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协约国成立后一度很活跃。1923年夏,小协约国举行外长会议,三国共同签署军事合作条约,迫使意大利放弃对南斯拉夫所持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小协约国的活动提高了巴尔干在国际上的地位,1925年10月底,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曾和英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使节就有关将洛迦诺公约扩及巴尔干的设想进行过磋商。1928年3月,小协约国外长在日内瓦会晤,就国际形势和该组织的未来交换意见;同年6月,小协约国外长重申将坚持已制定好的政治路线,并同意加入白里安-凯洛格公约。1933年2月,由于希特勒的上台,欧洲局势顿趋紧张,小协约国为加强团结,签订了“组织公约”,将过去的双边同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并建立一个常设委员会来协调三国的外交活动。3月18日,墨索里尼向英国提出由英、法、德、意签订为期10年的四强公约,其主要内容为四大国主宰欧洲事务,并可在国联范围内修改一战后签署的各种和约。小协约国闻讯后立即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常设委员会于3月29日在日内瓦召开紧急会议,坚决反对任何修约的行为,并委托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与各大国进行严正交涉。蒂图列斯库不辱使命,立即出使英、法等国。他正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四强分约将摧毁国联,引起战争。”同时又提醒法国,如法国加入四强公约,则小协约国必将改变传统的亲法政策,转而倒向德国。在小协约国的压力下,法国经再三权衡,终于向英、德、意提交了自己的修正案,明确规定四大国无权处理欧洲中小国家事务的权利。该修正案被英、德、意等国接受(该约正式名称为《协调与合作条约》)。后因德国于1933年10月退出国联,该约又未被英、法议会批准,只得不了了之。小协约国在国联中支持苏联提出的关于侵略定义的草案,1933年7月和苏联、土耳其等国签署了侵略定义协定。
1933年5月底,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在布拉格开会,决定成立经济委员会,以加强彼此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该年年底,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和捷克外长贝奈斯会晤,重申反对任何修约的企图。
自1930年起,为改善巴尔干各国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召开巴尔干国家会议,保加利亚也应邀出席。在1931年10月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二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上,就建立一个巴尔干国家组织——巴尔干协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建议每年举行一次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在1933年召开的第三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就建立巴尔干协约一事达成协议,但保加利亚却拒绝参加。第四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表示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1934年1月,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研究了有关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是否加盟巴尔干协约的问题。2月9日,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在雅典签署巴尔干协约,决心加强四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规定缔约国不相互攻击,而在遭到某个巴尔干国家或非巴尔干国家攻击时则应立即提供援助。这样,一个巴尔干地区性的组织终于诞生了,它标志着巴尔干国家在合作的道路上又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1934年5月,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表示愿意在它们之间签订双边或多边的军事协议。6月召开的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指出国际形势正在恶化,必须加强合作。11月,巴尔干协约常设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巴尔干协约和巴尔干协约协调经济委员会的章程。
在国际舞台上,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协约也相当活跃,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频频亮相表明自己的立场。1935年初它们对法国和意大利签订的有关阿比西尼亚的“罗马条约”提出批评。随后又就斯特莱莎会议发表相关评论,表示有兴趣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在东欧和东南欧建立起一个有保障的安全体系。1936年初,它们都同声谴责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的违约行动。
1934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积极响应法国外长巴尔都提出的缔结东方公约的倡议。该年4月,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应邀访法,就当时的国际形势交换看法,达成广泛共识。6月,巴尔都到罗马尼亚进行回访,蒂图列斯库明确表示支持巴尔都有关签署东方公约的构想。南斯拉夫的态度则更积极,使巴尔都深受鼓舞,然而他与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于1934年10月在法国马赛港被刺杀的事件却使东方公约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但是此后小协约国仍积极谋求接近法国,1936年6月在小协约国国家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与法国签订同盟的决议,但却未获响应。
但面对德意轴心国的巨大压力,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却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终于导致各成员国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罗马尼亚自1933年起在经济上便逐渐为德国所控制,1936年8月蒂图列斯库被解除外交大臣一职后,罗马尼亚开始放弃亲英法的政策而倒向德意,1937年拒绝法国提出的签订两国同盟条约的建议。南斯拉夫自亚历山大国王被刺身亡后开始疏远法国,并于1937年3月和意大利签订了友好条约。
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后,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未能对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履行应尽的义务,南斯拉夫政府在1938年4月便宣布除非匈牙利卷入,否则南斯拉夫不会过问苏台德危机。5月初,在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会议上,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代表都强调苏台德问题纯系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只有通过与德国的协商才能予以解决。而到了8月,当苏台德危机发展到最高潮时,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在开会时竟没有就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的威胁作出相应的决议。9月29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前一天,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甚至对德国驻罗马尼亚公使法布里乌斯说,罗马尼亚眼下所唯一关心的便是希望和匈牙利一样维持好与德国的关系,只字未提苏台德问题。意大利外交大臣对上述事态所作的评价是,小协约国事实上已瓦解。
1940年2月,巴尔干协约四国外长在贝尔格莱德开会,发表一篇声明,宣告巴尔干协约的终结。
