美院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先后在北京、上海举办了“钱君匋作品展”,分为封面装帧、国画、书法、篆刻四大部分。这个展览在80年代第一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犹如报春的烂漫山花,向人们展示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愿景。特别是钱君匋先生当时尽管已七十有三,但他却以饱满的精神、喜悦的心情投入展览事宜。可以这样说,这次展览后,钱先生真正焕发了艺术上的第二次生命,进入了晚年丹青翰墨的高峰期。

为了介绍“钱君匋作品展”,我在1980年的11月底,即钱先生赴北京之前访问了他,并在1980年12月6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抱华精舍观画》一文。1981年元月,钱先生从北京回上海,接着就准备在上海的展览,我再次拜访了他。记得当时钱先生还尚未落实住房政策,居住在重庆南路的一幢老式楼房的二楼,空间很局促狭小,但钱先生在谈到此次北京之行的展览时,很是高兴,说是参观的人很多,还见到了不少走出寒冬的老朋友。那天钱先生精神矍铄,谈兴甚浓,特别回忆了他当时在封面装帧界的不少趣闻轶事。谈着谈着,他站起身从背后桌上的一堆书中取出两本,说:“噢,最近我的老朋友唐弢出了一本《晦庵书话》,是请我作的封面装帧,还有一本是《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两本书送给你。秀才人情书二本。”他幽默地说完后,即提笔在《晦庵书话》的扉页上题写:“琪森同志惠存。君匋。一九八一年元月。”

我知道钱先生平时送人字画较多,书则送得很少。这两本书对我来讲显得很珍贵。《晦庵书话》1980年9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后来在全国书籍装帧评比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再次显示了“钱封面”的造诣。本书的封面装帧典雅古朴而大气秀逸,既保持了钱先生擅长以图案设计的传统风格,又展示了颇有现代意识的变形抽象意绪。上是起伏的水波,下有一支稻禾,左右对称的是两只回首观望的黑天鹅。色彩也十分简约,仅用了灰、黑、咖啡三种,具有一种悠然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怀旧味,令人味之无极。据钱先生当时介绍说这幅图案实际上早在30年代就画好了,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合适的书相配,从而在珍藏了五十年后,终于对上号了。而《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责任编辑是沈鹏、杨纯如。书中收录了许广平、许寿裳、江丰、内山完造、刘岘、陈烟桥、敕少其、司徒乔、郑振铎及钱先生的忆念鲁迅先生的文字。钱先生的《忆念鲁迅先生》回忆了他于1927年10月在开明书店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是同学陶元庆陪他到鲁迅在横滨桥景云里的家看汉画像拓本,文中最后还谈到鲁迅所译的《思想、山水、人物》一书中有一个误译,钱去信提出后,鲁迅第二天就回信(《鲁迅书信集》,第192页),这种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令年轻的钱君匋很受教育。此文原刊于1961年9月24日的《文汇报》。钱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和我谈起过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在往事的追忆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当年对他帮助、扶持的感激之情。他抚摸着书的封面说:“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回顾了与大先生(当时他和陶元庆等青年艺术家都尊称鲁迅为大先生)的交往,给你作参考资料吧。”当时我正准备撰写钱先生的书籍装帧文章,他的这篇文章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我写的《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艺术》一文刊于1981年3月28日的《解放日报》副刊头条。

岁月倥偬,钱先生归道山已有十一年了。钱先生这一辈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浸染的文艺家身上所体现的人文理念和从艺精神是永远值得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