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8129500000069

第69章 “老上海妇女口述史”微博语录(代后记)(5)

2013116 20: 47好久没有更新了。上个星期天去采访了原日本纱厂女工,老太太住在养老院里,也不太会说,采访很艰难,尽管准备了很多图片,但仍然时而思维短路。最让人感慨的是,就这么一位出身赤贫的女工家里,居然还有人在镇反时被逮捕入狱,以致她不得不以一人之力抚养全家。当问起拿摩温时,她说我们厂的拿摩温是好的。(程)

评论: 2013116 23:32我爷爷现在九十来岁了,当时是学生。(微博网友埋葬记忆的土耳其)

2013117 11:37那应该读到大学吧。去为爷爷做个口述史吧,不为发表,仅为留下历史的真实。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从未讲过的。(程)

2013117 12:20当时在上海读大学。一直想让他帮我做口述史。想请教你该怎么做,是不是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具体列出若干小问题,一个个地问?(微博网友埋葬记忆的土耳其)

2013117 17:06既然是你家老人,你应该知道他的一些经历,知道哪些是重点,事先列提纲亦可。但老人谈话往往跑题,要及时拉回来。提问要有技巧,不要搞得像记者采访,更不要搞得像老人演讲,双方放松的闲聊是最好的气氛。追问细节,问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第一次录音结束立即整理,随时核查文献。(程)

2013117 18:36非常感谢。(微博网友埋葬记忆的土耳其)

2013116 20:56上月到教堂采访了倪老师,那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人过九十,看上去却像六十岁,暗自感叹信仰的力量。解放前她出身于有钱人家,一解放就将两条弄堂的私房、老家的花园和工厂等企业全部交公,所以解放后没吃什么苦头。如果仅限于个人没什么可谈的,这回谈了很多。我想最重要的是通过口述者看到当时的社会。(程)

评论: 2013116 21:03口述史非常有意义,支持!(微博网友埋葬记忆的土耳其)

2013117 17:23口述史很有意思啊。(微博网友S悠悠我心)

2013117 17:26是啊,看一个个真实的人生,这和读历史书很不一样。当初采访纺织女工之前,脑子全是夏衍的《包身工》,而老人眼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程)

2013116 21:01今天一边听采访录音,一边整理裔阿婆的初稿,不禁哈哈大笑。两位小朋友完全不懂“文革”是怎么回事,菁菁问:“他们造谁的反呢?”阿婆说:“造共产党的反。”“毛主席号召造反,怎么还反对共产党呢?”“因为当时认为党委是刘少奇资产路线的人。”“毛主席和刘少奇谁大?”哈哈,你们还是学历史的呢。

评论: 2013117 12:38惭愧惭愧啊。真心对“文革”不了解。求普及。(谢)

2013117 21:50这段历史确实懂的人不多,因为被尘封了多年。我一直在旧书店翻找当年出版的书籍或者是叙述当年历史的书籍,虽然叙述这段历史的很少(无论哪种形式的),但当时出版的书籍却有很多,任何书籍的扉页都是“语录体”,很有意思,好端端的一段叙述都会突然出现一段与语录有关黑体字,着实让人感到有趣。(顾)

2013117 21:51同时也惊叹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有那么大穿凿附会的能力。(顾)

2013117 11:36我们正在上海做妇女口述史,今年将出版了。希望联系或关注。(程)

评论: 2013117 11:44支持,加油!(微博网友宋彬在上海)

2013117 11:45到时请公布购买途径!(微博网友宋彬在上海)

2013117 11:48谢谢您的支持!总是想先默默地去做,只是想留下一点历史的真实,觉得不会有人关注。买不买书不重要,只要有这句话也很开心了。(程)

2013117 11:54嗯,来源于内心的行动是最强大的,你一定可以达成。(微博网友宋彬在上海)

2013117 11:46我想,做口述史不应该只注意口述者本人的经历,一个人的履历再详细都是枯燥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口述者听到那时人的谈话,看到那时的社会情景。曾有一个老太“文革”时经历没有什么特别的,当小朋友只问你有什么经历时,她说没什么,但当我问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时,就讲出许多出乎意料的往事。

2013117 16:59总算听完了小立的采访录音。小立成熟多了,知道从多角度问,而第一次独立采访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但这一次越到后面又说得太多了,而且加以自己的诠释,而你恰恰对这段历史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就会错误诠释。这位老太太又很特别,多次接受记者采访,已形成固定的语言模式,小立完全给她套住了。

2013117 17:15口述史不好做,特别是容易把做过的事混淆,不清楚具体是哪年做了哪件具体的事,容易混淆年代。(微博网友 S悠悠我心)

评论: 2013117 17:22老人家记忆发生混淆是常有的事,须时常核对文献。作为历史学者,一直要有质证的精神,不能完全相信。当初听那位曾在日本厂做工的女工谈日本人时,几乎难以置信,也曾怀疑过,但当她用日语说出日本人给她起了一个绰号,说是大眼睛的意思,我回来查日汉词典果然有,这才相信。

评论: 2013117 21:45这个就是陈阿婆吧,至今为止还是惊叹她超强的记忆能力啊!(顾)