小协约国的瓦解和巴尔干协约的无所作为终于使整个半岛再现分裂,在新的世界冲突中重演一战时相互残杀的悲剧。
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随后又于1940年10月入侵希腊。
1940年11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1941年3月,保加利亚也参加轴心国集团。南斯拉夫虽在1941年3月25日迫于德意的压力宣布加入轴心国,然在国内随即发生政变,并于4月5日和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次日,德国即伙同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向南斯拉夫和希腊发动进攻,使战火燃遍整个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罗马尼亚追随德国进攻苏联,巴尔干所有国家(除土耳其外)均置身于二战之中。
在战争中,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一是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奋起反抗德意的占领,掀起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二是罗马尼亚为德国侵略苏联提供炮灰,而保加利亚则在巴尔干扮演维持占领秩序的警察的角色。战争的结果是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成为战胜国,而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则成为应受惩处的战败国。土耳其在战争中实际上倾向德国,但却始终保持住所谓“中立国”的地位,得以逃脱这场战火。
四、巴尔干联邦:胎死腹中的联合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奈斯库政权,加入反法西斯阵营;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也通过武装起义建立祖国阵线政府,掉转枪口与德国作战。1944年10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贝尔格莱德,1945年3月成立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民主联邦政府,南斯拉夫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1944年1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多年苦战,终于先后将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军逐出国土,建立起人民的政权。至此在巴尔干出现一批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巴尔干联合的思想重又浮现,而这次是由巴尔干国家的共产党人提出来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巴尔干国家的共产党人就在酝酿巴尔干联合的思想了。共产国际当时曾号召巴尔干各国的共产党人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胜利,把各国人民团结在“一个巴尔干联邦制的、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内,或在一个巴尔干-多瑙河联邦制的、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内”。
1920年6月,南共在党的二大通过的纲领中提出的任务为:建立“南斯拉夫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南斯拉夫苏维埃共和国将加入巴尔干苏维埃联邦,最终将加入世界共产主义联盟”。
这一思想以后继续有所发展,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便陆续提出战后实现联合的种种设想。1943年春,南共领导表示希望看到处于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希腊境内的马其顿人都能在“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南斯拉夫的体制中联合起来”。1944年4月,南共领导更明确表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巴尔干联邦,其第一步,将由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结成联盟;第二步,我们将邀请阿尔巴尼亚加入,它将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权利”,至于希腊,它可以加入联邦,也可以和联邦结成永久性的联盟。
1944年9月保加利亚获得解放,南斯拉夫人民的最终胜利也指日可待,于是双方就建立联邦问题开始加紧进行磋商。11月,以卡德尔为首的南共代表团访问索菲亚,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即保加利亚境内的皮林马其顿和南斯拉夫境内的马其顿共和国合并,然后保加利亚再以第七共和国的身份加入南斯拉夫联邦。保加利亚对此持有异议,它赞同两个马其顿合并,但认为保加利亚应和南斯拉夫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联邦,即联邦应由两个平等的实体组成。然而南斯拉夫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指出塞尔维亚和黑山都是独立的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保加利亚则是在战争行将结束时才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的,在未来的联邦中无权与南斯拉夫平起平坐。1945年1月,保南双方由于争执不下,只得派出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请联共(布)领导就此作出裁决。据说苏联在此问题上也摇摆不定,最初支持保加利亚的立场,后又突然倾向于南斯拉夫的方案。英国在得悉此事后表示坚决反对,一来因为这一联合势必会威胁到希腊未来的安全,二来也是为了防止保加利亚可借此逃避一个希特勒盟国应受的惩处。苏联为了避免与西方大国因此而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为此要求将此问题暂搁一旁。于是保、南两国代表团遂在会谈后发表一项共同声明,表示双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一个南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而未触及其细节,具体的方案只好有待未来去解决。
二战结束后,巴尔干各人民民主国家纷纷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于是建立一个巴尔干联邦的计划遂又重新浮出水面。
1947年6月,铁托向保加利亚报界人士宣称:“自由的巴尔干各国人民”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坚如磐石的统一体”。随后季米特洛夫又于7月底前往南斯拉夫进行访问,并于8月1日签订布莱德协定,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保南两国在贸易、关税等方面的合作。季米特洛夫还就此很乐观地预言建立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联邦仅是一个时间问题。铁托于11月前往保加利亚去完成在布莱德所开始的工作时更宣称:“合作是如此全面、如此密切,以致联邦问题将是一种形式而已。”不久,保加利亚部长会议副主席科斯托夫又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将成立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联盟,并建立一个共同的南斯拉夫国家。”
事态发展如此之迅速,以至于人们都觉得成立一个巴尔干联邦似乎已是指日可待的事。1948年1月,季米特洛夫访问罗马尼亚,其间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月27日回到索菲亚后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季米特洛夫特别强调罗保条约“不仅对巴尔干国家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
实现这个条约意味着将来在巴尔干和多瑙河、在欧洲以及全世界建造一座宏伟的民主大厦构筑了一个结实的骨架”。而在记者问及是否可能在最近期间建立巴尔干联邦时,季米特洛夫更明确地指出:“一旦时机成熟(成熟是必然的),我们的人民,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国和希腊(请你们注意,还包括希腊)将会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决定联邦还是邦联,并决定什么时候建立和怎样建立。”
而此时却突然响起莫斯科的声音。苏联对此事最初的反应是相当温和的。