2013117 18:49预定在本月底交书稿,最后还有几篇在等定稿。而且我真的想把有关微博当作后记。刚才看了看过去的微博,两年来有辛苦、生气、欣喜、搞笑,汇集起来真是有意思。准备让菁菁开始整理了,各位上来多发言哦。还有哪篇是你写的,到时还望认领呢。

评论: 2013117 19:43期待大作!(微博网友 S悠悠我心)

2013117 19:29 期待中,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拈花微笑的蟹蟹)

2013117 21:42这个必须顶,千呼万唤始出来啊!(顾)

2013118 11:48终于要定稿出版啦!期待期待!那段历史不能被遗忘!回想那时候去采访阿婆,她总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就是那些吃穿住行已经可以绘成当时的一幅生活画面了。(谢)

2013119 23:45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光阴,一开始觉得就要做不下去了,奶奶年事已高,开口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两句话。后来老师不断地指导,我也看了些资料,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对历史有了更多的解读与了解,文章也变得有声有色了起来。最后一次是老师亲自来采访奶奶,我本以为奶奶早已词穷不会再有什么新货,而老师也只是来看看我的文稿是否符合当事人的口述而已,没想到老师一来,老太太又开始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许多,有的还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有的是我听过而忽视了的,等等。真心感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也让我更了解了自己家庭!也真心期待书籍早日出版! (周)

2013121 12:25前天,去裔阿婆家采访,鬼使神差,下了地铁竟然走反了,走了半小时还没到,只好打电话,才知道南辕北辙,再打车去。到了弄堂里,正在迷惑,却见阿婆已等在楼下。那是一个久疏管理的老弄堂,破旧不堪,她的房子也极小,两室,所谓厅实际是个过道,仅容两三人坐。因为她曾任市工会副主席,因此颇为吃惊。(程)

评论: 2013124 09:47裔奶奶的生活很朴素的,其实她女儿工作很好,她也很自豪有这么优秀的女儿!(立)

2013121 12:32听说有人写过劳模,总想如何避免与人重复。劳模也是人,应该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我最感兴趣的是,她们如何应对那些不友好的人?何况裔阿婆带领的是一个小组,集体劳模更难于个体劳模。当我为迟到一再道歉时,她却怪自己没讲清楚,我想,难道她当年也是以宽容使一个团队凝聚?(程)

评论: 2013124 10:01在还没接触口述史的时候,觉得口述史挺简单的,不就是一个人问,一个人回忆,然后录音,整理成电子稿。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却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怎么问,从什么角度问,还要及时拉回被采访者飘远的思路,这些真的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啊!(立)

2013122 08:08与其他组员相较而言,我的采访过程顺利很多,因为采访对象是自己外婆,一笑。记得几年前征求外婆同意时,她一再说没什么好讲,最终成文却也洋洋洒洒,沉默的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故事。要说实际操作时所遇到的较大困难,我想也就是不得不操起早已磕磕绊绊的浦东本地话来交流了吧。2012年向外婆补访一些解放后的事情,老太太却已全然不记得几年前的采访,惊愕之余,有庆幸,也有悲伤。口述史工作刻不容缓,趁着老人们还健在,趁着他们记忆还清晰。(瞿)

2013125 17:44一年后,和程老师一起到江阿婆家采访。当程老师、陈阿公、江阿婆感慨地聊起解放后那段历史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个大起大落的年代,不像现在,平淡却千篇一律。今天犯二了,让程老师走了很多冤枉路,真不好意思!临走前江阿婆又塞给我很多巧克力,我用它们摆了三个小人。(李)

评论: 2013126 16:34你是否知道,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有多幸福?当你每天不得不提心吊胆地提防着别人的密告,或者常常得言不由衷地批判自己或别人,你会幸福吗?当你不得不“自愿”到乡下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看不到任何希望,你会幸福吗?平淡才是真幸福。(程)

2013126 16:40昨天去江阿婆家采访,下了地铁再次走错方向,到了她家,又得道歉。老先生貌似宽容地说:“女同志都没有方向感。”很无语。江阿婆应是二十个访谈对象中最具幸福感的人,快人快语,无论什么话题都有几分好笑,去采访前听录音,就常常忍俊不禁,因此无论如何都想会会这位幸福的女人。(程)

2013217 18:31诸位,蛇年吉祥!赶在年前完成了三个采访,但尚未最后定稿,就仓皇逃出上海了。年前终于见到祺祺的奶奶,传说中老上海美资企业的女职员,第一感觉是认真,甚至比地下党员还严肃,然而谈起来越来越亲切。解放后学经济的知识分子几乎都难有用武之地,所谓“失败”我全能理解,唯愿回顾能让她体会到幸福。(程)

评论: 2013219 00:20老哥今年过年来我家吃饭,看到奶奶玻璃板下压的年轻时的老照片,竟第一次问起爷爷的事情来。奶奶非但没有回避,倒是有些兴奋,打开话匣说了很多过去的故事。我坐在一旁很受触动,我感觉或许这就是这次做口述史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 往事不寂寞。(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